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简介:朱虹(1957—),男,湖北洪湖人,博士,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院长;袁佳(1999—),男,江西九江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作者简介:朱虹(1957—),男,湖北洪湖人,博士,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院长;袁佳(1999—),男,江西九江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一、研究背景与现实价值
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不断推进,乡村振兴被确立为国家重大战略目标,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关键举措。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成为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系统性重构的指导方向。与此同时,红色旅游作为一种兼具政治性、文化性与经济性的特殊旅游形式,近年来被广泛纳入国家层级政策体系,成为文化自信建设、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农村经济振兴的重要平台。红色旅游不仅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集体记忆和精神遗产,还能在文化传播、产业带动和社会动员等层面发挥独特的协同效应。
当前学界对于红色旅游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政治功能、经济拉动效应或文化价值,但尚缺乏系统探讨其对乡村振兴的复合赋能机制与空间联动效应的量化研究。因此,本文尝试从国家层级出发,实证检验红色旅游在中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多维效应,识别其作用路径,并揭示其在不同区域中的异质性表现,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高质量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二、理论逻辑与研究设计
从理论上看,红色旅游作为一种集聚型、复合型产业,其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收入的增长,还体现在人力资本的积累、文化资本的重建和制度环境的优化。本文以区域经济学和空间溢出理论为基础,构建“红色旅游 → 多元资本提升 → 乡村振兴”的理论路径模型,试图揭示旅游发展如何在本地与邻近区域共同产生影响。
研究在实证方法上,基于2010—2021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红色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水平的多维指标体系。红色旅游指标涵盖资源基础、客源需求、支撑条件、产业效益四大维度,乡村振兴指标则依据“五位一体”目标体系设计,包含16个二级指标与30个三级指标。为确保指标客观性,本文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变量进行赋权测算。
在模型选择方面,文章先使用固定效应回归分析红色旅游对乡村振兴的直接影响,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SDM)识别其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运用偏微分效应分解法明确直接与间接效应路径。同时,为探究作用机制,设定经济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为中介变量,采用路径回归法识别其赋能过程。
三、核心结论与实证结果
(1)红色旅游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研究发现,无论是否控制其他变量,红色旅游发展水平都对乡村振兴水平具有显著提升作用,验证了“红色旅游作为赋能工具”的核心假设。红色旅游通过带动产业联动、提升就业率、激活历史文化资源等方式,有效支撑了乡村发展的多维目标,特别在经济收入、文化认同与人才建设方面贡献突出。
(2)红色旅游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利用莫兰指数与空间杜宾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红色旅游的发展不仅影响本地区的乡村振兴水平,还显著正向影响邻近地区的振兴程度。这种外部性效应体现了红色旅游在区域发展中的“引擎作用”,尤其通过政策扩散、游客迁移、投资共享等机制促进了区域协同振兴。
(3)红色旅游的影响因地区而异
从地区异质性看,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红色旅游对乡村振兴呈现显著正向的直接效应,而中部地区影响不显著,原因在于政策落实、资源开发强度与管理能力的差异。同时,中部地区表现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说明其通过区域协同发展带动了周边乡村的共同进步。相反,东北地区则出现负向溢出效应,反映出资源集中开发导致邻区“被边缘化”的风险。
(4)赋能机制:红色旅游通过三类资本提升实现对乡村振兴的促进
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红色旅游能够有效提升经济资本(GDP、人均收入)、人力资本(高教就业人数)与文化资本(非遗项目数量),进而通过这些中介变量正向影响乡村振兴水平。这表明红色旅游的效应是复合叠加的,既体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制度与社会结构层面。
四、政策建议与实践启示
第一、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系统开发与保护利用
应注重对红色遗址、红色故事的活化与数字化呈现,结合现代传播手段如短视频、虚拟现实等,提升红色旅游的吸引力与传播力,实现文化认同与产业发展的协同。
第二、构建跨区域合作机制,提升协同发展水平
中央政府应推动建立“红色旅游带”或“红色文化走廊”,加强政策协调与资源整合,鼓励东中西部、革命老区与周边乡村联合打造红色旅游产品,防止区域间“虹吸效应”。
第三、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各地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文化基因与区位优势,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旅游项目,如红色研学、文化节庆、红色民宿等,实现“红色文化+乡村体验”的深度融合。
第四、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配套,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提高道路通达性、智慧导览系统、住宿餐饮质量,增强游客体验感,提升红色旅游的整体竞争力,使其真正成为带动乡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
五、研究贡献与未来展望
本文系统构建了红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模型,填补了宏观量化研究的空白,在实证层面识别出红色旅游的多元效应路径与空间联动机制,具有明显的理论创新与政策参考价值。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下沉至县域和村庄尺度,挖掘红色旅游与社区参与、文化治理、乡土认同之间的微观机制。同时,可将红色旅游与其他乡村旅游类型(如生态旅游、农业观光等)进行比较研究,探索其在共同富裕与文化自信建设中的综合价值。
来源:南昌广播电视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