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管仲天下第一宰相:“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人这辈子最大规划划培养人才。”
管仲天下第一宰相:“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人这辈子最大规划划培养人才。”
希望当年有所收获,就种谷物;
希望十年有所收获,就栽树木;
希望终身有所受益,就培养人才。
故欲光大门庭,中兴家族,发展商业,社会进步,科技突破,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非济济人才不足以担当大任。
《管子·权修》原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1,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
短期规划一年之计,莫如树谷,所以要想一年内有所收获,那么种植谷物是最好的选择。
中期规划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树”木指的是中期的投资计划,如种植制作家具,建筑材料所需的树木,经济树木如果树等等,这些林木具备更高的价值,但需要十年的时间才能产出效益。
长期规划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人”指培养人才,是最为长期,最重要的投资,通过长期的教育和培养,一个人可以在其一生中不断受益,为家庭社会和国家以及后世做出贡献。
管仲的这三句话,用“树谷、树木、树人”的递进,道尽了世间最本质的价值逻辑:
短期的收获易得,中期的成长可见,而真正能跨越时间、影响终生的,唯有对人的培养。
站在“一辈子”的长度上看培养下一代,这句话撕开了一个真相:我们给孩子的,从来不该是“结果”,而是“生长的能力”;为后代做的“终生之计”,本质是帮他们种下能对抗岁月的“精神根系”。
先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春种秋收,求的是眼前温饱,是“即时回报”。就像有些父母急于让孩子掌握某项技能、考取某个证书,以为这是“给孩子铺路”。但这些“谷”再饱满,也只能解一时之需。
再看“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栽下一棵树,需要十年扎根、抽枝,才能亭亭如盖,求的是“中期庇护”。这像极了我们给孩子提供的成长环境:稳定的家庭、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能帮孩子在十年内“长个子、长见识”,但树木若只靠外部浇灌,没有深扎土壤的根,遇到狂风仍会倒伏。
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我如果这样做(树人),做事就如有神助,这是成王者之业的门径。
而“终生之计莫如树人”,是把时间轴拉倒“一辈子”甚至更久——培养一个人,不是让他成为“成品”,而是让他成为“能持续生长的生命体”。
这意味着:不执着于“他现在会什么”,而在意“他能不能自己学会什么”;不纠结于“他此刻站在哪里”,而关注“他有没有勇气走向更远的地方”;不满足于“他符合谁的期待”,而重视“他能不能成为自己的支柱”。
站在一辈子的角度,“树人”的核心从来不是“塑造”,而是“唤醒”:唤醒他对世界的好奇。
唤醒他对困境的韧性——让他在人生低谷时,记得“摔倒了就先抓把土,看看能不能种点什么”;
唤醒他对责任的认知——让他明白“活着不只是为自己,更是为把这份‘被培养的温暖’,再传递给下一代”。
就像老话说“富不过三代”,但“德能传千代”。那些能穿越岁月的家族传承,从来不是金银财宝,而是祖辈留下的“做人的本分、做事的底气、面对生活的智慧”。
家族传承,一代富三代贵,富一代就可做到,但形成贵族多代努力提前准备,注重家文化教育,人才培育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体现了古代管理思想家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
这正是“树人”的魔力:今天在孩子心里播下的种子,或许在他们三十岁、五十岁、甚至八十岁时,才会结出意想不到的果实。
站在一辈子的长度上看培养下一代,最该做的“终生之计”,其实很简单:少给点“现成的答案”,多留点“思考的空间”;少求点“短期的光鲜”,多攒点“对抗岁月的底气”;
埋下的“精神根系”,自己扎根、自己生长,甚至再把这根系,传给更远的未来,这是古代最精辟的投资哲学。
种粮食求的是当年温饱,植树木图的是后代乘凉,育人才谋的是千秋伟业,层次不同,眼光各异,鼠目寸光者只看眼前三餐,高瞻远瞩者却在布局百年。
就像种子,有的当季结果,有的数年成材,有的则要传承几代,一年谋生计在勤,百年谋发展在人,真正的智慧是既要解决眼前问题,更要为未来奠基。
欢迎大家品读中华大家读书会!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播正能量!
感党恩.向党学.悟思想·跟党走!
感家恩.天行健.地势坤.齐家道!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恩师谆谆教导!
祈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阖家幸福安康!
来源:中华大家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