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万畅销书作家李尚龙的《AI时代,成为强者》是一部以技术变革为背景,探讨个体如何在智能时代重构自我价值的生存指南。书中通过“机会、财富、社交、生活”四大篇章,将AI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转化为对人性、认知与生存哲学的深刻追问。作为一部兼具实用性与思想性的作品,它既像
百万畅销书作家李尚龙的《AI时代,成为强者》是一部以技术变革为背景,探讨个体如何在智能时代重构自我价值的生存指南。书中通过“机会、财富、社交、生活”四大篇章,将AI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转化为对人性、认知与生存哲学的深刻追问。作为一部兼具实用性与思想性的作品,它既像一本行动手册,又如同一部哲学随笔,以文学化的叙事与理性思辨交织的方式,为读者勾勒出一幅“人机共生”时代的生存图景。
技术浪潮中的“未来视角”
在序言中,作者以自身在加拿大求学的经历为切入点,提出了一个极具文学张力的命题:“站在现在的视角,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只有站在未来的维度,才能找到答案。”这一观点贯穿全书,成为理解其核心思想的钥匙。
李尚龙写道:“如果真的有平行时空,44岁的我会对34岁的我说什么?我想,那时的我大概会说:‘活下来,努力看向未来。到了40岁,你会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已经完全不同了。’”以想象中的“时空对话”形式,将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紧密联系,既展现了作者对未来的清醒认知,也暗示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生存法则。
这种“未来视角”并非简单的技术乐观主义,而是对人类在技术变革中如何保持主体性的深刻反思。书中引用史铁生的名言:“活在当下是多么重要,不要担心未来,不要后悔过去。”这一引用巧妙地将哲学思考嵌入现实困境,揭示了技术时代个体如何通过“活在当下”的实践,抵御焦虑与迷茫。
在内卷中突围的“趋势法则”
在“内卷时代的新出路”一节中,作者提出“看政策趋势”的方法论,并以自身创办“考虫网”的经历为例,说明如何将政策方向与个人专长结合。他写道:“政府工作报告决定了未来这些年我们的金钱流动的方向,人才流向的地方,以及资源配置方向……我之所以能及时做出这个决定,正是因为我认真研读了政府工作报告。”
这一论述展现了作者对“趋势”的深刻理解:趋势并非抽象的宏观概念,而是可以通过具体行动转化为个人机遇的工具。例如,作者建议读者利用AI工具解析政策文本:“把全文交给人工智能,补上这么一个问题:我的技能是什么?请问我该如何与政府工作报告进行结合,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将技术工具与人文思考结合的方式,既体现了作者对AI的实用主义态度,也暗含了“技术赋能个体”的文学隐喻——AI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人类认知的延伸。
作者在“不要看太远,看当下”部分,提出了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观点:“今天过得好的人,明天不会差到哪儿去;今天积极的人,养成习惯,未来也就自动积极下去了。”他以自己十年如一日的写作习惯为例:“无论世界发生什么变化,早上起来我都会坐在电脑旁边写2000字。”同时,作者还引用史铁生的文字:“你怀念当初可以行走奔跑的日子,瘫痪后怀念当初可以行走奔跑的日子。”在这里,作者强调“活在当下”的哲学意义——个体无法控制外部环境,但可以通过微小的日常行动,积累应对未来的韧性。
财富的本质是认知与意志的博弈
在“能赚钱的人都在这样想”一节中,作者提出:“财富是对认知和意志的奖励。”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对“努力”的单一理解,将财富的获取与“认知升级”直接关联。他写道:“如果你现在特别迷茫,请一定记住:不要看太远,可以盯着趋势,但是要过好当下。”
这种论述逻辑与尼采的“超人哲学”形成呼应——财富的积累不仅是体力劳动的结果,更是认知跃迁的产物。作者以AI顾问为例:“AI顾问的出现,本质是技术对职业分工的重新定义。”AI时代财富逻辑的转变:个体必须通过“认知升级”(如学习AI工具)来适应新规则,而非依赖传统的“勤奋”路径。
在“普通人也能布局数字资产”一节中,作者以自身运营视频号的经历为例,说明如何通过“多平台分发”积累数字资产:“我在深圳的团队某天给我注册了六个号,一个月之后全网已有将近三十个账号同时发布我直播的切片内容。”
这一实践不仅是一种商业策略,更是一种对“数字时代生存规则”的文学化诠释。作者写道:“数字资产是多样化表达、丰富内容、多平台分发的结果。”对“数字资产”的强调,实际上是对个体在技术时代“存在感”与“影响力”的重新定义——数字资产不再是企业的专利,而是每个普通人可以掌控的“生存货币”。
社交的“价值重构”与“能量筛选”
在“谁认识你比你认识谁更重要”一节中,作者提出“有价值的人脉资源”的筛选标准:“找到有价值的人脉资源,需要明确自己的核心能力,并通过互联网放大影响力。”他以石雷鹏老师的案例为例:“他在考研英语写作这条赛道上是第一名,一旦涉及相关话题,他总能排到第一位。”作者将传统社交的“数量逻辑”转化为“质量逻辑”,强调“专业细分”与“个人品牌”的重要性。作者还写道:“互联网就是你的影响力载体:能力加上互联网等于知识传播,圈子加上互联网等于认证背书。”这种对社交网络的解构,实际上是对“人机协同”时代人际关系的文学化重构——个体不再是孤立的节点,而是通过技术工具构建的“价值共同体”。
在“应对焦虑的唯一方法”一节中,作者提出“人是能量体”的观点,并以梅耶·马斯克的案例为例:“她离开家庭后,不仅活成了别人心目中想要的样子,还把三个孩子培养得很优秀。”作者将“社交”提升到“能量管理”的层面,强调“远离消耗者”的必要性。“如果你的工作每天一模一样,没有任何改变,这样的工作会吞噬你。”
在智能时代守护人性的“内核”
在“健康是稳赚不赔的投资”一节中,作者以跑步为例,说明身体与精神的共生关系:“跑了100公里的那天,我真正爱上了跑步。随后,我竟完成了4000公里的累计里程!”同时,作者还引用巴菲特的观点:“与其去追求那些变化不定的东西,不如去追求那些确定的东西。”这种对健康的强调,实际上是对技术时代“身体异化”现象的反拨——当AI接管越来越多的脑力劳动,个体必须通过守护身体,保持对生活的掌控感。
还有作者对爱好的表述,也值得每个人学习:“如果你能够培养一个爱好,并把它发展成专长,你会感到非常幸福。我以前从未觉得写作是一件幸福的事,直到现在每天早上开始理思路,才发现自己对写作上瘾了。如果哪天没写点东西,没看点书,总觉得生活少了什么。很多年轻人在后台留言问我,哪些爱好值得培养并能让自己持续成长?我把爱好分为四类,每一类都可以从零开始。第一类:能锻炼身体,让你健康的爱好。第二类:自我提升类爱好。第三类:创作类爱好。第四类:低成本的爱好。这就是四类值得持续培养的爱好。爱好能让一个人获得新生。强者都有自己无比热爱的事,他们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坚持做热爱的事,一定也会让你感到无比幸福。”
在“未来一切都是体验优先”一节中,作者以温哥华私立学校的飞行体验为例,说明“亲身体验”的教育价值:“物理老师在飞机上突然减慢螺旋桨速度,直升机迅速下坠十几米,随后稳定下来。所有学生都吓了一跳,这时老师平静地说:‘记住这种感觉,这就是重力。’”这一案例揭示了作者对教育本质的思考:知识的记忆远不如体验的烙印深刻。作者写道:“人生的每一步都是一种体验。没有什么是你承受不了的,因为你已经在体验它了。”事实上,对“体验式教育”的推崇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文学化批判——在AI时代,个体必须通过“体验”而非“灌输”来获取真正的生存智慧。
《AI时代,成为强者》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AI工具的实用指导,更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刻守护。作者写道:“技术永远在变,但强者的底层思考能力永不贬值。”这句话既是对全书的总结,也是对读者的期许——在技术狂潮中,真正的强者不是对工具的盲目崇拜者,而是能够驾驭技术、守护人性的“思考者”。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言:“活下去,你会在未来的路上越走越远。”这或许是对技术时代最朴素的生存哲学: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在变革中守护本真。而《AI时代,成为强者》正是这样一本为“未来”锚定“当下”的指南,它用文学化的叙事与理性思辨,为读者提供了一条通向“强者之路”的独特路径。(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来源:第一读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