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慕尼黑啤酒节,这事儿真让人心慌嗓子痒。还没等大伙举起酒杯嚎歌,钱包先吓得躲到了裤兜深处——今年的Oktoberfest,啤酒一升叫价15欧元,矿泉水都敢卖到快16欧。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把阿尔卑斯山的雪水掺了点钻石粉末,喝一口都能“原地升仙”。至于食物,别说半只烤
慕尼黑啤酒节,这事儿真让人心慌嗓子痒。还没等大伙举起酒杯嚎歌,钱包先吓得躲到了裤兜深处——今年的Oktoberfest,啤酒一升叫价15欧元,矿泉水都敢卖到快16欧。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把阿尔卑斯山的雪水掺了点钻石粉末,喝一口都能“原地升仙”。至于食物,别说半只烤鸡配大腿,单是个面疙瘩都涨得让人咬牙切齿。面对这样的“天价节日”,超过九成的德国人也忍不住说了句服了,这谁能消费得起?啤酒节,难道从“全民狂欢”变成了“有钱人的自助派对”?今天咱就抡圆了聊聊这个一升啤酒买出了一瓶Chanel香水价的“民俗盛事”。
刚听说2025年啤酒节门票倒是没涨,心里还挺欣慰。结果怎么着?一查,光那大杯啤酒,从六年前的10.80直接飞到15.25欧——升着的不是度数,是价格。2019年还想着“喝一升啤酒撸个鸡腿,钱包也不疼”,2025年成了“喝一口水掏一块肉”,这波物价比房贷还横。最魔幻的还是那瓶矿泉水,一瓶水的身价直逼啤酒顶格,部分帐篷甚至反超,这说出去真的不怕被老天爷笑话?消费者好像被按在地上反复摩擦,来啤酒节不是喝酒图个乐,倒像是去教训自己“你还不如矿泉水值钱”。有人说这是体验“高端生活”,可这豪华感,也忒刺客了点。
不服不行,啤酒节的涨价速度就像装了涡轮,默默刷新着大家的忍耐极限。要说疫情三年没怎么举办,物价悄悄涨一点也能理解。可六年跳了近四成,这让人脑补出一群帐篷大厨笑眯眯数钱的画面。尤其是食物半只烤鸡从20.50欧“变身”24.50欧,半只烤鸭更是要吞掉个小金条。你以为顶天了,Bräurosl帐篷一锤定音——1.3公斤战斧牛排起步179欧,还带升级价,黑松露浇头高达229欧。这菜横空出世,妥妥的“啤酒节历史天花板”。帐篷女主人倒挺自信“高档餐厅也差不多啊,销量还挺好。”我寻思全德国“地摊豪华菜”排行榜,这位必须榜上有名。
有意思的是,啤酒节涨价已成全民“槽点”。网上投票,九成受访者直呼不合理,这架势快赶上当年互联网“瓜田事件”的热度。媒体更是直言不讳——你慕尼黑啤酒节曾是多少“穷学生”“普通上班族”青春记忆,现在门槛高得像法兰克福机场检票口,是不是搞成“小圈子聚会”,普通人只能望帐篷兴叹?啤酒节本该是全民狂欢的节日,现在价格整得跟“私人高档定制”,这不是明摆着劝退大伙吗?
不过你要是以为问题只是价格太高,那就太天真了。钱生钱的道理在慕尼黑这张节日餐桌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这背后,谁又是受益人?帐篷业主们当然会说“物价上涨、人员成本提升,有压力你懂不懂!”你要真较真,他们还有理有据地算一笔账啤酒酿造、物流运输、餐饮卫生、安保巡逻,哪一样都在“涨价”队伍里摩拳擦掌。异地朋友一听乐了啥,难道德国连压榨柠檬都进了通胀名单?本地小哥嘴上吐槽,心里还是要吼一嗓子“老铁,这次咱只能远程干杯了!”
这两年全球物价飞涨,欧洲各大节庆都面临同样处境。回忆2020年之前,那会儿去啤酒节,15欧都能小酌两杯加份小吃,搁现在只能边自拍边心疼自己的银行账户。商家还每年必来一段“心灵鸡汤”——“节庆氛围无价!”、“这是历史、是文化”,可钱包和肚子一唱反调,历史终究喂不饱新时代的游客,“情怀税”收归收,多少也得有个限度不是?主题是民俗,体验是民生。这价格蹿升,是不是谁都想多割点“韭菜”的心态作祟?
咱别只顾着眼泪汪汪,看表面风平浪静。瞅瞅数年前的啤酒节,看台上人挤人,气氛那叫一个热烈。可今年,许多“老粉”已经在家隔空围观了。幸运的是,世界上总有“一掷千金”的玩家撑场子,帐篷生意表面红红火火。但暗流涌动,普通游客再三盘算喝酒还是吃鸡腿?多来一瓶水,今晚上就得少刷一次外卖。原以为疫情影响散了,节日热闹劲儿能反弹,结果物价成了新的绊马索。不少业内老炮预警再这样下去,啤酒节怕是渐渐远离寻常百姓家。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各大帐篷还挖空心思“解释涨价合理性”。女主人出来说“战斧牛排是美食体验,高端客户真不差那点钱。”言外之意,“平民活该自觉排除在外”。有人讲,啤酒节也该“分级”了,有钱人一桌,普通人一桌,免得两边都别扭。可是再豪华、再讲究体验,啤酒节的底色本是草根狂欢、大众参与,真要走上“精英定制”的老路,还能剩下多少人记得它当初的模样?
更要命的是,表面风平浪静,背后却是极度分化。呐,土豪们在帐篷里觥筹交错,拍段子发圈;普通人只能蹭蹭门口气氛,刷一波朋友圈“早知道多攒点钱”。价格走高,客流量未必就能跟上。帐篷老板也清楚,如果越涨越狠,不少回头客恐怕要“回头离去”,最终自己吃亏。有人预测,明年啤酒节要是真再涨一轮,现场拍照的可能剩网红和小部分食神,节日外延的文化、传统或许就“随风而去”了。
啤酒节表面恢复热闹,实际留下的,却是老百姓们的长长叹息。你再看似一切依旧大杯啤酒黄澄澄,小伙姑娘扮成巴伐利亚风格热情招呼,可现场少了那些嬉皮笑脸、精打细算的学生党、小家庭。今年,不少熟客在社交平台留言“最多过过眼瘾,不可能再花这么多钱。”“喝醉了心疼,醒来更心疼。”甚至有老铁一句道破天机“花光所有的钱,只换了一口水,啤酒节变成‘喝不起水节’!”配菜涨价,餐位紧张,“豪华帐篷”里笑声回荡,却渐渐听不见烟火里的市井味。
都说物价上涨有客观原因,可德国九成人都喊“不合理”,这数据比“压岁钱缩水”还令人扎心。啤酒节原本是大众的节日,是普通人一年到头可以撒欢的理由,如今却变成了“一掷千金”才能咂摸的特殊体验。有人纳闷难道民俗节日也要按“资产净值”排排队?体验美食美酒,结果只剩隔着价格表流口水。
说好听点,这叫消费升级。可再升级,升级的也是门槛。谁能保证若干年后,小镇青年、外来游客还愿意跑去啤酒节“修炼”钱包?再奢华的餐饮体验,失去了烟火气和叫卖声,它还是原来那个温暖人心、勾魂摄魄的节日吗?
说到咱真是被这上涨的啤酒和矿泉水价格整无语了。本来以为啤酒节是大家伙一年一度的乐子,结果硬生生把众人劝成了“键盘狂欢”。有人说精致体验无价,又有谁体谅打工人的兜里干瘪?钱花哪儿去了?花得值不值?是文化升级,还是趁机镰刀?谁也不敢苟同,但都在心里有杆秤。啤酒节的味道,应该是市井的欢笑、汗水的真情,而不是单单金钱叠出来的泡沫。
最后我想问“啤酒节,今后是变成有钱人的独角戏,还是还能留住咱们老百姓一点乐子?”抑或正如有人调侃“慕尼黑啤酒节进场凭钱包,走出帐篷靠网贷”?您觉得这是传统的传承,还是美食界的讽刺?价格涨成这样,您还愿意背上行李来一场酩酊大醉,还是直接喊句“好家伙,我在家喝树下凉白开,滋味也不赖”?欢迎各位说说,啤酒节到底还能不能剩下普通人一点参与感?
来源:憨批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