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打造现代综合客运枢纽提高旅客出行质量效率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将综合客运枢纽建设作为推动交通提质增效的重点,以方便旅客、提高综合效率为核心,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加强综合交通枢纽服务能力。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打造现代综合客运枢纽提高旅客出行质量效率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将综合客运枢纽建设作为推动交通提质增效的重点,以方便旅客、提高综合效率为核心,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加强综合交通枢纽服务能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指引》,针对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出一系列建设要求以及评价指标。广州白云站是广州市第一个以站城融合为设计理念、以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标准打造的特大型枢纽工程,凭借车站及配套道路的建设加快枢纽周边建设步伐,实现枢纽带动城市发展,为广州市“站城融合”提出新的建设标准与要求。
广州白云站是广州铁路枢纽规划“五主四辅”客站中的主要客站之一,在广州市“一心五向”的客运枢纽体系中,白云站与广州北站、T3高铁站共同组成北部枢纽群 。车站是广州建设世界级铁路枢纽,提升中心城区铁路客运能力,落实广州“高铁进城”战略的关键第一步。枢纽周边道路衔接系统是超大型铁路客运枢纽高品质建设的关键性工程,对白云站打造站城融合标杆车站具有决定性作用。
铁路客运枢纽逐渐由传统“单纯的交通枢纽”向“城市目的地”转变,形成“枢纽 + 社区 + 产业”开发模式,促进交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具备从“单一车站”到“枢纽综合体”、从“站场分离”到“高效换乘”、从“低效利用”到“轨道 + 物业”、从“各自建设”到“枢纽一体化”的四大特征。基于以上特征,枢纽衔接道路规划设计需实现“三个一体化”:
一是红线内外一体化。针对铁路红线内外空间进行统筹考虑,一体化开展设计,降低换乘距离,集约节约利用空间,保障交通设施的无缝衔接。
二是交通组织管道化。由于大型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客流、车流复杂,针对机动车交通、主要客流流向进行管道化组织,人车分离、站城交通分离,保障枢纽运行高效、顺畅、安全。
三是服务功能多元化。依托车站,带动枢纽核心区范围内用地综合开发,满足车站、综合开发、公共空间等不同功能的客流、货流高品质出行需求。
广州白云站引入京广、广湛等5条高铁,京广、广茂等4条普铁以及广清城际,站场规模为11台24线,其中高铁场5台11线,普速场5台11线,城际场1台2线,规划旅客年发送量4300万人次。规划引入地铁8号线、12号线、8号线北延线支线、芳白城际等6条地铁线路。
图 1 白云站集疏运系统
车站采用“北进北出、南进南出”腰部进站模式,依托“井字形”骨架路网,打造管道化、立体化交通疏解系统。“井字形”道路分别为横向的白云二线、棠槎路;纵向的石槎路、铁路东线,利用“井字形”骨架路网向外延伸衔接周边高快速道路,东向连接机场高速、北向连接华南快速、西向连接广清高速,实现车站的快进快出。
根据车站配套道路实施方案,车站近期重点建设白云二线、棠槎路、铁路东线三条主干路以及车站进出立交,通过三条主干路对外连接外围高快速路,实现车站与城市交通衔接。
图 2 白云站近期实施道路
图 3 车站北进出立交
图 4 车站南进出立交
图 5 白云站车站综合体及周边综合开发情况
广州白云站于2023年12月26日建成通车,同时铁路枢纽综合体上盖综合开发主体建设完成。车站综合体设置42.3万m²综合开发,包括铁路红线内及红线外,其中铁路红线外(车站四角塔楼)综合开发规模为24.5万m²;铁路红线内(车站南北两侧的上盖物业开发)设置综合开发规模约为17.8万m²。同时,结合车站建设,枢纽周边地块同步开展旧村改造和土地收储平整工作,计划近期开发建设。
枢纽衔接道路与枢纽建设进度、周边片区开发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衔接道路运行状况会随着枢纽运营和周边片区开发进度动态演变,而且道路网络本身的技术特征评价也有着一系列的指标,因此,构建枢纽衔接道路综合评估体系,应坚持以下原则:
①综合性。指标体系应该全面、客观、综合地反映枢纽衔接道路规划建设效果,能反馈给枢纽进行优化。
②科学性。指标体系应科学、合理、客观地反映路网的性能和影响。
③动态性。指标体系应该客观反映枢纽规 - 建 - 用 - 管全流程特征,并随着枢纽及周片区建设进度动态变化。
④可比性。选取的指标定义准确、简洁明了,并且指标体系能够适用于不同城市、不同类型的铁路枢纽。
为综合评估TOD枢纽衔接道路的规划设计全流程工作,建立TOD背景下枢纽衔接道路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估体系构建框架如图6所示。
图 6 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规划阶段枢纽衔接道路评估应注重站城交通组织,实现便捷高效的目标,要求在道路规划设计过程中,一是契合上位规划和相关交通专项规划要求,站城交通相互分离、互不干扰;二是运能匹配,路网系统能支撑枢纽集散和周边开发;三是结合分期实施,结合实施条件确定近远期实施方案,支撑不同阶段枢纽运营和片区开发。该阶段可以采用表征路网密度、路网建成度、集散道路特征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估。
建设阶段枢纽衔接道路评估应注重道路绿色化、品质化、智慧化建设,实现品质智慧目标,要求在道路建设实施过程中,一是加强道路进度控制,主要集散道路要与枢纽同步建成运营;二是加强道路品质建设,可以从设置连续的慢行空间、平顺的无障碍坡道、完善的过街设施、明晰的标识引导系统等方面着手;三是加强枢纽片区智慧建设,完善停车诱导系统、路段智慧化监测系统等,提升智慧化服务水平。该阶段可以采用表征路网品质、智慧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估。
运营阶段枢纽主要关注枢纽衔接道路的运作情况,能够支撑枢纽车流进出高效,避免在车站周边形成拥堵,从而提高集散效率。该阶段可以采用表征道路运行状况、服务水平、拥堵程度相关的指标进行评估。
服务阶段通过完善枢纽周边路网体系,加强枢纽与周边片区无缝衔接,让枢纽的客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留”在枢纽地区,支撑枢纽打造为“愿意来、留得住、活得好”的城市目的地,从而将枢纽转变为促进“交通 + 空间 + 产业”站城融合的发展模式 [5]。该阶段可以采用表征道路对车站开发影响区在经济、社会方面取得的成效指标进行评估。
为提升枢纽评估的准确性,从站城交通组织、品质智慧建设、道路交通运作、枢纽周边带动四个方面,建立由4类9项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选取易采集、可量化的评价指标,综合评估枢纽衔接道路规 - 建 - 用 - 管全过程情况,形成“规划 - 设计 - 实施 - 评估”动态良性反馈机制,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其中每个指标满分为10分,通过加权处理得到枢纽衔接道路综合评价情况。
(1) 路网密度
路网密度是城市建设用地单位面积拥有的路网长度,反映城市道路建设的总体相对指标。
(2) 路网建成度
路网建成度反映实现枢纽进出的规划路网、立交与实际建设路网之间的建成度情况。
(3) 专用集散通道占比
专用集散通道占比反映站城交通高效组织的情况,该指标过高会弱化枢纽衔接道路对周边开发片区的服务带动作用,过低会降低枢纽车流快进快出水平。
(4) 道路品质建设
道路品质建设指标系统评估道路路缘石、装饰井盖、盲道、无障碍坡道、交叉口过街等方面的建设品质,采用定性 + 定量方式评价。当路缘石圆弧段采用预制材料、采用装饰井盖、盲道连续、无障碍坡道平顺时,该项得满分,根据不同缺项情况逐级降低该项得分。
(5) 道路智慧建设
道路智慧建设指标系统评估道路智慧化建设情况,采用定性 + 定量方式评价。当枢纽衔接道路设置智能交通采集、智慧交通引导设备时,该项得满分,根据不同选项情况逐级降低该项得分。
(6) 平均运行速度
平均运行速度指路段上机动车的平均行程车速,主要反映枢纽周边道路的通畅程度。
(7) 拥挤路段占比
拥挤路段占比反映车站周边路网整体运行状况和服务水平。
(8) 物业增值率
物业增值率反映TOD开发影响区物业运营效果,物业增值率反映车站区域物业价值提升效果。
(9) 车站周边活力人口比率
车站周边活力人口比率评估TOD开发后车站周边的人气增长效果。
结合白云站规划建设和运营情况,对枢纽衔接道路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同时绘制评估指标得分雷达图(如图7所示),横向对比白云站道路评估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为制定白云站优化提升措施提供参考。
图 7 白云站枢纽衔接道路评估雷达图
结合指标权重测算得到白云站枢纽周边衔接道路综合评价得分为8.62分,整体性能为优等(8.5分以上)。得益于白云站全流程交通规划设计,枢纽交通系统设计完善,站城交通组织合理,路网体系在站城交通组织方面评分较高;品质智慧建设方面,目前白云站周边道路缺乏系统性的智慧交通系统,对于车流的引导作用偏弱,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枢纽处于运营初期,新增交通量较为有限,目前枢纽周边主要集散道路道路交通运作相对流畅,并且周边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路网对枢纽周边开发的引导作用尚未完全显现,随着白云站客流稳步提升、路网建设不断完善、周边开发逐渐成型,白云站衔接道路的枢纽周边带动作用将更为显著。
结合道路评估,提出以下优化实施建议:一是结合车站运营和旅客出行特征,在主要进出道路和匝道设置智慧引导系统,引导小汽车、出租车上下落客平台、进出车库。二是结合车站周边用地开发建设,动态调整人、车交通组织,避免站城交通混杂,产生拥堵。三是结合客流出行流线,逐步完善道路空间品质,支撑建设智慧枢纽。
4 结语本文从站城一体铁路客运枢纽特征出发,阐述TOD理念下枢纽衔接道路系统规划设计特征,介绍广州白云站衔接道路系统性规划设计的方法与实践。从枢纽集疏运道路配置、道路空间品质、道路效率和周边地块开发带动作用四个方面,建立覆盖全流程的枢纽衔接道路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广州白云站枢纽衔接道路进行评估。经评估,白云站衔接道路系统整体性能为优等,能支撑车站交通集散,后续需要进一步做好对枢纽周边片区的开发带动,加强智慧化建设,更好发挥衔接道路对铁路客运枢纽的支撑作用。
本文转自《综合运输》——超大型铁路客运枢纽(广州白云站)周边衔接道路系统规划设计与评估,作者:傅锦源,郭佳奇,莫崇杰,田聪,张慧卓;仅用于学习分享,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交通与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