摘要: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海南区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依托独特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奏响了兴农富农的激昂乐章。如今,特色种植已成为海南区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源源不断地为农村经济注入新活力,带领广大农区居民迈向富裕生活。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海南区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依托独特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奏响了兴农富农的激昂乐章。如今,特色种植已成为海南区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源源不断地为农村经济注入新活力,带领广大农区居民迈向富裕生活。
特色种植蓬勃发展,多品类齐头并进
作为海南区特色种植的核心区域,巴音陶亥镇凭借黄河沿岸的土壤优势与适宜的气候条件,成为全区产业兴农的“排头兵”,处处洋溢着特色种植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在新地蕴种养殖合作社的蟠枣园内,墨绿枝叶间挂满果肉丰厚的蟠枣,阵阵果香扑面而来。蟠枣负责人介绍,目前蟠枣种植面积达170多亩,建成标准化种植大棚98栋,通过科学管护实现亩产量3500-4000 斤,不仅保障了稳定产出,更带动周边 20 余户农户就业增收,让 “小蟠枣” 成为农户的 “致富果”。
与此同时,巴音陶亥镇东兴村的沙葱产业生态园,正以“一次播种、长期收益”的独特优势,书写着特色种植的富民答卷。园内50个标准化大棚整齐排列,翠绿的沙葱在棚内舒展生长。“沙葱耐旱易管,播种一次可连续采收15年,一年能收割5到7茬,每一茬产量稳定在1000斤左右。”沙葱负责人李万瑞笑着说,沙葱不仅好打理,销路还广,市场价高时每公斤能卖到18元,行情平稳时也能保持10元左右,可观的收益让参与种植的农户年均增收3万余元,真正实现了“种出特色、收到效益、富了农户”。
在拉僧庙镇曙光村,高效农业示范园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除了普罗旺斯西红柿、羊肚菌、白萝卜等常见蔬果,姑娘果、山竹、蓝莓、火龙果等“外地果” 也在此落地生根。乌海市新义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术员周彬介绍,在种植过程中,采用了土壤改良、生物防治等创新技术,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与产量。为解决种植难题,乌海市科技创新研究中心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指导,涵盖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为特色种植保驾护航。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附加值持续提升
海南区深知品牌对于农产品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品牌建设,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附加值。巴音陶亥镇万亩滩村凭借黄河畔肥沃的土壤,专注于高品质小麦种植,并注册“巴镇万亩滩”商标。通过“订单收购—产品代加工—成品销售”的模式,不仅保障了种植户的利益,还让“巴镇万亩滩”面粉凭借优良品质畅销市场,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在葡萄种植方面,海南区更是成果丰硕。拥有四十余年葡萄种植历史的曙光村,推出“曙光葡萄-自然馈赠系列”产品,打破了仅在本地销售的局限,成功销往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包头等地。黄河村民小组的葡萄也在“致富带头人”王胜云的带领下,通过统一技术指导与销售,在乌海市民中树立了良好口碑。此外,海南区投资建设葡萄集散市场与保鲜库,解决了葡萄的储藏运输难题,实现反季节销售,进一步提升了经济效益。
农文旅深度融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特色种植的蓬勃发展为农文旅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海南区充分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将特色种植与乡村旅游、文化体验有机结合,打造出一系列富有吸引力的农文旅项目。
在一棵树村,依托千亩采摘园和千亩鱼塘,构建起集种植、采摘、观光、垂钓、“农家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游客们不仅可以品尝到新鲜的水果、肥美的鱼虾,还能体验乡村生活的宁静与惬意。赛汗乌素村则凭借黄河改道形成的独特景观,开发出“研学之旅”“红色之旅”等精品旅游路线,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村民们通过开办“农家乐”、销售特色农产品等方式,分享农文旅融合发展带来的红利。
为进一步推动农文旅融合,海南区还举办了乡村集市、农民丰收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设立特色农产品展销专区,将“雀儿沟小米”“福河手工面粉” 等特色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同时,精心设计推出“一日游”“两日游”精品线路,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让游客全方位感受海南区的乡村魅力。
如今,海南区的特色种植产业已成为兴农富农的强大引擎,带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海南区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力度,不断拓展农文旅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这片土地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来源:活力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