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帝内经》有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一古老智慧在陈氏五十六式太极拳中得到了完美诠释。作为国家武术研究院审定的竞赛套路,这套拳法既保留了传统陈式太极的精髓,又融入了科学规范的练习体系,成为连接中华武术与传统医学的重要桥梁。它以独特的运动哲学,践行着《素问
《黄帝内经》有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一古老智慧在陈氏五十六式太极拳中得到了完美诠释。作为国家武术研究院审定的竞赛套路,这套拳法既保留了传统陈式太极的精髓,又融入了科学规范的练习体系,成为连接中华武术与传统医学的重要桥梁。它以独特的运动哲学,践行着《素问・上古天真论》"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的养生理想,让习练者在一招一式中体会生命的阴阳平衡之道。
陈氏五十六式太极拳最鲜明的特点是其螺旋缠丝的运动轨迹,这一核心技法贯穿整套拳法,形成了 "缠绕折叠、松活弹抖" 的独特风格。与其他流派相比,它更强调刚柔并济、快慢相间的节奏变化,动作中蕴含蓄发互变的劲力转换,如《黄帝内经》所论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的自然规律在身体运动中的体现。
这套拳法将 "穿蹦跳跃" 的灵动与 "沉稳扎实" 的根基完美结合,形成了动静相兼的练习体系。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强调的阴阳平衡理念,陈氏五十六式通过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开中有合,合中有开" 的对立统一运动方式,调节人体阴阳之气,达到 "阴平阳秘" 的健康状态。其竞赛套路的科学性设计,更使这种传统养生智慧得以规范化传承。
起势(分脚开立)右金刚捣碓(1. 转腰摆手 2. 转身右平捋 3. 擦步推掌 4. 躬腿前棚 5. 虚步撩掌 6. 震脚砸拳)揽扎衣(1. 转腰托拳 2. 转腰分掌 3. 提脚擦步合臂 4. 马步立掌)右六封四闭(1. 转腕旋掌 2. 下捋前挤 3. 左刁右托 4. 虚步按掌)左单鞭(1. 左推右提 2. 提脚擦步 3. 转腰托掌 4. 马步立掌)搬拦捶(1. 转腰摆拳 2. 马步横打 3. 转腰翻拳 4. 马步横击)护心捶(1. 转腰塞拳 2. 跳转龙摆 3. 马步棚打)白鹤亮翅(1. 擦步插掌 2. 虚步分掌)斜行拗步(1. 转腰绕臂 2. 踏脚擦步 3. 收掌扭腰提勾 4. 马步展臂)提收(1. 扣脚合手 2. 收脚收手 3. 提膝推按)前趟(1. 落脚擦步下捋 2. 转体搭手 3. 转腰翻掌 4. 提腿擦步 5. 马步分掌)此组为筑基招式,通过震脚、捋推、马步等动作,刺激足底涌泉穴(如《灵枢・本藏》“血气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疏通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阴脾经,启动全身气血循环;白鹤亮翅的虚步分掌、斜行拗步的马步展臂,进一步拉伸经络,为后续招式奠定脏腑调理与劲力传导的基础。
左掩手肱拳(1. 提膝刁收 2. 震脚擦步 3. 马步掩手 4. 弓步冲拳)披身捶(1. 右转腰掩肘 2. 左转腰掩肘)背折靠(1. 折叠缠绕 2. 拧腰折靠)青龙出水(1. 转体绕臂 2. 转腰缠臂 3. 马步撩弹 4. 马步迸掌)斩手(1. 提脚翻掌 2. 震脚切掌)翻花舞袖(1. 旋臂伸掌 2. 挑掌抢劈)海底翻花(1. 转腰提臂 2. 提膝翻抖)右掩手肱拳(1. 震脚收掌 2. 擦步合臂 3. 马步掩手 4. 弓步出拳)左六封四闭(1. 转腰下捋 2. 转腰前挤 3. 转身虚步刁托 4. 虚步按掌)右单鞭(1. 右推左提 2. 提脚擦步 3. 转腰托掌 4. 马步立掌)此组以转腰、冲拳、折叠动作为核心,腰腹的反复转动可按摩脾胃,促进水谷精微运化(呼应《黄帝内经》“气行则血行”);掩手肱拳的弓步冲拳、青龙出水的马步迸掌,能疏通手少阳三焦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强化先天真气流转;背折靠的拧腰动作则刺激带脉,助力气机通达全身脏腑。
右云手(1. 收脚摆掌 2. 开步推掌 3. 擦步右云 4. 开步左云 5. 转腰摆掌 6. 缠臂横击)左云手(1. 震脚摆拳 2. 开步推掌 3. 擦步左云 4. 开步右云)高探马(1. 转身分手合掌 2. 马步分掌 3. 扣脚转身旋掌 4. 虚步推掌)右连珠炮(1. 转腰捋棚 2. 侧步刁托 3. 跟步推掌 4. 侧步刁托 5. 跟步推掌)左连珠炮(1. 退步左捋 2. 退步刁托 3. 跟步前推 4. 侧步刁托 5. 跟步前推)闪通臂(1. 转腰带掌 2. 弓步穿掌 3. 拧腰旋掌 4. 扫腿推掌)此组云手的左右循环运转,可拉伸任督二脉与足厥阴肝经,调节肝胆气机(肝主疏泄),改善情绪与代谢;高探马的虚步推掌能刺激手少阴心经,增强心神安定之力;连珠炮的连贯推掌、闪通臂的扫腿穿掌,可激活足太阳膀胱经,促进下肢气血循环,缓解腰背酸痛,贴合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灵枢・经脉》)的医理。
指裆捶(1. 转身缠摆 2. 震脚擦步 3. 马步掩手、收拳 4. 弓步发拳)白猿献果(1. 转身左缠 2. 转腰右缠 3. 提膝上冲拳)双推掌(1. 落脚收掌 2. 虚步双推档)中盘(1. 换掌前推 2. 换掌前推 3. 换掌前推 4. 穿掌绕臂分手 5. 踏脚合臂擦脚 6. 马步拢手上提)前招(1. 转腰悬腕 2. 虚步摆掌)后招(1. 转腰活步 2. 虚步摆掌)右野马分鬃(1. 转体绕臂 2. 提脚绕臂 3. 马步穿靠)左野马分鬃(1. 转腰提脚绕臂 2. 马步穿靠)摆莲跌叉(1. 转身旋掌 2. 折叠下按掌 3. 收脚摆掌 4. 摆莲拍脚 5. 震脚握拳 6. 跌叉步穿拳)左右金鸡独立(1. 弓步举拳 2. 独立上穿掌 3. 踏步按掌 4. 擦脚摆掌 5. 收脚收掌 6. 独立穿掌)此组招式含提膝、跌叉、穿靠等复杂动作,摆莲跌叉的下肢开合能充分疏通足三阴经(脾、肝、肾经),改善脏腑功能(《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金鸡独立的平衡练习可增强肝肾之气(肾为先天之本),强化身体稳定性;野马分鬃的马步穿靠则刺激手太阴肺经,提升肺气宣发能力,助力内气与劲力融合。
倒卷肱(1. 退步右推掌 2. 退步左推掌 3. 退步右推掌)退步压肘(1. 转腰左摆掌 2. 转腰右摆掌 3. 退步压肘)擦脚(1. 转身右捋 2. 盖步叠臂 3. 分脚拍脚)蹬一根(1. 转身叠拳 2. 换手叠拳 3. 撩拳侧踹)海底翻花(1. 收脚合拳 2. 提膝翻抖)击地捶(1. 落脚摆拳、跳步绕拳 2. 擦步绕拳 3. 弓步栽拳)翻身二起脚(1. 转身提拳 2. 转身虚步举拳 3. 上步摆拳 4. 腾空拍脚)双震脚(1. 分掌后跳 2. 虚步按掌 3. 双震脚按掌)此组倒卷肱的退行推掌与蹬一根的侧踹动作,形成气血 “往返循环”,暗合《黄帝内经》“营卫之气,周流不休” 的规律;击地捶的弓步栽拳可刺激足底经络,调理脾肾,增强后天之本;翻身二起脚的腾空动作能提升心肺功能,促进宗气生成;双震脚的震击则进一步激活丹田之气,为收尾招式蓄能。
蹬脚(1. 收脚收掌 2. 蹬脚架推)玉女穿梭(1. 落脚穿掌 2. 跳擦步架推)顺莺肘(1. 转身合臂擦脚 2. 马步顶肘)裹鞭炮(1. 翻身跳转绕臂、交合 2. 马步分砸拳)雀地龙(1. 转腰合臂 2. 仆步穿掌)上步七星(1. 弓腿举拳 2. 虚步架拳 3. 翻腕撑掌 4. 翻腕架拳)退步跨虎(1. 退步转身分掌 2. 丁步合掌)转身摆莲(1. 转身旋掌 2. 提膝分手 3. 落脚摆掌 4. 摆莲拍脚)当头炮(1. 落脚后推掌 2. 坐腿收拳 3. 马步棚打)左金刚捣碓(1. 旋掌左捋 2. 弓步前棚 3. 虚步撩掌 4. 震脚砸拳)收势此组为整套拳法的收尾部分,玉女穿梭的跳擦步架推可疏通全身经络,实现气血 “周流全身”;雀地龙的仆步穿掌能激活下肢气血,缓解运动疲劳;当头炮的马步棚打与左金刚捣碓的震脚砸拳,呼应开篇筑基招式,引导气血回归丹田(“气归其所”);最终收势以静制动,使身心归于平和,践行《素问・上古天真论》“形与神俱” 的养生理想,完成脏腑调理与气血循行的完整闭环。
陈式五十六式太极拳的练习要领深植于《黄帝内经》"形神共养" 的理念,核心可概括为:
身形规范方面强调 "立身中正",要求顶劲上领、含胸塌腰、合裆泛臀,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言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这种端正身形能保证督脉通畅,为气血运行提供良好通道。
劲力运用讲究 "以意领劲,意劲合一",反对使用拙力。这与《黄帝内经》"恬惔虚无,真气从之" 的理念一致,通过意念引导使 "气为疏络通经,调血理气",实现 "内气周流" 的锻炼效果。
呼吸调节遵循 "自然呼吸" 原则,初学者不刻意追求呼吸与动作配合。随着功夫加深,自然形成 "合吸开呼" 的规律,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倡的 "呼吸精气" 之道,通过呼吸吐纳交换清浊之气。
周身协调要求 "一动皆动,百骸无不动",强调腰为主宰、节节贯穿。这种整体性运动符合《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应" 的整体观,使内外上下形成有机联动的生命系统。
掌握陈式五十六式太极拳需遵循 "由形及气,由气入神" 的进阶路径,与《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的养生节奏相契合:
基础阶段(1-3 个月)需熟练套路,明确姿势规范。每日坚持练习,重点纠正挑肩架肘、横气填胸等常见问题。此阶段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 "春三月,此谓发陈",如同播种耕耘,为后续修炼奠定基础。
进阶阶段(3-6 个月)注重调整身法,实现周身放松。通过站桩辅助增强腿部支撑力,体会 "气沉丹田" 的感觉。这一阶段对应 "夏三月,此谓蕃秀",通过松活筋骨使气血如夏日万物般旺盛生长。
深化阶段需疏通经络,引动内气。以意导气,使内劲随缠丝轨迹运行,逐渐产生 "肌肤发胀,手指发麻" 的气感反应。正如《灵枢・经脉》所论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此阶段重点在于气血畅通。
高阶阶段追求形气结合,内外一致。达到 "气不到,外形寂然不动;气一到,外形随气而动" 的境界,实现《黄帝内经》"形与神俱" 的修炼目标。此阶段如秋收冬藏,将外在招式内化为生命节律。
长期练习需遵循 "四时阴阳" 规律:春季注重舒展动作以应生发之气,夏季宜缓慢柔和避免过度耗散,秋季加强收敛内养,冬季则侧重内功修炼固本培元。这种因时制宜的练习方法,正是对《黄帝内经》"顺四时而适寒暑" 养生原则的完美践行。
陈式五十六式太极拳不仅是一套武术套路,更是遵循《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的生命修炼体系。从 "上工治未病" 的预防理念,到 "阴阳平衡" 的核心思想,再到 "形神共养" 的实践路径,这套拳法将古老医道与武术技艺融为一体。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 "以拳证道" 的修行方式,让每个人都能在螺旋缠绕的动作中,体会 "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的健康境界,最终实现《黄帝内经》所倡导的 "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的生命理想。
来源:哼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