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海博物馆的馆藏珍品中,文徵明的《行书致妻札》算不上最宏大的作品,却以25.5厘米的高度、不足13厘米的宽度,藏着文人书法最动人的烟火气。这帧两纸的家书,没有碑帖的庄重肃穆,没有名作的刻意雕琢,却让我们看见“吴门四家”之一的文徵明,卸下艺术家光环后的寻常模样
在上海博物馆的馆藏珍品中,文徵明的《行书致妻札》算不上最宏大的作品,却以25.5厘米的高度、不足13厘米的宽度,藏着文人书法最动人的烟火气。这帧两纸的家书,没有碑帖的庄重肃穆,没有名作的刻意雕琢,却让我们看见“吴门四家”之一的文徵明,卸下艺术家光环后的寻常模样。
信中文字朴素得如同家常对话:“不知出殯事如何,曾砌郭不曾?”是对家中事务的牵挂;“前銀不彀用,今再二兩去”是对妻儿的妥帖关照;“凡百省事些,再不要與三房四房計”则是叮嘱家人少计较、重和睦。没有华丽辞藻,没有人生哲思,只有柴米油盐里的惦念与包容。尤其那句“我當初兩次出殯,不曾要大哥出一錢,汝所見的”,以自身经历劝诫妻子,言语间满是通透与豁达,让我们看到文徵明不仅是笔墨间的君子,更是生活里的智者。
最令人动容的,是这封私密家书里的笔墨态度。文徵明向来以谨严著称,作画写字从不懈怠,可谁能想到,给妻子写一封寻常家书,他依旧保持着近乎苛刻的工整。笔下的行书,笔画舒展却不随意,结体端庄而不板滞,每一笔都透着沉稳,每一划都藏着用心。没有因“私密”而潦草,没有因“家常”而敷衍,仿佛不是在写信,而是在完成一件郑重的作品。
这份“郑重”,恰恰是文人风骨的最好体现。对文徵明而言,笔墨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处世态度——对待家人的牵挂,要以工整笔墨承载;对待生活的日常,亦要以认真之心相待。比起他那些流传千古的名作,这封家书更显珍贵:它让我们知道,真正的书法从来不是脱离生活的炫技,而是将心性与情感,藏进一撇一捺里。
如今再赏这帧《行书致妻札》,看到的不只是文徵明的书法功底,更是一位文人对家庭的温情、对生活的敬畏。纸短情长,墨色虽淡,那份藏在笔墨里的温度,却穿越数百年时光,依旧能让我们感受到平凡生活里的真挚与美好。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