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国际评论》:连接中外人道思想的桥梁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9 19:42 1

摘要:今年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在京成立二十周年。二十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中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我们特此推出回顾系列内容,继往开来,期待进一步拓展合作,共同为身处冲突阴霾下的民众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保

今年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在京成立二十周年。二十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中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我们特此推出回顾系列内容,继往开来,期待进一步拓展合作,共同为身处冲突阴霾下的民众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保护。

在前几期专栏中,我们介绍了东亚地区代表处的创立过程、中文网站的诞生和发展等关键节点和发展历程。今天,我们回顾一本国际人道法权威期刊——《红十字国际评论》中文版的发展历程。

《红十字国际评论》:连接中外人道思想的桥梁

2025年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在京成立二十周年。在过去二十年里,代表处不仅见证了国际人道法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积极推动了中国学术界与国际学界的深入交流。其中,《红十字国际评论》(下文简称“《评论》”)这本被誉为国际人道法“活历史”的权威期刊,不仅体现了代表处与中国学术界深度合作的成果,更架起了一座连接中国与人道思想国际论坛的桥梁。

1 源远流长:深厚的历史底蕴

《评论》创刊于1869年,最初只是一份以法文出版的内部简报,名为《Bulletin International des Sociétés de Secours aux Militaires Blessés》(《军事受伤救济团体国际简报》)。1919年,正式更名为《红十字国际评论》。此后历经时代变迁,逐渐演变为经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成为探讨人道法、政策与行动的重要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评论》的首任主编古斯塔夫·莫瓦尼耶,既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国际人道法早期的重要推动者。他的参与使得这本期刊自诞生之初便承载着人道使命与法学思考。

如今,《评论》每年出版三期,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汉语和阿拉伯语六大语言版本。在其156年的漫长历程中,《评论》积累了逾十一万页文献,被瑞士政府列为“瑞士国家文化遗产”。它不仅记录了国际人道法的发展脉络,也反映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及更广泛人道行动的演变。

2 薪火相传:从日内瓦到北京

语言的壁垒曾让这座丰富的思想宝库难以被中国学界全面触及。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学者开始译介《评论》。1997年和1998年,清华大学李兆杰教授主编了《评论》年度文选;自2001年起,中国人民大学的朱文奇教授持续推动《评论》的翻译出版工作。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则于2007年全面接手相关工作,与法律出版社合作,系统化地组织翻译出版《评论》,迄今已推出30余本中文版《评论》及若干单行本,刊载了近400篇论文,涵盖国际人道法、政策与行动的各个方面,内容权威系统,成为中国学界和实务界了解国际人道法的重要窗口。

最初,《评论》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网站上以专栏形式发布。随着数字传播需求的增加,2019年,独立的《评论》官网正式上线,共有6大语言版本,包含自创刊以来所有期刊的电子文档,作为面向学术界和公众的开放资源,提升了访问便利性和传播效率。

3 深耕学术:人道法研究的“催化剂”

中文版《评论》的价值远超翻译本身,它系统引入国际人道法的前沿成果,成为中国学界接触核心理论与最新发展的重要桥梁,显著缩短了中外学术信息差。同时,《评论》通过邀请朱文奇(自2005年至2010年)、贾兵兵(自2011年至2014年)、孙世彦(自2015年至2020年)和朱利江(自2021至今)四位中国法学界专家学者担任编委,不仅将中国视角融入全球对话,更激励中国的青年学者基于本国关切开展相关研究,助推学术生态的良性发展。

4 促进对话:合作与传播的双重纽带

中文版《评论》的译介与出版,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代表处与中国学术界深度合作的有力纽带。通过组织翻译项目、聘请国内权威学者担任编委和译者、向中国学者征集稿件,委员会不仅与中国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也增强了代表处与中国学者的互信与协同。

2019年11月,中国政法大学朱利江教授在《红十字国际评论——城市战》一书发布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同时,每一期中文版《评论》的发布都成为拓展公众影响力的重要节点:代表处通过举办主题发布会和专家论坛,将其关注的人道议题转化为政策、媒体与公众领域的公共讨论,显著推动了国际人道法在中国的传播。这一过程既拓展了学术合作,也加强了人道理念传播,整体推动了代表处与中国学界从专业协作到公共对话的全方位互动。

5 结语:回顾过往,展望未来

二十年来,《评论》已成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华工作的“学术名片”。它不仅是一本学术期刊,更是一座思想桥梁,将国际人道法的理念与研究带入中国,也将中国学者的声音拓展至国际学术舞台。

回望二十年,《评论》的发展见证了代表处与中国学界的合作与共进。展望未来,在国际形势多变、武装冲突频发的今天,《评论》必将继续承担传播知识、促进交流、深化理解的使命,为推动国际人道法在中国乃至更广泛东亚地区的传播发挥独特而持久的作用。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来源: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