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进士的草书,介于赵孟頫与王铎之间,堪称书法转型“活化石”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3 08:35 1

摘要:然而到了晚明,一批书法家开始跳出这种“规则”的束缚,转向更具个性与表现力的创作。董其昌的淡远清透、徐渭的狂放奇崛、王铎的跌宕恣肆,无不标志着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多元突破。

明代末年,中国书法迎来了一场静默却深刻的革命。

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元代书风,长期以来主导着书坛审美——笔法精致、结构严谨、风格秀美。

然而到了晚明,一批书法家开始跳出这种“规则”的束缚,转向更具个性与表现力的创作。董其昌的淡远清透、徐渭的狂放奇崛、王铎的跌宕恣肆,无不标志着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多元突破。

而在这股变革浪潮中,一位不太被大众熟名的进士书家——卢象升,其草书作品尤其值得关注。

他的风格恰处于赵孟頫与王铎之间,既保留传统笔意,又显露出晚明特有的解放意识,堪称明末书法转型的“活化石”。

明代晚期,文化领域弥漫着一种求变的气氛。书法界不再满足于赵孟頫以来建立的典雅范式,许多文人书家提出“以拙为美”“神采为上”等理念,试图在笔墨中注入更多个人性情与时代精神。

董其昌提倡“飘逸超然”,徐渭实践“狂草自运”,王铎则开创“气势连绵”的章法——他们共同推动了一场没有宣言却极具力量的书法变革。

而卢象升(1600—1639),江苏常州人,崇祯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他在历史上更多以抗清名将被铭记,但其书法作品,尤其是草书,实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由于他身处时代交替的节点,其书风也成为观察明末书法流变的典型样本。

从传世作品来看,卢象升的草书展现出以下特点:

· 用笔:比赵孟頫更加洒脱率意,虽仍注重笔锋的控制,但已明显增加了书写速度与节奏变化;

· 结字:结构较赵孟頫更为舒朗开阔,字势开展、顾盼生动,在保持清晰的同时强化动感;

· 气韵:整体气息豪放而不粗糙,兼具文人的雅致与武人的刚健,恰与其文武双全的身份相符;

· 章法:虽未如王铎那样强烈强调对比与冲突,但已初具跌宕起伏之势,行气连贯中见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卢象升并没有完全摆脱赵孟頫的影响——其点画间仍可见来路清晰的传统训练,也不同于徐渭、王铎等人彻底“放飞自我”的极端风格。

他处于一个中间状态:既有继承,亦有突破;既讲法度,也求性情。

为什么卢象升值得关注?

在书法史上,我们常常关注那些开创流派、极具个性的“巨匠”,却容易忽略那些在过渡阶段默默探索的“实践者”。

而事实上,正是这些中间风格,才真正反映出艺术演进的复杂性与连续性。 卢象升的草书,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学习价值:

1. 揭示明末书风转变的路径:他的作品是赵孟頫体系走向王铎、傅山等个性书风的重要过渡证据;

2. 示范“有限度的创新”: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寻求改变,卢象升提供了一种稳健却不乏激情的实践方式;

3. 笔墨与人格的呼应:作为一位武将兼文人,其书风中刚柔并济的特质,也映射出晚明士人的精神复杂性。

如今我们重温卢象升的草书,不只是多认识一位明代书家,更是借此回望那个充满张力的艺术时代——在规范与自由之间,在继承与反叛之间,无数文人以毛笔为舟,航行在时代思潮的激流中。

对于书法学习者而言,这种“中间状态”的书风或许反而更具启发:它提醒我们,不必急于非此即彼的选择,真正有价值的创作,往往诞生于斟酌与平衡之间。

或许正如卢象升的一页信札、一幅立轴,沉默却有力,连接着两个时代的美学密码。

来源:勇往直前的星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