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办公室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同事们调侃某人开空调像“冬眠”,关空调又像“蒸桑拿”。总觉得怕热又怕冷,自己是不是传说中的“阴阳两虚”?不少人真困惑:到底是补阴好,还是补阳先?
在办公室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同事们调侃某人开空调像“冬眠”,关空调又像“蒸桑拿”。总觉得怕热又怕冷,自己是不是传说中的“阴阳两虚”?不少人真困惑:到底是补阴好,还是补阳先?
很多人以为怕冷就是“阳虚”,怕热就是“阴虚”,两者同时出现就叫“阴阳两虚”。这种说法虽在日常里朗朗上口,但真正放到医学里,背后却有复杂的生理机制。人体维持恒定体温需要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系统的协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或更年期激素波动都可能让人同时感到冷热矛盾。
在现代医学中,体温调节主要依靠下丘脑。它就像人体的“空调总控”,一旦这个系统或外围功能出现异常,人便可能出现冷热耐受力下降。不少患者就是在反复“怕冷、怕热”之间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虚”。
结合中医的传统理论,“阴”常被理解为凉润、滋养,“阳”则被比喻为温煦、推动。如果阴阳不能协调,就可能表现为冷热失常。这里并不是玄之又玄的概念,而是一种古人的身体体验总结,与现代代谢、免疫功能颇有共鸣。
一个42岁的办公室女性患者,自述冬天裹着厚毯子还觉得冷,夏天一出门又热得难以忍受。进一步检查发现,她患有甲状腺功能异常。这样的案例提醒我们:怕热怕冷未必真的只是“阴阳虚”,还可能包含实实在在的内分泌问题。
怕冷与怕热同时存在时,常见的可能原因很多。常见因素包括:甲状腺疾病、贫血、低血压、睡眠障碍以及精神压力。在这些情况下,身体的代谢水平和血液循环效率受到影响,自然容易冷热不均。
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也常有这样的体验,夜里盗汗,白天畏寒。激素水平的大幅波动,就像电力系统时而过载、时而断电,使得身体难以稳定在舒适范围。
很多人担心,如果真是“阴阳两虚”,会不会有严重后果?长期冷热不耐受本身就是该去医院查一查的信号。潜在的疾病如心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疾病若被忽视,可能带来更大健康风险。
从公共卫生角度看,经常感觉冷热异常的人群生活质量会明显下降:夏天不愿出门,冬天容易反复感冒,甚至影响工作效率。日子久了,不仅身体不舒服,心理上也可能生出焦虑。
很多人会好奇,到底是补阴还是补阳?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套公式。医学上讲求辨病、辨证结合。如果是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的怕冷,就需要通过规范药物治疗恢复代谢;如果是缺铁性贫血,则应补充铁元素;如果只是体能不足,合理运动比盲目进补更关键。
中医的辨证思路在这里可以作为辅助理解:阴虚时多见燥热、心烦、口干,阳虚则常见畏寒、乏力、手脚冰冷。若兼具两类表现,就需要医生根据舌象、脉象、病史来判断,更不能自作主张一头补起。
预防上,做好生活方式管理最实际。规律作息、保证足够睡眠、饮食均衡和适量运动,是现代医学与传统养生都共同强调的基础。对于平日怕冷怕热的人,还应注意衣物的灵活增减,避免冷热刺激过大。
慢性疾病患者尤其要遵医嘱复查。有心脏或内分泌问题的人群,不宜用“虚”来概括,更需要定期化验指标,了解病情走向。生活中还要避免过度劳累及精神紧张,因为精神因素也会直接影响体温耐受与身体舒适度。
饮食调养虽然在民间流传广泛,但科学角度强调“适度”。过分依赖高热量食物企图“补阳”,或大量食用寒凉食材妄图“补阴”,都可能加重消化负担。营养学研究提示,平衡膳食摄入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才是维持机体稳定的关键。
一些人可能会尝试所谓“进补”。但如果没有专业评估,盲目使用补品可能导致肠胃不适、血糖血压异常。不论是中药汤剂还是保健食品,都应在正规医生指导下进行。
换个角度看,“怕冷怕热”不仅仅是身体的信号,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小小缩影。长期室内空调稳定的环境,让人体的自身调节能力逐渐下降,一旦离开“恒温房”,不适感更容易被放大。适度接触自然环境,让身体在冷热中逐渐适应,反而可能提升抵抗力。
同时,心理因素在其中也不可忽视。焦虑、抑郁状态会干扰身体对冷热的主观感受。心理学调查发现,焦虑症患者更容易报告自己“怕热怕冷”,这既是心理体验,也与交感神经亢进有关。
“阴阳两虚”在民间是一种形象说法,但医学解释却更为多元和具体。怕热怕冷常常是身体在发出提醒,而不是单一的虚与不虚问题。科学检查、专业评估、合理生活习惯才是关键。
至于“先补阴还是先补阳”,答案并不固定,而是要先找出病因。只有明确病因后,才能谈调养与治疗的顺序。身体不是黑白分明的开关,而是一套微妙的平衡系统。
身体是否真的“阴阳两虚”?怕冷怕热的根源可能是什么?生活中该先重视检查还是想办法调理?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分享想法或经历,一起聊聊这个常见却常被忽略的话题。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38(5):412-426.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J].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1(1):1-56.
健康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用于公众健康知识传播,不能作为诊断、治疗或用药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切勿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
来源:中医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