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建筑设计是认真的吗?盘点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神造型”建筑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0 07:25 1

摘要:提到苏州,你可能会想到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但这座城市的地标建筑却因为一个接地气的外号火遍全国——"秋裤楼"。苏州东方之门位于工业园区,是一座双塔连体的超高层建筑,高301.8米,69层,2004年奠基,2016年才正式完工,比计划多花了4年时间,总投资45亿元

▶苏州东方之门:从"古城门"到"秋裤楼"的逆袭

提到苏州,你可能会想到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但这座城市的地标建筑却因为一个接地气的外号火遍全国——"秋裤楼"。苏州东方之门位于工业园区,是一座双塔连体的超高层建筑,高301.8米,69层,2004年奠基,2016年才正式完工,比计划多花了4年时间,总投资45亿元。

设计师最初的灵感是苏州古城门,想通过"门"的造型体现城市的开放与包容。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两座塔楼像两条裤腿,中间的连廊恰好卡在"裤腰"位置,从侧面看,活脱脱一条倒挂的牛仔裤,还是低腰款。网友调侃:"央视大裤衩终于不寂寞了,苏州送来秋裤作伴。"

不过吐槽归吐槽,这座楼在建筑圈可是"学霸"级别的。它占地仅2.5万平方米,却容纳了33万平方米的建筑体量,相当于1.5个鸟巢,资源利用率高到离谱。建筑结构极其复杂,连廊部分采用全钢结构,抗震等级达7度,还拿过中国建筑行业的最高奖"鲁班奖"。如今晚上亮灯后,LED灯带勾勒出流畅的线条,倒也有几分"现代城门"的气势——前提是别从侧面看。

设计想融合传统与现代是好事,但造型太具象反而容易跑偏。要是连廊弧度再调整一下,或许就成了"苏州之门"而非"苏州之裤"了。


▶重庆飞天之吻:55米巨人托举观景台,浪漫还是惊悚?

在重庆武隆白马山,有个让人看了直呼"离谱"的景点——"飞天之吻"。它由两个55米高的巨人雕像组成,一个穿古装的男子和一个穿长裙的女子,各自托着一个圆形观景台,缓慢旋转至高空交汇,设计初衷是还原当地"白马王子与仙女相恋"的传说,寓意浪漫爱情。

但实物一亮相,网友集体沉默了:男子表情僵硬得像刚睡醒,女子裙摆像块皱巴巴的桌布,两个巨人举着观景台,远看像"端着菜盘子给对方上菜",夜间灯光一打,惨白的雕像在山里若隐若现,莫名有点恐怖片氛围。有游客吐槽:"本来想和对象来打卡浪漫景点,结果被巨人盯着吃饭,饭都咽不下去。"

其实这个项目技术含量不低:每个观景台能坐60人,旋转过程中要抵抗山区强风,内部还藏着液压驱动系统,光建设就花了2年。只是造型实在太"接地气",浪漫没感受到,反而成了"大型社死现场"打卡点。

神话传说具象化没问题,但好歹让雕像表情灵动点啊!与其追求"巨人托举"的噱头,不如把钱花在观景台视野和体验感上,毕竟游客是来看风景的,不是来看"巨人上菜"的。

▶柳州双渔汇:3亿建个"夜壶"?鲤鱼跃龙门变"鲤鱼跳夜壶"

广西柳州的双渔汇商业中心,堪称"史上最冤建筑"。2012年建成时,它本想成为城市地标:投资3亿,设计灵感来自柳州民间传说"刘三姐跃鲤成仙",计划打造两条跃起的金色鲤鱼,象征"鲤鱼跃龙门"的吉祥寓意。

结果呢?设计师可能把"抽象"和"潦草"搞混了:建筑表面全是光滑的弧线,鲤鱼头和尾巴完全没做出来,两个对称的椭圆体立在江边,远看像两个巨型夜壶——还是带盖的那种。网友赐名"夜留香",调侃:"医院的夜壶都没这么形象。"

其实走近看,建筑细节还是花了心思的:外墙用了玻璃幕墙,阳光反射时确实有波光粼粼的效果,内部还有刘三姐文化展览。但架不住"夜壶"的外号太深入人心,开业后生意惨淡,如今成了柳州人"本地人不去,外地人打卡"的尴尬存在。


3亿啊!就算设计抽象,至少把鲤鱼的基本轮廓做出来吧?现在倒好,好好的文化IP成了笑柄,心疼柳州纳税人的钱。

▶合肥美术馆:"鸟巢"平替还是"废品回收站"?

北京鸟巢是奥运地标,合肥也想搞个"艺术版鸟巢",于是有了合肥美术馆。它由346根长短不一的金属杆件编织而成,设计师说这叫"曲线的韵律",体现艺术的自由与灵动。

但老百姓不买账:这哪是美术馆?分明是"工地没清干净的钢筋堆"!杆件歪歪扭扭,颜色灰蒙蒙,远看像被台风刮过的脚手架,近看像缠满铁丝的废弃厂房。有网友吐槽:"进去参观时,总担心掉根钢筋下来砸到头。"

更尴尬的是实用性:金属杆件之间的缝隙太大,下雨天漏水,夏天晒得像蒸笼,冬天冷风直灌。开馆没几年,就因为"维护成本太高"闭馆改造,后来干脆把部分杆件拆了,现在看着像"缺了牙的鸟巢"。

艺术可以小众,但建筑首先得实用。连遮风挡雨都做不好,再"有韵律"也白搭。合肥要是真想搞艺术地标,不如学学南京四方美术馆,简约又有设计感,还不耽误用。

▶上海LV靴子楼:5亿建个"白靴子",贵妇变雨靴?

上海虹桥机场附近,有座楼因为造型太"魔性",成了出租车司机的指路神器:"看到那个白色大靴子没?就在它旁边下。"这就是上海LV大厦,2004年建成,投资5亿,由日本设计师青木淳操刀。

设计师的想法很美好:建筑外立面流线型向下延伸,像一位穿白色礼服的贵妇,裙摆优雅垂落,象征LV的高端气质。结果建出来,网友集体跑偏:"这哪是礼服?分明是一只倒扣的雨靴!"尤其是裙楼部分,圆滚滚的弧度+白色外墙,越看越像刚从泥地里拔出来的雨靴。

不过吐槽归吐槽,这楼的地理位置绝了——紧邻虹桥交通枢纽,租金高到离谱,LV自己都没舍得用,全租给了高端企业。只能说:丑归丑,地段为王啊!

奢侈品品牌建楼,还是低调点好。与其花5亿搞个"靴子"博眼球,不如把钱砸在环保或公益上,口碑说不定还好些。

▶辽宁生命之环:1.12亿建个大铁圈,除了亮灯啥也不会?

在辽宁抚顺沈抚新城,有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建筑——"生命之环"。它是个直径157米的巨型钢圈,相当于50层楼那么高,用了3000吨钢材,装了1.2万只LED灯,晚上会变幻各种颜色,耗资1.12亿。

官方说它象征"生命永恒",但老百姓更关心:这圈能干啥?观景台?没有。蹦极?原计划有,后来怕危险取消了。办公?更不可能。最后只能当个"巨型路灯",每晚亮灯两小时,电费都得不少钱。有网友吐槽:"这哪是生命之环?分明是'烧钱之环'。"

其实它的结构设计挺牛的:钢圈误差不超过3毫米,能抗12级台风,还能抵御里氏7级地震。但问题是——再结实的圈,没用也是白搭啊!现在成了"沈抚新城第一迷惑行为",本地人路过都绕着走。

地标建筑不是"越大越怪就越好",实用价值和文化内涵才是关键。花1亿建个只能亮灯的铁圈,还不如建个市民公园实在。

▶河北福禄寿酒店:全球最丑建筑,寿星公肚子里藏总统套房?

在河北三河市,有座楼因为长得太"接地气",被《Architectural Digest》评为"全球最丑24座大楼"之一——它就是天子大酒店,别名"福禄寿酒店"。

这座楼高41.6米,直接把福禄寿三星雕像放大成了建筑:寿星公捧寿桃,福星拿元宝,禄星持玉板,三人并排站,表情慈祥得有点诡异。最绝的是寿星公的"肚子"里,居然藏着一间总统套房,窗户就是寿星公的眼睛,住进去等于"被寿星公盯着睡觉"。

酒店1999年建成,至今仍是网友的快乐源泉:"住这儿算不算'与神仙同眠'?""半夜醒来看到窗外寿星公的脸,会不会以为在做梦?"不过它生意居然还不错,很多人图新鲜专门来打卡,尤其是逢年过节,房间还得提前预定——只能说,中国人对"福禄寿"的执念,比建筑审美更根深蒂固。

昆山大闸蟹生态馆:1.3亿建个"巨型螃蟹",能吃吗?

江苏昆山,中国"大闸蟹之乡",为了宣传特产,直接把生态馆建成了大闸蟹的形状——还是蒸熟的那种!这座建筑长75米,宽45米,高16米,青灰色的"蟹壳"上凸起两只大钳子,8条腿趴在地面,连眼睛都用黑色玻璃做了出来,细节逼真到让人想蘸醋吃。

它耗资1.3亿,内部是大闸蟹博物馆,展示养殖历史、捕捞过程,甚至还有"虚拟钓蟹"体验。但网友关注点全跑偏了:"下雨时蟹壳会积水吗?""钳子会不会掉下来砸到人?""晚上亮灯后,像不像一只爬上岸的巨型蜘蛛?"

其实从功能上看,它确实达到了宣传目的——全国人民都知道昆山有个"大闸蟹楼",比任何广告都有效。只是造型太写实,导致它除了"大闸蟹"这个标签,再也没有其他记忆点,更像个巨型广告牌而非建筑。

▶贵州天下第一壶:24米高紫砂壶,装得下3万杯茶?

在贵州遵义湄潭县,有座"会泡茶的建筑"——天下第一壶。它高24米,直径16米,是个巨型紫砂壶造型,连壶嘴、壶把、壶盖都一应俱全,内部是茶文化博物馆,2006年还以"最大茶壶造型建筑"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最绝的是它真的能"泡茶":壶顶有个蓄水池,通过管道将水引到壶嘴,模拟"倒茶"效果,尤其下雨天,雨水顺着壶嘴流下,像刚泡好的茶水倾泻而出,场面相当震撼。但网友还是忍不住吐槽:"这壶要是真装满茶,够全县人喝一年了吧?""壶盖会不会被风吹跑?"

其实它的设计挺巧妙的:壶身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面贴了仿古紫砂陶片,既还原了茶壶质感,又保证了坚固性。内部展厅详细介绍了贵州茶文化,还能体验茶艺表演,算是"实用型奇葩建筑"的代表。

把地方特产和建筑结合,这个思路没问题,湄潭"天下第一壶"比昆山"大闸蟹"成功多了——至少它没让人联想到"能不能吃",而是真正传递了茶文化。

▶南京北站(卫生巾楼):还没建成先被骂上热搜,设计真的错了吗?

比起前面那些已经建成的"奇葩",南京北站的争议来得更早——2020年设计方案刚公布,就因为造型被网友群嘲为"卫生巾楼"。

从效果图看,车站屋顶是两片白色弧形结构,中间有一条缝隙,远看确实有点像某种日用品。但官方解释:设计灵感来自"长江之水",两片屋顶象征"长江浪花",中间的缝隙是"江豚跃水",寓意生态保护,还融入了南京传统建筑的"飞檐"元素。

结果网友根本不买账:"浪花?我看像浪花牌卫生巾。""江豚跃水?这分明是'日用品成精'。"后来迫于压力,设计方修改了屋顶弧度,把缝隙收窄,弧度变得更平缓,争议才慢慢平息。

公众对建筑设计的审美越来越严格是好事,但也别太"看图说话"。车站首先要考虑功能——南京北站未来是重要交通枢纽,能高效疏导客流、方便旅客出行,比造型像什么更重要。修改后的方案虽然没那么"惊艳",但至少不会让人分心了。

盘点完这十个"神造型"建筑,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点:设计想搞创新,结果用力过猛;想结合文化或地方特色,却变成了"具象化魔改";追求地标效应,却忽略了实用性和公众审美。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更是给人用的空间。一个好的地标,应该是功能、美学、文化的平衡——比如北京鸟巢,既好看又实用;上海外滩,历史与现代交融。而那些被吐槽的"奇葩建筑",往往是为了"独特"而独特,为了"话题"而话题,反而忘了建筑最基本的意义。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新烟说旅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