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核聚变项目的每一次科技进步,中国股市都做了积极响应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1 05:41 1

摘要:当前全球核聚变领域已经形成了以中美欧为主导的多极竞争格局,各国在技术路线、资金投入和商业化路径上展现出不同特点。2024年全球核聚变总融资达到71亿美元,中美两国成为全球主导力量,投入规模远超其他国家。从发展模式来看,美国以私营企业为主导,技术路线多元化,涌现

当前全球核聚变领域已经形成了以中美欧为主导的多极竞争格局,各国在技术路线、资金投入和商业化路径上展现出不同特点。2024年全球核聚变总融资达到71亿美元,中美两国成为全球主导力量,投入规模远超其他国家。从发展模式来看,美国以私营企业为主导,技术路线多元化,涌现出包括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Helion Energy等在内的25家商业公司,其中头部企业融资均超过10亿美元。这些企业获得了科技巨头的青睐,如谷歌与CFS签署200MW供电协议,旨在满足其数据中心因AI爆发式增长带来的电力需求。中国则以"国家队"为主导,形成以科研院所为核心、国有企业为主体、民营企业快速崛起的竞争格局。欧盟则通过ITER项目等多国合作模式推进,最新通过的2028-2034年长期预算战略提案中,拟投入54亿欧元支持核聚变发展,其中40亿欧元用于ITER项目,14亿欧元用于聚变研究。

全球主要国家/地区核聚变发展模式对比

1、美国的主导力量是 私营企业 ,采用 多元化路线:磁约束、FRC、Z箍缩等,政策支持为特朗普核电新政,简化审批流程 ,市场特点:科技巨头踊跃入局,风险投资活跃。

2、中国是国家队主导 ,技术路线以托卡马克为主,新兴路线萌芽, 人工智能+能源政策强力推动, 三步走战略明确,产业链配套意识强 。

3、欧盟以 多国合作 , 以ITER为代表的托卡马克路线 , 54亿欧元预算支持(2028-2034) , 注重国际合作,基础研究实力雄厚。

4、英国以 公私合营, 多种路线并行, 全球首个核聚变专项规划政策, 创建"清洁能源超级大国"为目标。

目前来看,全球核聚变技术路线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主流路线包括磁约束(托卡马克、仿星器、场反位形FRC)、惯性约束和混合堆等。托卡马克装置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全球约130个聚变装置中,托卡马克占比接近50%。不过近年来,“新兴路线不断涌现”并取得重要进展:美国的Helion Energy采用磁惯性约束路线,其首座聚变电厂"猎户座"已于2025年7月30日启动施工,预计2028年商业化发电;中国瀚海巨能的FRC装置于2025年7月完成主机建设并点亮等离子体,计划2030年实现50兆瓦能量输出;新奥集团的"玄龙-50U"球形环氢硼聚变装置在2025年实现兆安级氢硼等离子体放电,验证了氢硼燃料在磁约束条件下实现高参数放电的科学可行性。

中国已经将可控核聚变纳入“国家能源战略”层面。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于2025年9月8日发布《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结合可控核聚变装置多物理场耦合特征,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可控核聚变智能控制系统研究"。这一政策为核聚变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和支持。根据国家能源局《2025年可再生能源规划》,核聚变被明确作为"战略储备技术",预计到2060年可贡献10%的清洁能源。

在资金支持方面,中国形成了“中央与地方联动”的投入体系。2025年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这是一家由中核集团持股50.35%、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注资30亿占股20%、上海、浙江、四川等地资本携产业基金入局的国家级平台。该公司通过增资扩股,注册资本由约35.31亿人民币增至150亿人民币,增幅约325%。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核聚变产业的高度重视,更展示了通过市场化手段整合资源的战略思路。中石油的入局绝非简单的跨界投资——在聚变能源的产业链中,氚燃料的获取和循环是关键环节,而石油开采过程中积累的某些分离提纯技术,或许能为氚的提取和回收提供借鉴。

中国核聚变产业已形成三大产业集群:以合肥、成都、北京为核心的研发和产业高地。截至2025年3月,全国可控核聚变相关企业及研究院所达170家,区域集中度显著:安徽(24家)、广东(19家)、北京(17家)位列前三。这种区域集聚效应有利于产业链整合和技术创新,形成了完整的产学研体系。

中国核聚变产业区域分布情况

1、安徽24家 ,代表单位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 ,产业特色是超导材料、电源系统,重大装置有 EAST、BEST 。

2、广东19家 ,代表单位是中广核研究院 ,产业特色是 材料研发、设备制造。

3、北京17家,代表单位是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产业特色是总体设计、关键技术。

4、四川重点是中国环流三号,产业特色是 装置设计、工程建设。

5、上海是中国聚变能源公司 , 投资运营、集成服务 ,代表单位上海电气。

中国核聚变产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双轨制"特征:科研端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机构主导基础研究;产业端则由中国核建、中国核电等央企构建全产业链布局,民营企业聚焦细分领域突破。这种分工协作体系既保证了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又充分调动了市场资源的积极性。

随着核聚变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产业链正在经历深刻重构。从上游的材料与设备,到中游的装置集成与工程建设,再到下游的运营与服务,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3.1 上游材料与设备

上游材料与设备是核聚变产业的基础,技术壁垒高,附加值大。超导材料是托卡马克装置的核心,占总成本比重高达30-50%。西部超导是全球唯一ITER项目超导线材供应商,2022年获中科院1.92亿元Nb3Sn订单,具备年产超导材料500吨能力,技术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永鼎股份通过东部超导布局高温超导带材,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917.66%,超导材料成本优势显著。特种材料方面,安泰科技研发的钨铜偏滤器、包层第一壁等部件通过ITER严苛认证,与中核集团共建核聚变材料联合实验室,形成技术闭环。河钢股份为CFETR研发特种不锈钢,低活化马氏体钢CLAM成关键结构材料,具备年产核聚变专用钢材30万吨能力。

电源系统是磁约束装置的关键组成部分。王子新材研发的核聚变磁体电源专用电容通过EAST装置验证,正在建设电容器智能制造基地,满足聚变磁体电源高端需求。英杰电气、爱科赛博、四创电子等企业在磁体驱动电源、PSM电源等领域各有专长。真空室/堆内构件方面,合锻智能中标聚变新能2.09亿元BEST真空室项目,偏滤器制造精度达微米级。上海电气提供磁体、真空室、冷屏等全套核心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

3.2 中游装置集成与工程建设

中游的装置集成与工程建设环节由央企主导。中国核建是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建造技术独家掌握者,承担ITER核心安装工程,构建了"设计-材料-装备-工程"全链条体系,2024年核电设备订单达43.3亿元。2025年2月,中国核建斥资10亿元入股中国聚变能源公司,加速商业化进程。中国能建是国内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建设主力军,2024年融发核电营收同比增长134.54%,承接法国ITER项目关键部件制造,技术标准获欧盟CE认证。

装置集成领域呈现多元化技术路线竞争格局。除了传统的托卡马克装置外,混合堆、FRC等新兴路线也在积极布局。中核集团的"星火一号"采用聚变裂变混合方案,计划2025年底前完成FCD,2029年建成,2032年发电。瀚海巨能作为中国首家直线型场反位形可控核聚变公司,于2025年7月举办HHMAX-901主机建成暨等离子体点亮仪式,标志着我国聚变实验装置再添新军。

3.3 下游运营与服务

下游的运营与服务环节正处于布局阶段。中国核电牵头组建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主导CFETR项目研发,联合中核集团、中石油等设立114.92亿元聚变产业基金,计划2030年前建成首个聚变示范电站。浙能电力2025年7月斥资7.51亿元参股中国聚变能源公司,布局核聚变能源领域,联合中核集团等组建国家级创新共同体,获取技术优先转化权。

核聚变产业链关键环节及代表企业:

1、产业链环节:超导材料,关键产品/服务有 超导线材、带材 ,代表企业有 西部超导、永鼎股份、精达股份 ,技术及市场地位是 国际ITER供应商,高温超导领先 。

2、产业链环节:特种材料,关键产品/服务有 钨铜偏滤器、第一壁、结构材料 ,代表企业有 安泰科技、河钢股份、斯瑞新材 ,技术/市场地位是 通过ITER认证,国产化替代。

3、产业链环节:电源系统,关键产品/服务有 磁体电源、电容器 ,代表企业有王子新材、英杰电气、爱科赛博,技术/市场地位是 EAST装置验证,细分领域龙头。

4、产业链环节:真空室/构件,关键产品/服务有 真空室、偏滤器、重力支撑 ,代表企业有合锻智能、上海电气、派克新材,技术/市场地位是微米级精度,中标重大项目。

5、产业链环节:装置集成,关键产品/服务有托卡马克、混合堆、FRC,代表企业有中国核建、中国能建、瀚海巨能 ,技术/市场地位是独家掌握建造技术,多路线布局。

6、产业链环节:投资运营,关键产品/服务有电站运营、能源服务,代表企业有 中国核电、浙能电力、中油资本,技术/市场地位是产业基金布局,示范堆筹备。

4、 技术进展与商业化突破

近年来,全球核聚变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多个关键指标实现突破。中国的东方超环(EAST)作为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2025年成功实现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技术处于全球领先,为聚变堆稳态运行提供了关键验证。中核集团的"中国环流三号"在2025年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电子温度1.6亿℃的"双亿度"运行,综合参数达国际先进水平,正式迈入聚变燃烧实验阶段。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2025年进入总装阶段,预计2027年完成建设并演示聚变发电,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建成的紧凑型聚变装置。

人工智能技术与核聚变的深度融合成为新趋势。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在《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研发等离子体位形实时预测-磁约束参数自适应调控智能模型,实现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稳态运行的智能化控制"。AI在核聚变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等离子体控制与破裂预测、数字反应堆应用、实验数据挖掘。在等离子体控制方面,传统核聚变研究中,等离子体控制涉及成百上千参量,依赖经验或传统现代控制理论,效率有限。引入AI算法后,通过学习参数建模,提升了控制高效性。在破裂预测方面,磁约束核聚变托克马克装置有大破裂风险,10兆安级等离子体电流突然破裂会产生巨大电磁力破坏装置。AI可提前300毫秒预测破裂,通过注气、氮丸注入等手段在破裂前干预,防止破坏。

商业化进程明显加速。根据FIA 2024年报告显示,过半数公司预期2035年实现聚变并网发电,较原预期的2050年大幅提前。美国的Helion Energy计划2028年向微软供电,2025年其首座核聚变发电厂已启动场地施工;联邦聚变系统公司(CFS)与谷歌达成协议,计划21世纪30年代前半期建成发电站,谷歌购买其200兆瓦清洁电力,这是核聚变能源首次实现商业化电力采购。中国也不甘落后,合肥BEST装置计划2027年完成建设并演示聚变发电;中核集团"星火一号"计划2029年建成,2032年发电。

5、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未来五到十年将是核聚变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中信证券预测,9-10月份或有多台可控核聚变装置开启招标,从全球范围来看,行业政策信号不断明确、融资规模提升、装置建设加速、技术进展明显。国内超30台核聚变装置将落地,总投资超3000亿元。其中托卡马克及仿星器为磁约束主要路线,2025年下半年或为预算披露的高峰期;场反位路线具有低投资、占地面积小、商业模式多样等优势,有望快速落地;混合堆有望启动招标,业主单位显著受益;ITER订单及国内专项项目也将带来可观增量。

核聚变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在技术层面,需要进一步提高能量增益因子Q值,实现长时间稳定的等离子体运行,解决氚自持、材料耐辐照等难题。在工程建设方面,面临着装置设计、建造和维护的高成本挑战,以及复杂的技术集成和系统优化问题。在商业化和产业化方面,核聚变商业化的周期漫长,短则数十年,长则更久,如何协调不同股东的利益诉求,尤其是地方资本和产业基金可能存在的短期回报期待,是需要持续破解的难题。

全球竞争与合作将并存。多国聚变战略将于年底发布,国际竞速态势明显。全球范围内已有十余家核聚变初创企业融资超1亿美元。核聚变行业多国竞速态势明显,已为确定性发展方向。中国在AI与核聚变结合领域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应用端。全球范围内AI算法创新爆发期已结束,各国算法研究基本处于同一梯队,但中国AI应用速度显著领先。商业公司(如新奥)已建立本地算力中心支持核聚变研究;研究机构与商业公司普遍将AI应用作为战略核心,投入大量人员进行相关应用开发,这使得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AI应用方面处于优势地位。

未来发展前景广阔。若核聚变完全商业化,根据IgnitionResearch的预计,到2050年可控核聚变行业将成为一个至少1万亿美元的市场,对应超导磁体空间超千亿美元,潜在市场规模庞大。核聚变作为清洁、高效能源,未来有望为AI、机器人等提供能源支持,与AI、机器人技术形成能源互补关系。关键里程碑(如Q>1、Q>10等)的推进将持续刺激产业发展,推动核聚变向商业化目标迈进。

核聚变产业发展关键里程碑预测:

1、时间节点(2025-2027)EAST实现亿度千秒运行,BEST建成发电, 多台装置招标,AI控制广泛应用,产业链上游企业订单爆发。

2、时间节点(2028-2030) 科学Q值>1,工程验证堆建成、 示范堆建设,首座商用电厂投运 , 中游集成企业业绩兑现 。

3、时间节点(2030-2035) 工程Q值>1,氚自持循环实现 、 并网发电,成本下降 , 下游运营企业价值重估。

4、时间节点(2040以后) 聚变电站标准化 ,批量建设,替代传统能源、全球能源格局重构。

6 、结论与展望

可控核聚变作为人类理想的终极能源,正经历从实验室研究向商业化应用的关键转型。在全球能源需求与日俱增、传统能源弊端日益凸显的当下,核聚变以其清洁、高效、安全的特性,成为解决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希望所在。

从全球格局来看,中美欧三足鼎立的竞争态势已经形成,但发展路径各具特色。美国以私营企业为主导,技术路线多元化,风险投资活跃;中国以国家队为主导,主攻托卡马克路线,新兴方向萌芽;欧盟则注重国际合作,通过ITER项目等多国合作模式推进。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加速技术创新和商业化进程。

从产业链来看,中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从上游材料设备、中游装置集成到下游运营服务,各个环节都有企业布局。特别是央企通过重组整合,构建了全产业链布局,如中国聚变能源公司的成立,整合了中核集团、中石油、中国核电、浙能电力等央企和地方国企资源,注册资本增至150亿元,展现了国家队的力量。

从技术进展来看,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突破。EAST实现上亿度千秒运行、环流三号实现"双亿度"运行、BEST装置进入总装阶段等,表明中国核聚变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人工智能与核聚变的深度融合,为等离子体控制、破裂预测、数字反应堆等提供了新工具和新方法,有望加速研发进程。

从商业前景来看,核聚变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过半数公司预期2035年实现聚变并网发电,较原预期的2050年大幅提前。国内外企业纷纷签署购电协议,如CFS与谷歌达成200MW供电协议,Helion计划2028年向微软供电。这种市场化的需求牵引,将进一步加速核聚变商业化进程。

然而,核聚变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技术瓶颈、工程难题、资金需求和商业化模式等。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汇聚全球智慧和资源,共同攻克难题;同时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投入,耐心等待技术成熟和商业化的到来。

总之,可控核聚变作为人类能源的终极梦想,正在从科幻走向现实。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产业的日益成熟,核聚变有望在本世纪中叶成为全球能源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国内股市的核聚变概念确实容易出现“技术突破→概念炒作”的现象。这股风潮虽然短期色彩浓重,但从长远和产业角度看,它也并非全无益处。它能吸引社会资本关注加速技术转化,并倒逼企业夯实内功

下面,我为你梳理了产业链上值得关注的龙头股,汇总它们各自的特点及所属期段,希望读者一目了然。

1、短期:订单驱动:( 603011 合锻智能 )核心业务: 真空室、重力支撑等核心部件制造,精度达±2mm , 中标聚变新能BEST项目2.09亿元订单,首批重力支撑已交付。( 002735 | 王子新材)磁体电源系统薄膜电容器 ,为BEST项目供货,已实现首笔订单交付。

2、中期:技术壁垒:( 688219 景业智能) 核心业务:核工业机器人,聚变堆远程维护系统, 国内唯一实现核燃料循环全流程自动化装备量产的企业。( 000969 安泰科技)核心业务: 钨铜偏滤器(耐温2000℃) ,全球唯一量产商,累计交付ITER超5000件部件。( 600105 永鼎股份)核心业务: 高温超导带材 , 2025H1净利润同比增长917.66% 。

3、长期:战略布局:(601985 中国核电)核心业务: 主导CFETR示范堆前期研究 , 全球唯一同时运营裂变堆与聚变堆研究的企业。(601611 中国核建) ITER真空室模块建造,示范堆建设 | 核电工程市场占有率超90% 。(600875 | 东方电气)核心业务:核电站主设备, 华龙一号主力供应商,技术转化能力强 。

各期段龙头股分析与关注要素

短期(1年内):关注订单兑现能力,此阶段重点关注已获得实质性订单、业绩有望快速体现的公司。合锻智能:其真空室、重力支撑等核心部件已用于合肥BEST项目。需密切关注其后续订单获取情况、产能交付进度及毛利率变化。王子新材:其子公司宁波新容为BEST项目提供磁体电源系统薄膜电容器,并已实现首笔订单交付。需要跟踪其在聚变电源系统中的产品渗透率及新客户拓展情况。

中期(1-3年):聚焦技术壁垒与稀缺性,此阶段投资应聚焦那些在关键材料、核心部件领域拥有极高技术壁垒和稀缺性的企业。安泰科技:它是全球唯一能量产ITER项目所用钨铜偏滤器的企业。需要关注其**新技术研发进展、成本控制能力及海外市场拓展。景业智能:作为**核工业智能装备供应商,其参与的聚变堆远程维护系统研发至关重要。需要跟踪其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应用及订单落地情况。

长期(3年以上):看重生态位与战略布局。长期投资应着眼于那些有望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具备系统级解决方案能力,或能切入未来能源运营的巨头。中国核电:它主导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前期研究。需要关注国家聚变能源政策、示范堆建设批复进度及其资本开支规划。中国核建:它是核电建设的主力军,独家承担了ITER真空室模块的建造。需要重点关注其新一代聚变堆建造技术的研发进展。

概念炒作对产业发展的双刃剑效应

股市上“科技进步→概念炒作”的现象,对产业链企业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积极影响:一是拓宽融资渠道:二级市场的关注能提升行业吸引力,帮助相关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一级市场获得更高估值和更多融资,用于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张。二是提升研发投入信心:股价上涨和资本涌入能给予企业正反馈,坚定其长期投入研发的信心。三是加速技术转化与产业链形成:市场热度能吸引更多人才和跨界企业加入,加速技术交叉创新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潜在风险:一是估值透支与业绩波动:若公司实际业绩长期无法匹配高估值,一旦市场情绪退潮,股价可能会大幅回调。二是偏离主业风险:部分公司可能为迎合市场热点,盲目跨界转型,而非专注于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

给股民的投资建议

1. 理解行业特性:核聚变是长周期、高投入的尖端科技领域,商业化道路漫长。投资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风险意识,理解其“故事”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2. 把握投资节奏:可大致遵循“短期看订单,中期看技术,长期看生态”的逻辑,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投资周期选择标的。

3. 深挖公司基本面:不要被单纯的概念炒作迷惑。要深入研究公司的技术实力、订单质量、管理团队和财务健康状况。

4. 分散投资,控制风险:核聚变产业技术路线多样,不确定性较高。考虑分散投资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多家公司,或通过相关主题ETF来平滑单一公司的风险。

⚠️重要风险提示

1、技术研发不及预期:可控核聚变仍有诸多科学和工程难题待解,商业化的时间表可能推迟。

2、政策支持力度变化:产业发展初期依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需关注其连续性和力度。

3、市场竞争加剧:随着行业热度上升,潜在竞争者可能涌入,影响现有企业的盈利预期。

来源:沐南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