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周报|超表面实现皮秒光开关;光学AI芯片能效提升百倍;中科大深紫外探测器突破;纳米粒子量子操控突破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2 15:57 1

摘要:近日,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ature》发表了一项创新研究,成功开发出基于时间对称性破缺的超快可控光学超表面。该超表面通过飞秒激光选择性泵浦硅纳米杆结构,创新性地引入辐射损耗(γrad)主动调控机制,利用"恢复对称保护的连续谱束缚态"(RSP-BIC


一、
期刊名称: 《自然》(Nature)
期刊标题:Optical control of resonances in temporally symmetry-broken metasurfaces

近日,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ature》发表了一项创新研究,成功开发出基于时间对称性破缺的超快可控光学超表面。该超表面通过飞秒激光选择性泵浦硅纳米杆结构,创新性地引入辐射损耗(γrad)主动调控机制,利用"恢复对称保护的连续谱束缚态"(RSP-BIC)物理原理,实现了对共振模式的四种实时操控:从暗态创建共振、完全消除共振、以及共振线宽的精准展宽与锐化(Q因子提升超150%)。实验证实其状态切换速度达皮秒级,且全程近乎零能量损耗。该技术突破了传统折射率调制与损耗控制的局限,为高速光通信、量子信息处理及动态光子器件提供了全新范式,并可拓展至砷化镓等材料体系。

通过选择性泵浦的主动调节机制和超快辐射损失的控制。


二、
期刊名称: 《先进光子学》(Advanced Photonics )
期刊标题:Near-energy-free photonic Fourier transformation for convolution operation acceleration

佛罗里达大学研究团队在《先进光子学》发表突破性研究,成功开发出首款集成光学计算单元的AI芯片,该芯片通过光电子融合技术显著提升了能效。研究人员将微型菲涅尔透镜直接蚀刻在硅基芯片上,利用激光传输和透镜光学变换执行卷积运算——这一AI任务中最耗电的图像识别与模式查找核心操作。测试表明,该芯片对手写数字的分类准确率达98%,与电子芯片性能相当,但能耗降低了10至100倍。其核心优势在于采用波长复用技术,允许多色激光同步处理多数据流,实现了近乎零能耗的机器学习计算。这项技术为应对AI日益增长的算力能耗挑战提供了解决方案,有望应用于未来低功耗高性能AI系统,推动光学计算在边缘设备与大规模神经网络中的实用化进程。

新开发的硅光子芯片将光编码数据转换为瞬时卷积结果。


三、
期刊名称: 《美国化学学会纳米材料》(ACS Nano )
期刊标题:Tunable Superlinear Gallium Oxide Gate-All-Around Deep-Ultraviolet Phototransistor for Near-Field Imaging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在《ACS Nano》发表最新研究,成功研制出基于p-NiO/n-Ga₂O₃异质结的可调超线性深紫外全包围栅(GAA)光电晶体管。该器件利用光电门控效应实现从截止态到饱和导通态的跃迁,展现出栅压可调的超线性光响应(指数达5.54),并通过GAA三维耗尽结构加速载流子复合,获得749μs超快响应速度。实验证实其可通过栅压动态切换线性与超线性工作模式,在近场成像中有效增强信号聚焦并抑制背景噪声。该研究突破了传统超线性机制对材料特性的依赖,为深紫外高速感测、紧凑型成像系统及光电计算一体化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四、
期刊名称: 《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期刊标题:Quantum Delocalization of a Levitated Nanoparticle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与巴塞罗那光子科学研究所团队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突破性研究,首次实现光学悬浮纳米粒子量子波包的可控扩展。该研究通过突然弱化光镊势阱并快速恢复的操作,使纳米粒子的波包从基态10皮米扩展到70皮米(达基态相干长度的两倍以上),突破了物质波干涉实验对极窄衍射光栅的依赖。该方法利用量子压缩技术增加相干长度,通过精准时序控制避免粒子掉落,为宏观物体量子干涉实验开辟新路径。研究者指出通过多脉冲重复该过程可实现指数级离域化,未来结合混合悬浮技术(光镊与电四极阱结合)抑制光子散射退相干,有望实现与纳米粒子尺寸相当的相干长度,推动大质量物体的量子波动性观测迈向新阶段。

图片显示一个轮廓模糊的纳米粒子——某种程度上是离域化的艺术化表现


来源:光电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