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袤的达茂草原上,一抹流动的“警”色带着党的温暖与法治的力量,穿梭于牧户毡房、厂矿企业之间,他们就是包头边境管理支队创新成立的“三老”流动工作站。三位党龄长的老民警,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与对人民的深沉热爱,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种子播撒在边境辖区的每一个角落,
在广袤的达茂草原上,一抹流动的“警”色带着党的温暖与法治的力量,穿梭于牧户毡房、厂矿企业之间,他们就是包头边境管理支队创新成立的“三老”流动工作站。三位党龄长的老民警,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与对人民的深沉热爱,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种子播撒在边境辖区的每一个角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构建起多元共治、和谐稳定的新局面。
“三老”工作站深刻把握“党建引领、法治保障、协同共治”的精髓,积极搭建多元化解平台,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他们突破传统单打独斗的模式,主动化身联动各方的“枢纽”和“桥梁”。积极对接驻地苏木乡镇、党委政府,紧密联系公、检、法、司以及信访、农牧、综治等各类职能部门,通过签订协作协议、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构建起“隐患联排、风险联控、纠纷联调、回访联动”的“四联治理”高效模式。同时,他们广泛吸纳嘎查有威望的老书记、老党员等社会力量担任“民情顾问”,积极引入行业组织、热心边民参与调解过程,成功打造了“工作站主导、派出所配合、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新格局。
“感党恩,不是一句空话,最终要体现在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实际行动上。”“三老”工作站的三位搭档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他们不仅是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纠纷调处“老专家”,更是辖区群众信赖有加的“老朋友”“自家人”。
去年深秋,一场因草场征地补偿引发的激烈争执在巴音敖包苏木上演。两户牧民因界限不清和历史遗留问题,各执一词、情绪激动,甚至出现了相互驱赶牲畜的对抗行为。在得到消息后,“三老”流动工作站的嘎拉巴特尔立即带领队友,驱车数百公里,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们顶着寒风,联合苏木干部、嘎查老书记,翻阅历史档案、实地勘测界限,与两家人围坐在蒙古包里,用流利的蒙语从法、理、情多角度反复沟通。经过连续三天的不懈努力,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签署了调解协议,避免了矛盾升级。“那天风特别大,我们坐在牧民的毡房里,喝着热奶茶,把党的政策和草原承包法一条条讲清楚。看到两家人终于能坐下来一起吃饭,我们再累也值了。”嘎拉巴特尔回忆。
工作站成员高岳感慨道:“成立这个工作站,就是把党的关怀直接送到牧民家里。我们多跑一点路,群众就少一点麻烦;我们多尽一份心,边境就多一份安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对我们来说,就是要把每一起纠纷处理好,把每一位群众服务好,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始终在他们身边。”
牧民家的网围栏坏了,他们顺手帮忙修理;群众办理证件有困难,他们主动联系代办……一桩桩、一件件看似细微平凡的“小事”,实则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温暖了人心,凝聚了民心。在日常走访过程中,“三老”流动工作站也不忘开展普法宣传:他们熟练运用蒙汉双语,与牧民群众坐在一起,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倾听诉求,疏导情绪,引导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群众口中那一声声真诚的“谢谢”、送来的一面面鲜艳的锦旗,不仅是对“三老”流动工作站工作的最高褒奖,更是对党的惠民政策和为民初心的由衷认可与赞美。
“三老”工作站的价值,远不止于当下的矛盾化解,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培养锻炼青年干警的生动课堂与前沿阵地。三位老民警充分发挥“师者”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带着接案、带着复盘、带着回访”的“三带”培养法,将他们三十余载积累的宝贵群众工作经验、高超沟通艺术、精准调解方法,倾囊相授给年轻一代。他们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堂堂生动的实践教学,教育引导青年民警深刻理解党的嘱托,牢牢站稳人民立场,不断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硬本领。
夕阳洒遍无垠的达茂草原,映照着“三老”忙碌而坚定的身影和深深浅浅的足迹。他们的故事,是包头边境管理支队忠诚履职、担当作为的精彩缩影,更是达茂旗乃至祖国边疆地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社会治理不断创新、民族团结更加巩固、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的真实写照。“三老”流动工作站的创新实践,深刻诠释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时代内涵,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了浓郁的北疆风情和鲜明的边境特色,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达茂、法治达茂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来源:达茂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