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谓“十八罗汉”,是指在天津大学发展历程中有过卓越贡献的18位学术带头人。20世纪60年代,在李曙森老校长倡导下,天津大学在全校教师中遴选出80人作为培养对象,负责国家的重点科研项目。其中,有骨干教师18名,后来被喻为天津大学的“十八罗汉”。在学识上,他们国内
皓月清辉照杏坛丹心热血育英才
今天,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
来和小天一起走进
天大师者的故事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
天津大学在130年的发展历程中
曾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教育家和知名学者
北洋大学时期
首倡“实事求是”校训的赵天麟
崇尚“学生考先生”的茅以升
等一批杰出教育家和知名学者
为天大严谨治学的校风肇基
新中国成立后
李曙森老校长等掌校人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
留下天津大学“十八罗汉”的美谈
所谓“十八罗汉”,是指在天津大学发展历程中有过卓越贡献的18位学术带头人。20世纪60年代,在李曙森老校长倡导下,天津大学在全校教师中遴选出80人作为培养对象,负责国家的重点科研项目。其中,有骨干教师18名,后来被喻为天津大学的“十八罗汉”。在学识上,他们国内求学,海外深造,成为国内各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在科研上,他们治学严谨,攻坚克难,带领团队攀登了一座座科研高峰;在教学上,他们诲人不倦,桃李满园,培育了一大批教育科学事业的栋梁之材。他们的为人、为学、为师,都体现出一代学者的风范,在天津大学的发展史上谱写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故事。
文博理精 享誉海外
陈国符(1914年11月30日—2000年8月20日),江苏常熟人,工业化学家和教育家,《道藏》研究领域及中国炼丹史的世界领先学者与权威,他率先将纤维素化学学科引入中国,是中国纤维素化学的奠基人,开辟了中国造纸领域的新技术。在化工领域外,他开辟了《道藏》研究这一新的学术领域和对《道藏》的目录学及《道藏》中国外丹黄白术(即中国炼丹术)史料的基础研究。
智含渊薮 行絜冰霜
陈容之(1917年2月—1991年),曾用名陈容,出生于北京,祖籍广东新会,1978年至1983年期间,任天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主任,为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天津市电子学会理事。精于输电工程、电子工程、自动化技术、遥控遥测技术等,掌握英、俄、德、法多门外语,为我国工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彩色电视技术研究、彩色电视工业发展以及天津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等相关学科的设置和建设做出了先驱性的贡献。
学高为师成巨擘 身正为范树楷模
陈荫谷(1907年6月18日—1976年12月9日),江苏南通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开大学电机系教授、系主任、工学院院长,天津大学电力工程系主任兼中国科学院河北分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工程物理系主任、无线电工程系主任。他毕生从事教育,专于电机工程,创建天津大学核物理电子仪器等专业。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治学严谨,严于律己,不计得失,两次获评天津市“劳动模范”。
以学载道 以德育人
丁绪淮(1907年10月24日—1990年4月23日),生于四川淮口,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他先后任北洋工学院、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化工系教授并一直从事化工原理及化学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编写出中国第一本关于化工原理课程的全国统编教材《化学工业过程及设备》,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化工建设人才。丁绪淮早在1931年便是中国化学工程学会的会员,并且是该会的终身会员和创始人之一。
平凡的人生 奋斗的足迹
贾有权(1916年11月17日—2010年7月2日),生于辽宁昌图,实验力学科学家,中国实验力学的奠基人之一。1950年春,他与华罗庚等留美青年学生同船回到了祖国,后就职于天津大学,长期致力于材料力学教学和实验力学的科学研究工作。他为中国实验力学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著有《材料力学实验》《材料力学》等著作,在二维和三维光弹性、全息光弹性、动光弹性、流体光弹性等方面的研究均有所创新。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力学学会理事长、国家教委科技委力学组成员等职。
春风化雨育桃李 一片丹心铸师魂
李金锷(1916年6月12日—2003年1月17日),生于湖北武汉,曾任天津大学理学院应用物理系教授,是我国十二位磁学先驱者之一,天津大学磁学专业的创始人。自1951年起,他在天津大学任教,参与组建天津大学物理教研室和20世纪60年代初复建的理科应用物理学专业,并主讲“铁磁学”等课程。他曾主编《大学物理》《理论物理》等教材,先后发表磁学相关学术论文四十余篇。1993年获天津市“老有所为精英奖”。
胸怀国学艺术 指点科学江山
刘豹(1923年6月12日—2013年7月31日),江苏常州人,著名自动控制和系统工程专家,中国自动控制和系统工程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天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创始所长、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创始院长。他早年从事自动化控制的教学和科研,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化工仪表与自动化专业。1954年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自动控制方面的专著。1978年以后,研究领域扩展到系统工程,为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管理等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软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天津市市级劳动模范等多项奖励与荣誉称号。
学高为师引路人 德高为范铸师魂
潘正涛(1910年10月7日—1967年10月30日),上海人。1952年,因全国院系调整进入天津大学,担任副教务长、化工系主任,并担任中国电子学会物理与化学电源分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主持创立了国内首个电化学专业。他精通英、法、俄、德等多种外语,一生都在从事物理化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并撰有《锌电极低温钝化行为》《18-8不锈钢的应力腐蚀》等论文。
“衣带渐宽终不悔”
史绍熙(1916年8月19日—2000年9月16日),江苏宜兴人,中国著名工程热物理学家、燃烧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家,我国内燃机专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939年毕业于北洋大学机械工程系,是我国第一位内燃机领域的博士学位获得者。1951年6月,他舍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次年在天津大学创建了我国高等院校最早设立的三个内燃机专业之一,并领导编写了我国第一套内燃机专业教材。史绍熙先生曾任天津大学校长,并成为我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律己革新定水利 严谨治学育桃李
舒扬棨(1912年6月15日—1993年),江西于都人,1948年回国后,任全国水电总局总工程师、江西办事处主任兼江西水利局总工程师。1951年起任天津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曾担任系副主任兼水利工程研究所所长,并兼任国家科委水利组成员、水电部水电工程检查组组长。他曾参加过潘家口、新安江、二滩等多所电站的咨询与科研工作,为我国水电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曾作为代表出席河北省及全国群英会,被选为天津市劳动模范。1979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等。出版有《水电站厂房动力分析》等著述。
不计辛勤一砚寒 幽谷飞香不一般
王守融(1917年4月20日—1966年8月28日)男,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精密机械及仪器学家和仪器仪表工程教育家。中国仪器仪表工程教育和计量测试技术的开拓者,中国精密机械与仪器仪表学科的创建者之一。1952年任天津大学机械系教授,后任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等职,并负责创办精密机械仪器专业和后来的精密仪器工程系。1956年研制成功01型半自动刻线机,成为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计算尺刻线机。他长期从事精密机械及仪器科学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仪器仪表工程和计量测试技术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发展中国仪器仪表学科与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心忧家国事 读书治学人
吴又芝(1919年6月16日—1974年7月1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南京,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的早期创建者之一。他早年求学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后转入机械系。毕业后,曾先后在桂林中央无线电厂、成都航空委员会无线电厂、汉口航空委员会空军第八地勤中队工作。1947年,他进入北洋大学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实验室主任、教研室主任等职,并参与组建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他专长精密机械仪器与无线电,在精密计量仪器专业方面享有较高声望。
德之楷模 师者典范
徐庆春(1901年5月18日—1982年10月20日),辽宁辽阳人,中国电力系统学科的开拓者之一,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个电力系统专业研究生的导师。归国后,相继在东北大学、西北工学院任教。曾任天津市电力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学会发电组副主任委员、天津大学电力工程系副主任兼发电厂、电力网和电力系统教研室主任。他一生致力于电力工程学科建设和教育事业,为后来电力系统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德以立教 严以治学
徐中(1912年7月28日—1985年12月19日),江苏常州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天津大学建筑教育的创始人。1952年,院系调整至天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系,担任建筑设计教研室主任,后担任建筑工程学系系主任、名誉系主任。历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天津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等。曾撰写《建筑与美》《建筑的艺术性究竟在哪里》等学术论文。主要的建筑设计作品有南京馥园新村住宅,北京的贸易部办公楼,天津大学第五、六、七、八、九教学楼,图书馆等,还参与了人民大会堂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工作。
排兵布阵在方寸屏幕 运筹帷幄于数码风云
许镇宇(1918年11月14日—2008年2月4日)祖籍江西龙南县,生于北京,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开拓者,天津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奠基者。1949年以后历任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副教授、教授,机械零件机械原理教研室主任、精密仪器系副主任、计算机系筹备组组长。他编著的《机械设计原理》《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等教材在国内具有广泛的影响。此外,他还兼任过高教部教材编审委员会机械零件组组长、计算机软件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理事长等,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及美国传记学会(ABI)列为国际名人。
德邵年高 旭日灿星照学府
师者典范 春风化雨育桃李
余国琮(1922年11月18日—2022年4月6日),祖籍广东台山,我国杰出的化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0年,他的名字被列入美国科学家名录。同年,他以探亲为名回国,成为首批留美归来学者之一,并于1952年来到天津大学,历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化学工程研究所名誉所长及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作为中国蒸馏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余国琮在精馏技术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领域做出了系统、开创性工作,他提出的热力学活度系数理论被称为“余—库”方程,被多本经典著作和手册采用。
漫漫学者人生路 悠悠化工师生情
张建侯(1914年4月6日—1991年1月14日),江苏泰兴人,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自1952年调入我校,先后任化学工程系副主任、系主任、名誉系主任等职,主持创建了全国首批无机物工学专业和首个基本有机合成专业。1957年起,负责化工系的教学工作,先后主讲过“胶体化学”“固定氮工学”“无机物工艺过程原理”等多门课程。他从事高等教育事业50余年,为中国的化工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北洋英华 学者风范
赵祖武(1919年9月23日—2002年2月10日)北京人,固体力学家,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是我国最早从事塑性力学研究的力学家之一。早年曾在天津工商学院土木工程系、平津铁路局、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学习与工作,1952年院系调整时来到天津大学任教。曾任天津市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土木工程学报》编委、九三学社天津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讲授过“固体力学”“弹性力学”等多门课程,在蠕变和塑性本构关系方面做出创造性的优秀成果。
实事求是,治学严谨
春风化雨,教导有方
北洋师者,立德树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我们借助AI技术重现天大“十八罗汉”的神韵
跃然眼前的
不仅画中人栩栩如生的音容笑貌
还有百卅学府始终薪火相传的师者长风
值此教师节之际
缅怀师者前辈
祝老师们节日快乐
素材来源 / 《十八罗汉》
画作 / 孙列
AI复原 / 苏仁鋆
海报制作 / 姚毅强 唐兰
编辑 / 汪子贺 薛子易
审核 / 王鑫 薛子易
「 天 津 大 学 新 媒 体 中 心 」
投稿 & 加入我们 Tju_nmc@163.com
来源:天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