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1日,A股和港股市场的医药板块出现显著波动,源于此前一天《纽约时报》报道的一则政策传闻。报道称,美国政府正在起草一项行政命令,计划对来源于中国的实验性药物和临床数据实施更严格的限制。
9月11日,A股和港股市场的医药板块出现显著波动,源于此前一天《纽约时报》报道的一则政策传闻。报道称,美国政府正在起草一项行政命令,计划对来源于中国的实验性药物和临床数据实施更严格的限制。
草案内容显示,美企收购中国新药权益的交易可能被纳入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强制审查范围,同时美国FDA可能提高对中国临床试验数据的审核门槛并收取更高费用,并鼓励药品本土生产与采购。
这一传闻迅速引发市场担忧,港股创新药板块一度深跌近8%。不过,白宫发言人随后表示政府并未“积极考虑”该行政令草案,市场情绪有所缓和,部分个股在9月12日出现反弹。
受消息冲击最明显的是高度依赖境外市场的龙头企业。百济神州(688235/06160/ONC)2024年全年营收37.86亿美元,其中超过70%来自境外市场。财报指出,美国继续是公司最大市场,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产品收入为5.63亿美元。9月11日,百济神州在A股和港股的股价均出现下跌,其美股9月10日下滑10.59%。
再鼎医药(ZLAB)同样以License-out交易和美国市场销售为主要收入来源,2024年总收入约3.99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自与辉瑞、诺华等跨国药企的合作授权。9月11日,再鼎医药美股下滑9.81%,港股跌幅一度超过10%。此外,药明生物(02269)、翰森制药(03692)等公司股价也出现不同程度下跌,显示市场对潜在监管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
从产业面看,中国创新药已成为全球医药研发的重要力量。2025年上半年,全球医药交易数量达456笔,同比增长32%;交易总金额达1304亿美元,同比增长58%。其中,涉及中国的交易贡献了近50%的总金额和超过30%的交易数量,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接近660亿美元。有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药物研发中的份额已接近30%,在研药物总数稳居全球第二,凭借30%-50%的成本优势吸引了跨国药企合作。
尽管消息引发短期恐慌,但业界普遍认为该草案最终落地概率较低。从政策讨论到正式实施通常历时漫长,且涉及多方利益博弈。中美医药产业互补性强:美国具备原始创新能力和资本支持,中国则拥有庞大患者群体、快速成熟的研发人才团队及成本优势。目前,中国创新药产业经过十余年积累已显著提升实力,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全球医药合作虽面临挑战,但长期来看,中国创新药企业仍有望通过多元化布局和持续创新,在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保持竞争力。
来源:财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