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炮轰,西贝硬刚起诉!一场关于“预制菜”的全民大讨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2 17:23 1

摘要:最近,直播带货名人罗永浩在微博吐槽:“西贝全是预制菜,太恶心了”,又一次将预制菜这个话题推向风口浪尖。而西贝董事长强硬回应称“一定起诉”,并高调上线“罗永浩菜单”,承诺“不好吃不要钱”和“开放后厨参观”,用近乎行为艺术的方式,将争议进一步扩大。

最近,直播带货名人罗永浩在微博吐槽:“西贝全是预制菜,太恶心了”,又一次将预制菜这个话题推向风口浪尖。而西贝董事长强硬回应称“一定起诉”,并高调上线“罗永浩菜单”,承诺“不好吃不要钱”和“开放后厨参观”,用近乎行为艺术的方式,将争议进一步扩大。

这场争论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是因为它精准地戳中了许多人内心的一个隐忧:我们花钱吃的究竟是厨师的技艺,还是工业化的“科技与狠活”?在许多人的直觉里,预制菜总是与“不新鲜”“没营养”“不得已的选择”绑定在一起。

然而现实是,预制菜早已悄然融入我们的日常饮食。从外卖到连锁餐厅,许多菜品都得益于中央厨房的预制料理包,其口味甚至稳定到让大多数人无法分辨是现炒还是预热。

罗永浩与西贝的这场交锋,与其说是一场争吵,不如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饮食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尚未调和的矛盾。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抗拒的,究竟是预制菜本身,还是一种被工业化改变的生活方式?

首先要明确,“预制菜”和“快餐”不是一回事。快餐,比如早餐店的包子、肯德基的汉堡,原料和成品都不能久放,必须现做现吃。而预制菜的特点是:能长期保存、不易变质,同时保持营养和风味。

我们所说的预制菜,通常指各种即热食品,只需简单加热即可食用。它不仅要快,还要满足“保存期长且品质稳定”的要求。

早期的食品保存技术确实只能解决“不坏”的问题,却牺牲了“新鲜”。古人通过晒干、盐腌等方式保存食物,虽然延长了保质期,但也改变了食物原本的口感和质地。

腌制的腊肉

直到现代,食品科技才真正在“保存”和“口感”之间找到了平衡。除了添加保鲜剂,科学家还发展出多种人工干燥技术。比如常见的加热干燥(烘焙、炒制),就广泛应用于茶叶、干菜等产品中。

目前科技含量最高的干燥技术是冷冻干燥,由法国科学家亨利·蒂瓦尔(Henri Tival)于1927年发明。它利用真空环境使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避免食物组织变形和表层结壳。这样做出来的食物复水快,口感也更接近新鲜状态。缺点是成本高,目前多用于方便面、高端汤料等产品。

现实中,预制菜根据不同类型会组合使用多种技术:湿料包常用保鲜剂或冷冻,干料包则靠人工干燥。有人或许会说:“哪怕技术再高,预制菜也不是百分之百新鲜。有新鲜的我为什么要吃预制的?”

这话没错——如果能顿顿吃上现做的新鲜饭菜,没人会选择预制菜。但现实是,按照现在年轻人的工作生活节奏,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这种待遇。对于他们来说,次新鲜,但是准备起来很快的预制菜才是优先选择的对象。

按食用方式分,预制菜通常分为三类:

● 开袋即食:如卤蛋、酱牛肉、八宝粥,适合完全没时间做饭的人;

● 即热即食:如炒饭、自热火锅、烤鱼,适合有短暂用餐时间,但不便下厨的人;

● 即烹即食:如煮螺蛳粉、煎饺、酸菜鱼锅等,适合有些时间但不想处理食材的人。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类食品违背了我们从小接受的“吃现做、吃新鲜”的饮食观念。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社会经济越发达,预制菜的普及度就越高——这不是偶然,而是效率与需求的平衡结果。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1],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 3459 亿元,同比增长 19.8%,78.1% 的消费者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即便有这么大的市场规模,预制菜在我国依旧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理由就是,目前的预制菜与我国居民的总体食材相比,占比约为 10% 左右。而我们的邻居,众所周知的养生大国日本,预制菜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 60%[2]。

《2022 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85% 以上的预制菜通过餐馆渠道销售。也就是说,很多人以为在餐厅吃的是“现炒菜”,其实很多只是加热后的预制菜。

绝大多数连锁餐饮品牌(如真功夫、吉野家、西贝等)都设有中央厨房,将菜品制成料理包配送至门店。据第三方统计,70% 的外卖商家使用预制料理包[3],如吉野家的卤肉饭、海底捞的火锅汤底,以及宫保鸡丁、鱼香肉丝等常见菜,基本都有对应预制款。甚至有预测认为,未来 90% 的外卖都将来自预制菜。

所以,餐饮业使用预制菜早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1. “预制菜不好吃?”

如果顿顿能吃高级餐厅现做菜的人说预制菜味道一般,这很合理。但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问题不在于“能否比得上大厨”,而是“是否比自己做好吃”、“是否比普通外卖稳定”。

这里存在一个“幸存者偏差”:人们总是拿自己身边做菜最好的人的手艺和预制菜比较,却忽略了大多数人并不擅长做菜。如果随机抽选普通人做菜 vs 预制菜做盲测,预制菜在口味上胜出的概率并不低——因为它稳定、标准化,且不断在市场竞争中优化。

2. “预制菜不健康?”

很多人担心的是食品添加剂,但真正需要注意的是高盐、高油、高糖的问题——因为好吃才能卖得好。但这并非预制菜独有,传统菜系(如川菜、湘菜)同样存在类似问题。

相反,有些预制菜反而更健康:比如我点过一款牛肉萝卜汤预制菜,几乎没放盐,而是另配一包盐由我自己添加。说到底,健不健康主要看消费者的选择和意识。

3. “预制菜不卫生?”

卫生与否,不取决于是否预制,而在于生产流程是否规范。小时候我在路边摊见过大叔擤完鼻涕继续揉面,除了“眼不见为净”毫无办法。而正规品牌的预制菜有标准的生产线和溯源机制,反而更容易监管。从概率上讲,现代食品工业的卫生水平远高于多数家庭厨房和传统餐馆——只不过一旦工业化产品出现问题,更容易成为新闻,而自家吃坏肚子则很少被关注。

4. “预制菜会取代厨师吗?”

不会,但厨师的角色会转型。未来厨师可能更像“手工钟表匠”,走向高端化、个性化服务。预制菜并不是要彻底淘汰厨师,而是将大部分人从繁琐的日常做饭中解放出来。

我更想说的是,预制菜未来甚至可能成为实现个性化健康饮食的入口。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虽好,但每个人身体状况不同:有人贫血需多补铁,有人血脂高需少油,有人爱辣有人喜甜……传统餐厅很难为每位顾客定制口味和营养,但预制菜与人工智能结合后完全可以实现。

例如,系统可读取用户的体检报告、点餐记录、剩余食物数据,生成最合适的菜谱和配料方案。这种私人定制在传统餐饮中是奢侈级的,但在预制菜系统中,可以低成本、大规模实现。

所以,面对一种新事物,它可能有许多不足,但我们应该朝前看,向未来索取工具,而不是由于害怕而放弃机遇。

1. 预制菜 ≠ 快餐。它是半成品或成品食品,能保存且保持风味;

2. 预制菜也可以很新鲜、很健康,科技正在不断改进它的口感和营养;

3. 使用预制菜是餐饮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它让外卖更便宜、稳定、安全;

4. 它不会取代厨师,但将推动餐饮服务走向更个性化、更智能的未来。

也许,我们不妨放下偏见,理性看待这场中餐的现代化变革。

来源:科学有故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