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颗颗金黄饱满的枇杷刚装筐时品相绝佳,可运到收购点常冒出黑斑——全是这坑洼路颠的!”2024年春夏之交一场大雨过后,城厢镇夏黄村果农李大叔捧着受损的枇杷止不住叹气。如今,这条曾让果农们愁眉不展的4.4公里黄泥路,已彻底改造成平坦的水泥路。2000余名村民脚下的
“颗颗金黄饱满的枇杷刚装筐时品相绝佳,可运到收购点常冒出黑斑——全是这坑洼路颠的!”2024年春夏之交一场大雨过后,城厢镇夏黄村果农李大叔捧着受损的枇杷止不住叹气。如今,这条曾让果农们愁眉不展的4.4公里黄泥路,已彻底改造成平坦的水泥路。2000余名村民脚下的“堵心路”,锐变成连通果园与市场的“致富路”,而这转变的背后,正是人大代表扎根基层、履职为民的扎实足迹。
武鸣区人大常委会
2024年以来,武鸣区人大常委会在城区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常委会的有力指导下,紧紧围绕“混合编组、多级联动、履职为民”年度活动主题,不断深化拓展代表履职平台功能,优化联动机制,提升服务效能,持续推动主题活动走深走实。
武鸣区太平镇庆乐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开展“混合编组、多级联动、履职为民”主题活动。
深化平台载体建设。重点推动68个联络站与村(社区)便民服务点、矛盾调解室联动融合,打造“群众家门口的议事厅”。如指导沃柑种植集中区双桥镇代表联络站联合地方法庭共同设立“沃柑纠纷调解室”,打造“沃柑法庭”,护航武鸣沃柑产业发展壮大。完善代表定期驻站接待、专题调研走访、民意收集反馈闭环机制,让群众诉求“有人听、有人办、有回音”。优化平台服务保障,为代表配备政策咨询手册、履职案例汇编等实用工具,推动代表精准听民声、高效解民忧,让民主实践扎根基层、惠及群众。
完善履职保障系统。坚持并深化“双联系”制度,常委会组成人员年内走访联系代表和群众1540人次,征集意见建议350条。严格执行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制度,全年邀请180多名各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及各类调研、视察、执法检查活动。依托“一中心两基地”培训平台及区内外高校资源,举办各类培训班14期,培训代表及人大工作者1200人次,代表政治素养和履职能力显著提升。代表履职积分管理和向选民述职制度有效落实,履职档案更加规范。
激发联络站活力。深化“联络站(基地)+”模式创新,打造“一站一特色”品牌,各联络站成为汇集民智、服务发展的前沿阵地。宁武镇以“联络站+民生工程”为抓手,通过多级联动机制推动建成宁武镇宁武小学家长等候区、双卢村公平滩生活码头改造等项目,解决群众“接送难”和村民“出行险”两大难题。东盟经开区东盟片区联络站打造“联络站+侨务工作”特色,2024年服务东盟国家议员研讨班、东盟国家驻邕领事官员到武鸣区参观考察水果产业发展情况,推动武鸣沃柑出口东盟国家。
武鸣区宁武镇利用“人大代表建议办理专项资金”建成宁武镇宁武小学家长等候区,为校园周边安全与秩序提供了保障。
二、深化联动,织密履职“经纬网”,凝聚服务发展强大合力
强化组织领导。及时制定下发主题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核心要求,细化任务与责任分工。成立以常委会主任为组长的主题活动领导小组,常委会班子成员分片包干13个镇,深入68个站点指导、把脉定向。各级领导带头以普通代表身份进站点听民声、解难题,带动1200余名各级代表参与,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履职格局。
强化上下协同。主题活动期间,通过“站点轮值+联合调研”模式,组织五级代表围绕“服务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助推‘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主题开展集体调研80多次,召开民情沟通会68场。甘圩镇联络站联合多级代表实地考察碳酸钙产业项目,推动技术升级与环保治理协同发展;城厢镇起凤橘洲联络站组织代表调研柑橘产业链,提出服务实体经济等建议,促成3项涉企政策调整。
强化部门联动。深化与“一府一委两院”协同机制,持续推进“三官一员”进站点联系代表、服务群众工作,不断夯实基层治理法治基础;政府部门负责人常态化列席人大会议、参与代表主题活动,推动民生问题解决和政策落地。城厢镇红岭社区联络站代表积极关注南宁教育园区东片区校城融合发展工作,推动城区开展“部门进高校服务”“企业进高校合作”等专项活动,推进产教融合发展。
武鸣区城厢镇红岭社区人代表联络站组织人大代表到东风南二支路检查排污沟整治情况。
三、聚焦为民,提升履职“实效度”,推动主题活动成果惠民利民
主题调研精准聚焦。紧密围绕年度主题,精心组织各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视察,全年共收集各类意见建议340多条,梳理形成站点重点建议59条。太平镇上江片区联络站组织代表到广西南宁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点进行调研,提出意见建议,积极服务、推动项目征拆安置等工作,有力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效。
建议办理提质增效。突出“办成率”导向,构建“领导领衔督办、专项资金保障、闭环管理增效、成果转化拓展”四位一体机制。闭会期间各联络站代表提出的22件建议使用“人大代表建议办理专项资金”进行办理,重点解决水利维修、饮水安全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主题活动期间提出的59条重点建议,其中现场答复、已解决或者基本解决41条,条件限制待以后解决18条。太平镇庆乐片区联络站《关于推进沃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推动城区农业部门加大对沃柑品牌、三产融合等方面的建设,2022—2024年“武鸣沃柑”连续三年入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建成以沃柑果汁为主要原料年产10万吨果蔬汁饮料生产项目。
四、数字赋能,拓展履职“新空间”,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
双轨并行提升监督效能。 依托“智慧南宁人大”环保监督App开展代表“随手拍”活动,全年推动解决群众环保领域诉求697件,有效发挥代表在环境监督中的“前哨”作用。构建“智慧武鸣人大”基层服务体系,在68个代表联络站全面推广“一站一码”服务,群众扫码即可提交问题建议,建立“受理-办理-反馈”闭环机制,确保群众诉求高效解决。
创新“双通道”强化政民互动。 开设大会期间政民对话“代表通道”“局长通道”,组织各领域优秀人大代表分享调研成果与履职心得,部门负责人围绕“培植新兴财源”“耕地保护”等核心议题回应群众关切,构建起“民意收集-政策回应-监督落实-成果展示”的全链条民主实践体系。
新媒体矩阵扩大宣传效能。 开设“武鸣人大”微信公众号,每周推送两期城区、镇两级人大工作信息,图文并茂展示人大工作亮点和动态;依托公众号开展宪法知识宣传、民族政策宣传,开展立法意见、民生建议征集,开展专题调研、执法检查、工作评议意见建议收集等,成为对外宣传、传播声音、联系群众的重要窗口。
01
深调研:踏破黄泥路摸清民生痛点
夏黄村7000亩枇杷是村民的“钱袋子”,可每年4—5月枇杷成熟季恰逢雨季,连接果园与主干道的产业路就成了“拦路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三轮车都得推着走,更别说大货车了。”城区人大代表、城厢镇夏黄村党总支部书记黄永斌深知这条路的分量。
为摸清实情,他联同城厢镇人大代表黄安宁、黄秀利组成调研小组,用一个月时间走遍了夏黄村12个村民小组的果园片区。白天,他们跟着果农走运输路线,记录下17处严重坑洼路段、3处易积水点;晚上,挨家挨户召开院坝会,收集到78条关于道路硬化的诉求。“最远的果农要绕3公里才能上主干道,损耗率高达20%,一年少赚好几千。”黄秀利在调研报告里写下的一组组数据,成了推动道路改造的“敲门砖”。
调研中,脱贫户黄阿婆的话让代表们揪心:“我家3亩枇杷,去年因为路不好,收购商压价收购,忙活一年只卖了8000块。”正是这份沉甸甸的民情台账,让代表们坚定了“必须把路修通”的决心。
02
强发声:提建议打通道路建设堵点
“产业路硬化不是小事,得靠政策支持、资金保障。”2024年城厢镇人大会议上,黄永斌提出《关于实施夏黄村产业道路硬化助力枇杷产业发展的建议》,黄安宁、黄秀利等5名镇人大代表联名附议。建议中,他们不仅明确了“4.4公里、宽3.5米”的建设标准,还附上了详细的路线图、资金测算表和果农签名诉求书,用扎实的调研数据打动了参会人员。
黄安宁则利用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平台,邀请城区乡村振兴局工作人员现场勘察,直观展示道路现状。很快,夏黄村永恒果业路口至佛水路基地产业道路硬化项目,被纳入城厢镇乡村振兴项目库,争取到上级专项资金174万元用于项目建设。2025年4月14日,项目破土动工当天,黄永斌带着代表小组来到施工现场,向村民们承诺:“我们一定盯好工程质量,让大家早日走上放心路!”
夏黄村产业道路硬化项目施工现场,挖掘机正在对道路路基进行铺设。
03
紧跟进:全程督进度铺就致富坦途
“混凝土标号够不够?排水设施有没有按设计施工?”施工期间,代表小组每周至少两次到工地监督,小到路面平整度,大到施工安全,都逐一检查记录。一次巡查中,黄秀利发现一处路段排水坡度不足,立即要求施工方整改:“要是排水不好,雨天还是会积水,路就白修了!”
村民们看着代表们天天泡在工地,也主动加入监督队伍。“黄代表比我们还上心,凌晨就来查看混凝土浇筑情况。”村民黄大哥说,在代表们的带动下,大家还自发清理施工周边的杂物,为工程顺利推进出工出力。
道路建成正式通车
2025年5月底,道路正式竣工。通车当天,满载枇杷的货车平稳驶过新路,收购商张老板笑着说:“以前不敢多收,怕路上烂了,现在路通了,我每天能多收5000斤!”数据显示,道路硬化后,夏黄村枇杷运输损耗率从20%降至5%以下,收购价每斤平均提高0.8元,700户村民直接受益。
调研小组实地走访果园片区,向村民了解枇杷运输情况。
这条4.4公里的产业路,不仅铺平了村民的出行路,更彰显了人大代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履职初心——它像一条纽带,一头连着群众期盼,一头连着政策落地,为夏黄村枇杷产业提质增效、村民增收致富按下“加速键”。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