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失眠症是西医的病名,中医称为不寐;临床以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为特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伴头痛、心悸、健忘、情绪异常等症状。
什么是失眠?
失眠症是西医的病名,中医称为不寐;临床以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为特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伴头痛、心悸、健忘、情绪异常等症状。
失眠有那些危害?
中医如何定义失眠
核心概念:
中医称失眠为「不寐」,即人体「阳不入阴」(清醒与睡眠的阴阳转化失衡)。
形象比喻:
像白天太阳升起要工作(阳气外展),夜晚月亮出现该休息(阴气内收)。失眠就是本该收敛的阳气还在外飘浮。
中医论失眠的三大病因
1、外因:环境扰动
典型表现:突发性失眠(如出差认床、噪音干扰)。
中医解释:卫气(人体防御系统)受外界刺激过度活跃。
2、内因:脏腑失衡
心火旺:思虑过多,如考试前辗转反侧。
肝郁化火:压力大导致急躁易怒、凌晨 1-3 点易醒。
脾胃不和:晚餐过饱后胃胀难眠,晨起口苦。
肾阴亏虚:更年期潮热盗汗,凌晨 3-5 点早醒。
3、体质:
阴虚体质:体型消瘦、手足心热者易失眠。
痰湿体质:肥胖痰多者常见睡眠打鼾、昏沉多梦。
中医对失眠的病位
脏腑定位
主要症状
现代机制
心
多梦易醒、心悸健忘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肝
入睡困难、胁肋胀痛
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
脾
睡不安稳、晨起疲惫
消化不良导致色氨酸缺乏
肾
早醒难续、腰膝酸软
下丘脑-垂体轴调节失常
失眠的中医治疗方法
睡眠的中医辨证论治和日常养生:
1、肝郁化火证
2、痰热内扰证
3、阴虚火旺证
4、胃气失和证
5、瘀血内阻证
6、心火炽盛证
8、心胆气虚证
9、心肾不交证
10、肝阳上亢证(高血压失眠)
11、肝郁脾虚证(抑郁症失眠)
注意事项和禁忌提示:
1、代茶饮建议每日 1 剂,连服不超过 7 日。
2、下肢静脉曲张者足浴水温控制在 38℃以下。
3、中成药需辨证使用,如阴虚者忌用温燥药。
4、孕妇禁用活血化瘀类方药。
5、茯苓用量超过 15g 需配伍桂枝防渗利过度。
6、建议晨起舌诊辨证(舌苔厚腻忌补)。
7、食疗方:实证患者(如痰火)忌用滋腻补品。
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结合体质辨证使用,证型复杂者可出现兼夹证,需灵活调整方案。
失眠虽常见,但绝非无法改善的顽疾。中医强调整体调理与个体化治疗,通过辨证施治、饮食起居的调整以及简单易行的养生技巧,我们完全有能力重拾安稳睡眠。希望这份手册能成为您了解失眠、应对失眠的实用指南,帮助您或您的顾客在日常生活中逐步调整,找回“阳入于阴”的自然睡眠节律。
申明:
1、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尊重知识与劳动。如有问题,请随时与我联系协商。
2、所有治疗方案均需要辨证论治,如需用药请咨询专业中医师辨证加减,请勿自行用药。
3、参考文献:《五苓散中当有酸味药五味子浅议》——北京中医药2022 年6 月第41 卷第6 期,金锐
来源:胃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