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传统依赖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模式长期面临疗效不足、复发率高及药物毒性的挑战[1]。近年来,随着对SLE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B细胞靶向生物制剂(如贝利尤单抗、泰它西普)的出现显著改变了治疗格局。国
靶向突破,精准变革:生物制剂重塑SLE治疗新格局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传统依赖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模式长期面临疗效不足、复发率高及药物毒性的挑战[1]。近年来,随着对SLE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B细胞靶向生物制剂(如贝利尤单抗、泰它西普)的出现显著改变了治疗格局。国内外权威指南、共识[2,3]已将其从“二线替补”提升为“一线选择”治疗地位,标志着SLE治疗正式进入精准靶向时代。
本期,“医学界”有幸邀请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张卓莉教授,就生物制剂在SLE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解析。
指南变迁,生物制剂从“替补”到“一线”的跨越
张卓莉教授指出,SLE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轻重不一,并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治疗负担的特点。过去SLE的治疗主要依赖于以羟氯喹作为基础用药,根据病情轻重程度联合糖皮质激素和传统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方案。然而,这些传统治疗手段存在显著局限性:长期激素使用导致依赖性和严重副作用,且部分患者对治疗反应不佳,疾病反复活动,最终造成不可逆的器官损伤累积[1]。
由于SLE的发病机制复杂,新药研发长期面临巨大挑战,治疗领域创新进展缓慢。尽管近年来生物制剂的问世为临床提供了新的选择,但其应用仍受到诸多限制。对此,张卓莉教授指出:“生物制剂的上市,是SLE治疗的里程碑事件,但是生物制剂在SLE的应用时机相对延迟,过去一直作为传统治疗失败以后的二线或者三线治疗的手段[4,5]。”这也导致许多患者无法在疾病早期获得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
随着以泰它西普为代表的B细胞靶向药物在SLE治疗中高质量循证证据的不断丰富[6],国内外指南迎来了重大更新,生物制剂在SLE中的治疗地位显著提升。2023年更新的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SLE指南及《生物制剂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均明确推荐:对于中重度SLE患者和狼疮肾炎患者,无需等待传统治疗失败,即可将生物制剂纳入一线治疗选择[2,3]。
张卓莉教授强调到:“目前,以泰它西普为代表的生物制剂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更好实现狼疮患者的达标治疗,达到DORIS缓解或低疾病活动状态(LLDAS),降低激素用量和疾病复发。作为中国首款自主研发的BAFF/APRIL双靶点抑制剂,Ⅲ期临床试验证实,泰它西普(160mg/周)联合标准治疗52周时SRI-4应答率达82.6%,且可助力激素减量[6],贝利尤单抗在东北亚Ⅲ期研究(BEL113750;NCT01345253)中的SRI-4应答率为53.8%[7]。泰它西普可能更有助于实现SLE患者的达标治疗,为中国SLE患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选择。”注:以上数据来自于不同研究,不可直接对比。
靶向治疗崛起,SLE治疗格局变革的引擎与挑战
SLE治疗格局近年来因生物制剂的突破和诊疗指南的更新而发生了显著变化,张卓莉教授指出这一进展的关键驱动力是现有临床未满足的需求,包含临床、科研和社会三个层面。
首先是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传统治疗方案虽然能控制SLE病情,但其广谱免疫抑制会引发激素依赖、感染风险增加、骨坏死、白内障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生存质量[1]。相比之下,生物制剂如泰它西普,靶向抑制BAFF和APRIL这两个关键细胞因子,精准调控B细胞异常。这种靶向治疗机制,不仅能有效控制疾病活动度,同时降低了传统治疗带来的非特异性免疫抑制相关不良反应,真正实现了从源头上对疾病的精准干预[6]。对此张卓莉教授强调到:“生物制剂的早期和长期应用可降低激素依赖,提升疗效,并推动SLE治疗理念从控制症状转向减少器官损伤、改善长期预后。”
其次,免疫学机制的深入研究是推动SLE治疗进步的另一个核心因素。随着对SLE发病机制的认知不断深入,尤其是B细胞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被明确,针对BAFF/APRIL通路、干扰素信号转导等关键环节的靶向药物得以研发并成功应用于临床[7,8]。此外,国家医保政策的支持进一步提升生物制剂的可及性。张卓莉教授表示:“泰它西普等生物制剂被纳入到国家医保目录,极大改善了患者获得生物制剂治疗的可及性,对SLE患者的治疗及长期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SLE的诊疗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缺乏有效的早期预警模型和个体化疗效预测指标,导致部分患者可能经历无效治疗或药物不良反应[9]。针对这些难题,张卓莉教授分享到:“目前,我们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的支持下,致力于SLE的免疫解码,力求在早期预警、器官损伤预测和精准用药方面取得突破。”由此可见,唯有持续推动科研创新、优化临床实践并完善医疗保障,才能最终实现SLE患者长期预后的全面提升。
风湿免疫学科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精准医学的快速发展和生物制剂的不断问世,风湿免疫疾病的诊疗理念正在经历深刻变革,这对学科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SLE作为典型的风湿免疫性疾病,其多系统受累的特点决定了临床诊疗的复杂性。这不仅要求风湿免疫科医生具备扎实的内科基础,能够应对不同器官的病变,还需要医院层面完善多学科协作机制(MDT),以实现对患者的综合管理。风湿免疫科医生的培养必须更加注重临床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加强与其他专科的协同诊疗能力。
在治疗理念上,精准医学正推动SLE诊疗模式的转变。过去主要依赖群体循证医学指导治疗,而现在,基于患者个体特征和多组学数据的精准预测、分型及个体化治疗正在成为趋势。
针对风湿免疫疾病的诊疗理念的变革,张卓莉教授指出:“风湿免疫学科在我国发展尚不均衡,医生能力培养和患者教育仍面临挑战。未来几年,我们将继续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提升科普宣传和慢性病管理水平,为学科的整体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结语
从传统激素依赖迈向精准靶向治疗,SLE的诊疗正经历革命性变革。泰它西普等生物制剂的崛起、指南的优化更新以及医保政策的支持,共同推动SLE治疗从“广谱抑制”转向“精准干预”,为患者带来更高缓解率、更低复发风险和更少药物不良反应。然而,SLE的高度异质性导致其仍面临早期诊断难、疗效预测不足等挑战。未来风湿免疫科将结合早期疾病诊断与分型、生物标志物筛选及MDT,进一步明确生物制剂的优势人群和长期获益,优化个体化治疗策略。期待在临床与科研的协同推进下,SLE患者的预后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专家简介
张卓莉 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临研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曾经在英国及荷兰工作四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候任主委中华预防医学会理事,风湿免疫病预防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副主编获得国自然重大、面上等30多项资助,获得多个奖项发表文章500余篇,包括 NEJM、BMJ、ARD、Lancet Rheumatol、Arthritis Rheumatol、Blood、Eur Respir J、JAAD等国际顶级杂志。参考文献
[1]Morand E F, Fernandez-Ruiz R, Blazer A, et al. Advances in the management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Bmj, 2023, 383.
[2]Fanouriakis A, Kostopoulou M, Andersen J, et al. EULAR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2023 update[J].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2024, 83(1): 15-29.
[3]耿研,武丽君,谢其冰,等.生物制剂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24,28(02):78-92.
[4]Fanouriakis A, Kostopoulou M, Alunno A, et al. 2019 update of the EULAR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2019, 78(6): 736-745.
[5]曾小峰,陈耀龙.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 2020(3):172-185.
[6]Wu D, Li J, Xu D, et al. Telitacicept, a Human Recombinant Fusion Protein Targeting B Lymphocyte Stimulator (BlyS) and a Proliferation-Inducing Ligand (APRIL),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Results of a Phase 3 Study [abstract]. Arthritis Rheumatol. 2022; 74 (suppl 9).
[7]Zhang F, Bae S C, Bass D, et al. A pivotal phase III,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f belimumab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located in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J].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2018, 77(3): 355-363.
[8]Derrett-Smith E C, Isenberg D A. B-cell-targeted therapies: promising new treatments for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Rheumatology, 2008, 3(1): 59.
[9]Ferri D M, Nassar C, Manion K P, et al. Elevated levels of interferon‐α act directly on B cells to breach multiple tolerance mechanisms promoting autoantibody production[J]. Arthritis & Rheumatology, 2023, 75(9): 1542-1555.
[10]Lateef A, Petri M. Unmet medical need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 2012, 14(Suppl 4): S4.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