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大战的导火索是罗永浩的一条微博。他可不是简单吐槽,而是直接“晒证据”质疑西贝,核心意思就是——你们西贝的菜,明明很多都是预制菜,根本不是现炒的,居然还敢卖出现炒菜的价格,这太坑人了!
面对贾国龙咄咄逼人的反制大招,罗永浩并未坐以待毙,而是晒出了证据来证明西贝至少80%就是预制菜。
罗永浩和西贝这场轰轰烈烈的“预制菜大战”,现在看越来越像一部精心编排的商业合作大戏。
这场大战的导火索是罗永浩的一条微博。他可不是简单吐槽,而是直接“晒证据”质疑西贝,核心意思就是——你们西贝的菜,明明很多都是预制菜,根本不是现炒的,居然还敢卖出现炒菜的价格,这太坑人了!
老罗这波操作,瞬间点燃了全网。因为他说的,正是千千万万普通消费者的心声。
大家去餐厅吃饭,图的就是个“锅气”和新鲜,如果花了大价钱却吃到工厂标准化生产的加热菜,心里肯定不舒服。
老罗凭借其巨大的流量和“耿直人设”,一下子成了消费者的代言人,为民发声。这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关注度和粉丝的力挺,大家觉得“老罗敢说真话!”
#西贝厨师长回应羊肉串可隔夜卖2天#
面对来势汹汹的质疑,西贝的反应也非常迅速和强硬。创始人贾国龙亲自出面,召开新闻发布会,核心回应就三点:
一是坚决否认:“我们西贝100%没有预制菜!我们的菜都是在门店后厨现做的!”
二是解释工艺:他们承认有些食材会在中央厨房进行统一初加工,但关键的烹饪环节必须在门店完成。这就像家里做饭,肉菜我给你切好腌好了,但你得自己下锅炒。
三是开放后厨,甚至起诉:为了自证清白,西贝宣布全国门店后厨向公众开放,欢迎监督。并且,他们对罗永浩的“不实言论”采取了强硬的法律手段。
西贝的回应,姿态强硬,展示了其对自身品质的自信。这一波操作,让原本可能不知情的消费者都知道了“西贝原来不是预制菜”,反而给自家的“现炒”工艺做了一次全国范围的超级广告,品牌知名度暴增。
#到底什么才是预制菜#
为什么这事儿能吵得这么凶?关键在于双方对 “预制菜”的定义完全不同。
在罗永浩和普通消费者看来,只要不是厨师从洗菜、切菜开始全程在厨房现做的,都算“预制菜”。门店加热半成品,就是预制。
在西贝和国家标准看来,根据官方定义,中央厨房统一配送的净菜、半成品等,并不完全等同于市面上说的“预制菜”。他们认为自己属于“标准化生产”以确保口味统一和安全,而非简单的“加热即食”。
所以,这场争论某种程度上成了“鸡同鸭讲”,但正因为定义模糊,才给了双方充分的博弈空间,也让话题热度持续不下。#罗永浩与西贝争的到底是什么#
最妙的地方来了,这场看似激烈的争吵,最后竟然没有输家,反而成就了一场经典的双赢。
罗永赢了什么?
——人设加固,粉丝大涨。他成功巩固了自己“敢于向行业巨头开炮”、“为消费者维权”的斗士形象。
这种形象非常吸粉,让他的公众影响力和信任度进一步提升,这对他未来的直播带货、创业项目都是巨大的无形资产。简单说,他赢得了人心和流量。
西贝赢了什么?
——全国免费广告,知名度破圈。这场论战让西贝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全国媒体免费报道,全网热议,其品牌名和“我们不是预制菜”的核心信息被反复强调,效果比花几个亿打广告还好。它赢得了巨大的曝光和品牌价值的重申。
西贝开放后厨的举措,虽然是被动的,但最终向消费者展示了其生产流程,反而可能增强了部分消费者对其的信任。
所以说,这场“预制菜之争”表面上是消费者权益之争,背后却是一场精彩的流量博弈。
罗永浩需要话题和影响力来维持其商业价值,西贝则需要一个机会来向全国澄清自己并展示实力。
他俩一个扔出“矛”,一个举起“盾”,叮叮当当地打了一场,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最后,扔矛的告诉粉丝“看我多厉害”,举盾的告诉顾客“看我多结实”,看热闹的我们也吃得瓜落,还顺便普及了一点餐饮知识。
因此,这根本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商战,而是一次心照不宣的“共舞”。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有时候,一场精彩的争论,就是最好的营销。他俩都从这场大战中,拿到了自己最想要的东西。
来源:蜂针蝶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