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92岁的他,却选择和妻子一起,住进了北京顺义的养老院,连春节都是在那里过的。
提到游本昌,几乎没人会陌生。
他是《济公》里那个穿破袈裟、拿着破扇子,一边吃肘子一边济困扶危的疯和尚。
也是《繁花》里眼神藏着故事、把“爷叔”的通透与豁达,演到骨子里的老戏骨。
凭借《繁花》,他拿到了800万片酬,这笔钱足够让很多老人在家舒舒服服养老。
可92岁的他,却选择和妻子一起,住进了北京顺义的养老院,连春节都是在那里过的。
有人说,有这么多钱,雇几个保姆、请专业护工在家照顾多好,何必去养老院?
胡歌、陈龙去养老院探望游本昌夫妇
更让人错愕的是,他住的养老院月租近3万,有24小时医疗监测、防跌倒设备,还能和老朋友们下棋聊天,物质上啥都不缺。
可他却总对着一本老相册叹气,因为他最盼的,是儿子能多抽点时间来看看自己。
这事儿一出来,不少人都在琢磨:晚年幸福,到底是用钱堆出来的,还是靠别的东西撑起来的?
1994年,《济公》刚播出就火遍全国,街头巷尾都在唱“鞋儿破,帽儿破”。
游本昌也从普通演员,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那会儿找上门的剧本、代言能堆满书桌,事业正处在巅峰期。
可就在这时候,妻子杨慧华查出了癌症,这个消息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他对事业的热望。
他没犹豫,把所有剧本都推了,一门心思陪着妻子治病。
怕妻子担心,他没敢说病情有多严重,只说“小毛病,治治就好”。
可杨慧华心里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看着丈夫为了自己推掉工作,她又心疼又愧疚,甚至主动提了离婚,说“别因为我耽误你的前途”。
游本昌当时就红了眼,握着妻子的手说:“啥前途都没你重要,好好治病,有我在呢。”
就这么陪了四年,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医院,找了无数名医,杨慧华的病终于好了。
可这四年里,游本昌几乎断了所有演艺工作,等妻子康复后再想回归,曾经的资源早就没了。
但他没抱怨,反而跟妻子商量,想拍一部《弘一法师》的话剧,这是他多年的梦想。
为了凑钱,夫妻俩干脆把北京的房子卖了,租了个小房子当“北漂”,杨慧华全程没一句怨言。
这份几十年的默契,成了他们后来选择养老院的基础。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游本昌和妻子的身体都走了下坡路,爬楼梯、做饭都成了难题。
他们也想过在家养老,可一琢磨,自己行动不便,儿女工作也忙,要是天天麻烦儿女照顾,不仅自己不自在,儿女也得跟着操心。
最后,两口子没吵没闹,聊了几次就定了:去养老院,既不麻烦儿女,自己也能得到专业照顾。
他们选的那家“玉兰人家”养老社区,条件确实不错。
住的是80平米的套间,采光好,家具都是按老人的需求定制的,比如床边有扶手,浴室有防滑垫。
日常有24小时医护人员值班,房间里装了智能监测设备,一旦有摔倒的迹象,医护人员几分钟就能赶到。
吃饭更不用愁,营养师会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搭配食谱,想吃点家乡菜,厨房也能帮忙做。
这么好的条件,月租自然不便宜,近3万,一年算下来得30多万。
这笔钱对普通人来说不是小数,但对有积蓄和片酬的游本昌来说,能换个安心,值。
可能有人会说,这么贵的养老院,是不是只有有钱人才能住?
其实现在国家也在大力支持养老产业,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支持养老服务,还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高端养老机构。
而且全国近90%的养老机构,都和医疗机构签了合作协议,像游本昌住的这种“医养结合”的机构,全国已经有上千家了。
说白了,现在的养老院,早就不是以前大家印象里“冷清、没人管”的样子。
越来越多老人愿意主动选择这里,就是因为能得到更专业的照顾,还能保住自己的尊严。
不过,就算养老院条件再好,有些空缺,钱也填不上。
游本昌在养老院里,每天按点吃饭、做康复、和老朋友们聊天,看着挺惬意,可没人的时候,他总喜欢翻一本老相册。
相册里有他年轻时拍戏的照片,更多的是儿子游智超小时候的照片,有三岁时被送到南京奶奶家的合影,有儿子第一次考满分的奖状,还有儿子大学毕业时的照片。
每次翻到这些,他都忍不住叹气,嘴里念叨着“当年要是多陪陪他就好了”。
游智超小时候,游本昌和妻子都在忙事业,根本没精力照顾孩子。
儿子三岁那年,他们商量着,把孩子送到南京奶奶家,想着等事业稳定了再接回来。
可这一送,就是十几年,等他们想弥补的时候,儿子已经长大了,和他们之间早就有了一层隔阂。
后来游智超考上了导演专业,大家都以为他会继承父亲的演艺事业,可他毕业后却直接去了国外,做起了金融生意,还在那边成了家,现在孙子都有了。
去年,游智超难得从国外回来,去养老院看他们。游本昌一见儿子,手都有点抖,拉着儿子的手不放。
儿子也红了眼,可这么多年的亲情隔阂,哪是一句话就能化解的?
还有件事,当初在网上吵得特别厉害:游本昌病危时,女儿游思涵拒绝在抢救书上签字。
那是一年前,游本昌因为忘了吃治疗慢性病的药,引发了慢阻肺,被紧急送进医院。
医生说情况危急,需要立刻上呼吸机,让家属签字。
可游思涵看了通知书后,却果断写了“不”。
这事儿一出来,好多网友骂她“不孝”,说她连父亲的命都不管。
可没人知道,游本昌早就跟儿女聊过生死的事。
他说自己年纪大了,不怕死,但怕活得没尊严,要是靠呼吸机、胃管维持生命,不如痛痛快快走。
游思涵记着父亲的话,哪怕被人误解,也没松口。
后来游本昌挺了过来,在半年后的一个见面会上,有人问起这件事,他只乐呵呵地说“幸亏活过来了”,没提女儿的决定,也没替自己辩解,就怕女儿受委屈。
现在游思涵经常去养老院看他们,帮着处理父亲的工作事务,有时候还会带点父亲爱吃的点心。
她跟身边人说,等自己老了,也想住养老院,不想麻烦自己的孩子。
这事儿也让很多人明白,现在的“孝”,早就不是“必须守在父母身边”,而是尊重父母的选择,让他们活得有尊严,这比天天守着,却违背父母意愿强多了。
游本昌的经历,其实给所有夫妻都提了三个醒,每个都值得好好琢磨。
第一个醒,是夫妻要早点一起规划养老。
别总觉得“养老是几十年后的事”,等真到了走不动、离不开人的时候再慌,就晚了。
现在很多夫妻忙着赚钱、养孩子,很少聊养老的事,可等到年纪大了,想法不一样了,很容易吵架闹矛盾。
不如从现在开始,偶尔聊一聊,慢慢形成共识,到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
第二个醒,是别把“赚钱”当成生活的全部,别忽略了家人。
游本昌年轻时为了事业,错过了儿子的童年,现在再有钱,也补不回那些错过的时光。
现在很多夫妻都在为了更好的生活打拼,可忙到最后才发现,孩子长大了,父母老了,自己和伴侣也没了当初的默契。
其实不用每天都陪着,哪怕每周抽一天时间,一家人吃顿饭、聊聊天,积累下来的情感,就是晚年最珍贵的依靠。
第三个醒,是别被“养儿防老”的老观念绑住。
以前总说“养儿防老”,觉得老了就得靠儿女照顾,可现在时代不一样了。
民政部数据显示,全国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已经达到58.9%,越来越多的养老院能提供专业的照顾。
像游本昌这样,用自己的积蓄选个舒服的养老院,不麻烦儿女,自己也能活得有尊严,这不是“儿女不孝”,反而是对自己、对儿女都负责的选择。
夫妻之间要是能想通这一点,晚年就不会因为“要不要麻烦儿女”而纠结。
现在的游本昌,在养老院里过得也算舒心。
每天早上起来,会跟着医护人员做简单的康复运动。
上午要么和老朋友们聊拍戏的往事,要么去阅览室看看书。
下午会和妻子一起在院子里晒晒太阳,偶尔还会给大家唱一段《济公》里的歌。
可要是问他有没有遗憾,他还是会说“就盼着儿子能多来看看”......#夏日旅行攻略#
来源:盛世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