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把“满口好牙”视为健康和体面的象征。可当年纪走过八十,这份执念就未必适合继续坚持。有人觉得缺牙会影响咀嚼与社交,便急着去医院镶牙,却忽略了在某些情况下,镶牙对老人反而可能弊大于利。
很多人把“满口好牙”视为健康和体面的象征。可当年纪走过八十,这份执念就未必适合继续坚持。有人觉得缺牙会影响咀嚼与社交,便急着去医院镶牙,却忽略了在某些情况下,镶牙对老人反而可能弊大于利。
老医生常说,牙不全未必是大问题,身体扛不住才是真麻烦。哪些状态下,过了八十岁宁可缺牙,也不该急于镶牙呢?
在老年人群体中,免疫系统功能普遍减退,机体的修复能力下降。镶牙虽是常见口腔修复手段,但其背后涉及手术级别的黏膜承受力、骨质条件、咬合平衡等问题,若操作不当,会诱发口腔炎症甚至全身反应。
国家卫健委关于老年口腔健康的指南明确提出,高龄人群在做修复性治疗前必须进行综合评估,并非人人适合。
如果老人正在经历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那么镶牙往往要慎之又慎。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老年人在接受口腔处置时,其应激反应可能导致血压飙升,引起心梗或中风。
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本就属于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危群体,一次看似小小的牙科操作,可能成为压垮身体的“最后火柴”。
另一个需要高度警惕的状态是血液系统疾病。若老人有血小板减少或抗凝药物长期应用的病史,轻微的创口也可能造成难以控制的出血。
镶牙过程中往往需要打磨牙龈与牙槽骨,这对止血困难的老人而言,是一种潜在的致命风险。因此医生会建议,这类患者应首先解决全身状况,而不是求快完成义齿修复。
随着年龄增长,许多老人存在骨质疏松现象。这不仅体现在脊柱和关节,也包括牙槽骨的脆弱与萎缩。一旦在这种基础上强行镶牙,不仅义齿固位性差,还可能导致牙槽骨二次吸收,甚至出现义齿反复脱落的尴尬情况。
更有医学研究提示,骨质疏松老人的口腔创面愈合速度显著下降,意味着感染与炎症的风险成倍增加。
认知功能障碍的老人同样不适合随意镶牙。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患者常常无法正确操作和维护假牙。结果是假牙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加重口腔异味、口炎反复,甚至吞咽假牙造成意外。
医生们常说,维持清洁比拥有“齐全的牙”更重要,因为口腔感染一旦扩散,可能引发肺炎,这在高龄老人中属于高致死率疾病。
还有一种情况往往被忽视:严重消瘦、营养不良的老人。如果身体已经“入不敷出”,免疫细胞缺乏能量支撑,哪怕一个小小镶牙手术,也可能成为诱发全身感染的源头。
营养状态是镶牙安全的重要前提,不能单纯依赖外表来判断。有时看似“还能行”的老人,血清白蛋白却已不足,修复操作风险极高。
从中医角度看,《黄帝内经》中提到“齿为骨之余”,强化了口腔健康与肾气、骨髓之间的联系。八十岁老人若已肾气渐衰,过度追求外在修补,无异于违背自然规律。中医讲究“因人制宜”,强调顺应体质,而非机械地补缺。顺势养护往往比硬性修复更合乎长寿之道。
在社会文化层面,中国不少地方有“掉牙不祥”的说法,老人因此奔波于修牙。联合国老龄化报告指出,高龄群体的健康优先级应该是生活质量与舒适,而非单纯外观。与其冒险镶牙,不如调整饮食结构,选择软烂又营养的食材,例如小米粥搭配细碎蔬菜,既安全又利于吸收。
值得提醒的是,镶牙并非一刀切的“禁忌”。八十岁老人中也有身体状态良好者,若心脑血管稳定,免疫功能正常,经过医生全面评估,依然可以在安全条件下修复。但不少人误以为“牙齿缺了就得补”,这种观念需要被纠正。真正的智慧是清楚认识:宁可留下缺口,也别强求冒险。
从临床来看,更重要的是老人的功能维持。缺牙可以通过饮食调整、口腔运动等方式弥补,而镶牙失败却可能带来难以逆转的问题。医生们强调,过了八十岁,镶牙决策需慎重三思,切勿因小失大。就像老话说的,“牙掉了还能活,人伤了就难补”。
参考文献:
[1]侯本祥.老年人口腔健康现状与防治对策[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9,38(5):513-516.
[2]李伟.高龄患者义齿修复的风险评估与管理[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1,56(9):574-579.
健康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用于公众健康知识传播,不能作为诊断、治疗或用药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切勿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
来源:马医师健康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