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阎维文人民日报撰文:工夫在诗外,引发巨大关注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2 17:31 1

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柚柚编辑| 文静初审|小满

文| 柚柚

编辑| 文静

初审|小满

最近《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特别的文章,作者竟然是我们熟悉的军旅歌唱家阎维文。

这位唱红了《小白杨》的老艺术家,居然放下话筒拿起了笔杆子,在党报上谈起了艺术修养和文化传承。

这篇题为《工夫在诗外》的文章一经发表,立刻在文艺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一个歌手写文章能有这么大影响力,他到底想说什么?

提起阎维文,很多人脑海里马上就会响起那首《小白杨》的旋律。

1984年的八一建军节晚会上,年轻的阎维文一曲《小白杨》惊艳全场,从此成为军旅歌坛的一颗明星。

那时候的他,演出邀请接到手软,各种商业活动排得满满当当。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在舞台上风光无限的歌手,会在事业巅峰期选择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从2003年开始,阎维文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决定——他背着录音设备,开始跑遍全国各地收集民歌。

这一跑就是整整20年,足迹踏遍了19个省份的偏远山区。

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

好好的明星不当,跑到穷乡僻壤去干什么?阎维文心里清楚,那些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民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

会唱这些古老歌曲的老人越来越少,很多珍贵的曲调再不抢救就要彻底失传了。

《小白杨》这首歌之所以能打动那么多人,不仅仅因为旋律优美,更因为它背后有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歌曲的原型是新疆边防战士程富盛,他的母亲担心儿子在边疆孤单,特意让他带了几棵白杨树苗到哨所种植。

程富盛把这些树苗种在了荒凉的边防线上,每天精心照料。

在那个通信不发达的年代,这些小白杨就像是家的象征,陪伴着远离家乡的战士们。

阎维文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时就被深深打动了,他知道这不只是一首歌,而是千千万万边防战士的心声。

这首歌后来被中宣部选入"100首爱国歌曲"名录,成为几代人的精神符号。

每当听到这首歌,人们总是会想起那些默默坚守的边防战士,想起他们对祖国的无私奉献。

1999年的央视春晚,阎维文和郁钧剑合唱的《说句心里话》又一次让全国观众记住了他。

那个年代的春晚还没有那么多花哨的包装,歌手们凭借的就是纯粹的歌声和真挚的情感。

台上的阎维文穿着军装,声音洪亮而富有感情。

"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这句歌词唱出了多少军人的心声。

那个时候,大家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这首歌一响起,不知道有多少人眼眶湿润了。

春晚过后,阎维文的名气达到了顶峰。

各种演出邀请蜂拥而至,出场费也水涨船高。

那时候的他完全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享受成功带来的一切,商业演出的收入足够让他过上富裕的生活。

说到军旅歌唱家,就不得不提李双江这位前辈。

李双江的《红星照我去战斗》曾经红遍大江南北,他还获得了首个"金唱片奖"。

更重要的是,李双江提出的"用心唱歌"理念对阎维文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双江经常说,唱歌不是简单的发声技巧,而是要把心放进旋律里。

真正的歌者不仅要有好嗓子,更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文化底蕴。

这句话让阎维文思考了很久,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唱好歌,更要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去承担文化传承的使命。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阎维文开始了他的民歌收集之路。

他深知,那些散落在民间的古老歌谣,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记忆。

如果任由它们失传,损失将是无法挽回的。

从2003年开始,阎维文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不再频繁出现在各种豪华的演出场所,而是背着沉重的录音设备,穿梭在偏远山区的村落里。

这些地方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有时候为了找到一位会唱古老民歌的老人,他要在山里走上几天。

村里的老人们一开始都很好奇,这个从城里来的歌星为什么对他们的土歌谣这么感兴趣。

阎维文总是耐心地解释,然后恳请老人们把那些快要失传的歌谣唱给他听。

有些老人记忆模糊了,一首歌要反复唱好多遍才能完整。

有些方言版本的民歌,阎维文甚至听不懂歌词的意思,但他依然认真地录下来,回去后再慢慢研究。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阎维文的足迹遍布19个省份,收集到了大量珍贵的民歌资料。

他把这些整理成《西域情歌》《黄土情歌》等专辑,让更多人能够听到这些濒临失传的文化瑰宝。

最近在平遥举办的演唱会,阎维文采用了一种特殊的门票获取方式,这让很多粉丝感到新奇。

他不是简单地卖票,而是通过一些文化活动让观众参与进来。

这种做法体现了他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也反映出他对商业化运作的不同态度。

这场演出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演出,阎维文更多地是在分享他这些年来的文化收获。

舞台上,他不仅唱了大家熟悉的经典曲目,更重要的是介绍了许多珍贵的民歌,让观众了解这些歌曲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观众们发现,现在的阎维文和以前有了很大不同。

他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歌手,更像是一个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每首歌的演唱都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听了不仅享受音乐之美,更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为第十六届全国声乐展演的评委,阎维文对当下的青年声乐人才有着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他发现,现在的年轻歌手技术水平普遍都很高,嗓音条件也不错,但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文化底蕴不够深厚。

很多年轻歌手过分注重炫技,却忽略了歌曲本身要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他们可以完美地演绎各种高难度的技巧,但唱出来的歌却缺少打动人心的力量。

阎维文认为,这是当下声乐教育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在《工夫在诗外》这篇文章中,阎维文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声乐技术只是地基,真正的歌者还要开阔眼界、增长学问。

一个歌手如果只会唱歌,不了解文化、不关心社会、不思考人生,是很难唱出有深度的作品的。

他呼吁年轻的声乐工作者要多读书、多思考、多体验生活。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歌曲的内涵,才能用心去演绎每一首作品。

这种"用心唱歌"的理念,正是他从前辈李双江那里学到的,现在他也希望能够传递给下一代。

结语

阎维文从一个舞台明星转变为文化守护者,这个过程充满了个人的牺牲和坚持。

他用20年的时间证明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承担的责任。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他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更有意义的路。

就像那首《小白杨》唱的一样,他在文化的边疆默默扎根,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文化版面、央视春晚历年节目资料、中国文艺网声乐展演报道、《西域情歌》《黄土情歌》专辑资料

来源:龍影Jackiemovi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