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何以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大学生边疆建设与教育社会调研”
何以北庭实践队调研纪实
7.27—8.10
We are on the road
🌷
「READING」
何以北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5年7月27日至8月1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赵云慧老师的带领下,“何以北庭”实践队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将理论学习的“小课堂”融入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汇聚磅礴的青春力量。
点击轮播
在吉木萨尔县委统战部的大力帮助与支持下,实践队同县委统战部、文旅局展开了深入的对话交流。统战部领导从县域民族工作的宏观脉络出发,系统介绍了吉木萨尔县以文旅融合、产业协同、社区共治等多维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案例,为实践队指明了调研方向。文旅局则聚焦具体实践,深入阐释了从北庭故城遗址保护到非遗活态传承的整体规划与探索。正是县委统战部的坚强领导与悉心引领,为本次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指引和资源保障。
PART.01
同心铸魂助花开
吉木萨尔县统战部从文化溯源、思想筑基、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四个方向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工作开展。
文化上,依托北庭故城遗址,通过学术研究(开办研讨会、整理系列丛书、建立数据库)、科技赋能(推进博物馆及佛寺保护项目)、铸牢活动(建立教育基地等),深挖历史价值,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认同与自豪。
思想上,聚焦青少年,以思政教育为关键,通过制定方案、打造名师工作室、开设精品课程;深耕文化教育场景,开展师生互访等活动、打造研学路线;拓展非遗社团等新路径,丰富教育形式内容。
产业发展立足资源与优势,推动新能源等特色产业,通过就业补贴、招聘活动等促进产业与就业融合,助力各族群众增收,夯实经济基础。
基层治理坚持党建引领等理念,创新模式,建立线上线下诉求响应机制、一站式服务中心,化解矛盾,增进邻里情,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PART.02
文化兴边注花开:
老手艺与古迹的现代回响
(1)非遗传承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在吉木萨尔,实践队看到,那些流传百年的老手艺,正以一种新的姿态,讲述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
马头琴传人:
李克武
实践队走进一间马头骨琴工坊,年逾七旬的李克武老人正低头粘接一把马头琴的琴骨。老人是汉族,传承的却是蒙古族的技艺。刨花飞舞,琴音悠扬,他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对草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琴的灵魂就是民族的根,”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光芒,“是敬自然生死,敬交融共生。”这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一种超越族别的文化认同。在这里,技艺的传承早已跨越了民族的界限,成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注脚。
马鞍传人:
丁学生
马鞍制作
(
左右滑动
)
在泉子街镇的另一间作坊里,马鞍制作非遗传承人丁学生,正用锉刀打磨着一副马鞍的骨架。在大众的印象里,马鞍似乎是游牧民族的专属,但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策马扬鞭、制作马鞍却是许多民族共同掌握的生活技能。丁学生说:“爷爷那会儿,马鞍是走亲访友的必需品;现在,它是休闲健身的宝贝。”从实用工具到审美藏品,从代步所需到娱乐所爱,一副马鞍的演变,承载着一个手艺人的坚守与创新,更折射出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时代变迁与生活方式的融合。
三台酒厂
实践队足迹还抵达了三台镇,探访飘香二百余载的三台酒厂。它的根,源自清代山西杏花村匠人西迁带来的汾酒古法。一代代酿酒人,以巍巍天山雪水为脉,将中原的“清蒸二次清”工艺与西域的“老五甑”技艺熔于一炉,终得这一坛醇厚绵长的佳酿。它早已是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酿酒智慧与风土人情,都酿进了一坛酒中,让人们品尝到跨越时空的团结滋味。
(2)历史文旅
SUMMER SPORTS Historical Cultural Tourism
历史是民族的根脉,文化是共同的精神家园。吉木萨尔深厚的历史底蕴,特别是北庭故城遗址,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最坚实的实证。
点击轮播
实践队多次前往北庭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徜徉在断壁残垣之间,仿佛能听见盛唐诗人岑参的千古绝唱在风中回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实践队对游客、工作人员及周边居民进行了广泛的走访调研。
修复室内,考古队员刘潇老师正屏气凝神,用精细如手术刀般的工具,拼接一块唐代陶片。“修复文物,就是在修复一段被割裂的记忆。”他轻声说,“而这些记忆,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坚实的凭证。”考古工作者的每一次拼接,都是在为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添砖加瓦。北庭故城,这座昔日丝路重镇,正在新时代考古人的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向世界讲述着中华民族悠久而多元的历史。
实践队还有幸与北庭考古队队长郭物老师访谈。郭物老师常年奔波于北京、北庭两地,每次考古发现都有他忙碌的身影。在交谈中,郭物老师谈起他最重要的发现就是悲田寺陶片,并带领实践队员们深入当时考古遗址现场,讲述发掘始末。在郭老师的讲授下,“五个认同”与历史考古实物相结合,多民族多元一体、相识相知相守的历史变得生动而具象。
在新地乡的小分子画家村,艺术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白皮大蒜馆讲述着农耕文化与丝路文明的交融,驻村艺术家与当地村民共同创作,让艺术真正走进了生活。纪录片导演陆镝站在村口的红房子前,手指着远方说:“你看,这边是麦田,那边是牧场。”他的镜头,记录的正是这种农耕与游牧最日常也最深刻的交融。“真正的铸牢,”他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是把不同民族像熔炼金属一样铸在一起,经过淬炼,才能成为熠熠生辉的共同体。”
PART.03
乡村振兴筑花开:
北庭土地的共同富饶
在吉木萨尔的田野乡间,实践队深刻体会到,共同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繁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各族群众的“钱袋子”都鼓起来,心自然就贴得更近了。
辣椒厂
三名实践队员跟随县委统战部工作人员,深入北庭镇的辣椒产业园,亲身感受“铸牢”工作如何在田间地头扎实开展。放眼望去,火红的辣椒铺满了大地,那是丰收的颜色,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副镇长樊伟,一位放弃了城市高薪毅然返乡的年轻人,向队员们讲述了这里的故事。
他借助中央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带领各族群众一起种植辣椒、搭建烘干线、发展高效的滴灌农业。“村集体不追求高利润,但求保本经营,尽可能让利给农民。”他朴实的话语,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基层写照。在这里,共同富裕的目标将不同民族的汗水与期盼紧密联结在一起,当日子越过越红火,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也愈发牢固。
羊肚菌
在大有镇的羊肚菌种植基地,队员们看到了更为生动的多民族协作场景。汉族的技术员正在耐心指导,回族的农户在田垄间忙碌,哈萨克族的工人开着拖拉机穿梭……他们在一起播种、采收,也在一道学习、分享。语言或许不尽相通,但丰收的喜悦是共同的。这种在共同劳动中自然形成的“互嵌式居住”格局,让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嵌入、彼此依存,潜移默化地加深了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理解与认同。从火龙果培育基地到番茄种植农场,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场景随处可见,共同的劳动正在这片沃土上浇灌出最绚丽的民族团结之花。
PART.04
基层治理祝花开:
奶茶会与石榴花厅的温度
如果说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共同的经济发展构建了共同体的“骨架”,那么充满人情味的基层治理,则为其注入了温暖的“血液”。在吉木萨尔,实践队看到了许多春风化雨般的治理创新,它们将“铸牢”的理念,化作了可感可知的民心温度。
文明路社区
点击轮播
在吉木萨尔县文明路社区,一杯热气腾腾的奶茶,是打开邻里心门的钥匙。“近邻奶茶会”这个小小的创举,让原本陌生的邻居变得熟悉,让冰冷的防盗门隔不开温暖的情谊。社区党委书记告诉队员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的就是这种水乳交融的感觉。”在这里,宏大的政治话语被转化为日常生活中一杯茶、一声问候的温情,润物无声地凝聚着社区共识。
综治中心
县综治中心的“石榴花厅”,则展现了另一种融合——法律的理性与人文的温度在此交织。一楼疏导、二楼调解、三楼攻坚,层层递进的矛盾化解机制,如抽丝剥茧,耐心细致。这里不仅是化解矛盾纠纷的平台,更是通过法理与情理的结合,凝聚人心、增进团结的场所。
满城路社区:
巴哈义古丽·尼合买提
在满城路社区,实践队拜访了巴哈义古丽·尼合买提女士,一位扎根基层28年的塔塔尔族干部。她的故事,是对“命运与共”最生动的诠释。28年来,她主动赡养了13位来自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不同民族的孤寡老人,用行动践行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承诺。渐渐地,她的善举从一个人,汇聚成一支队伍,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志愿者加入进来,共同开展公益活动。巴哈义古丽和她的团队,就像一株美丽的石榴花,在这座边城深深扎根,绽放出永不凋零的民族团结之花。她的事迹,让队员们具体而真切地理解了“休戚与共”的深刻内涵。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