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9-11日,先后游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此前,我上网查询、学习相关知识,免得游览时只是一个睁眼瞎。可是,网上的有些资料互相打架,张三说某某事情是A,我刚奉为真知,可接下来李四说是A+,再接下来王五说是A-,甚至赵六说是-A。这样的混乱太多。这迫使我做一
潘树森
9月9-11日,先后游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此前,我上网查询、学习相关知识,免得游览时只是一个睁眼瞎。可是,网上的有些资料互相打架,张三说某某事情是A,我刚奉为真知,可接下来李四说是A+,再接下来王五说是A-,甚至赵六说是-A。这样的混乱太多。这迫使我做一回暂时的“研究人员”。
1.修建布达拉宫的动机
松赞干布为什么要建布达拉宫?有人说出于政治,有人说为了爱情。孰是孰非?查查时间点,就能推出与爱情无关的结论。布达拉宫修建于公元631年,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是公元641年,建宫比成婚晚了整整10年。有人也许会说松赞干布提前10年做准备,这更说明了爱;呵呵,提前10年?那时文成公主才6岁,就有人爱得死去活来了?未免荒谬。所以说,布达拉宫的建造,动机上与文成公主无关。当然,布达拉宫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也是松赞干布本人的居所,既然是他的居所,那文成公主刚嫁给她的时候,自然也会在这里居住,但不能因此说布达拉宫就是为文成公主建造的。
实际上,松赞干布建布达拉宫,正值他建立强大吐蕃王朝的关键时期,建宫旨在强化中央集权,抵御外敌——这才是他的动机。
或许,硬将政治动机诗化成爱,会有两个好处,一是增加浪漫色彩,再就是能提高文成公主的历史地位,而且,如果持此论者是汉族人士,还能从中收获一点民族自豪感。不过,这都需要建立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虽然研究历史可以假设,但假设之后必须小心求证,无证,就不能广而播之。民族自豪感固然好,但不能以这样的方式滋长。更何况,历史走到今天,汉藏已然一家人。
2.所谓“下嫁”
还有一点也很有意思。有相当多的网文在叙述汉藏和亲件事时使用了“下嫁”一词,尽显民族优越感、历史优越感、区域优越感——还可能有其他的什么优越感吧,不去多想。如果真是“下嫁”,用一用这个词也不碍大事,过瘾就行。
但是,事实上文成公主并非下嫁。当时,吐蕃和唐,都是王朝架构,并不存在隶属关系;当然,虽然同为王朝,也有泱泱大国与撮尔小国的区别,但当时松赞干布统治下的吐蕃并非撮尔,疆域很是辽阔,远比现在的西藏自治区大,而且还正在继续扩张。正是因为相信自己的实力,公元634年,松赞干布便向唐求婚,但他没想到,太宗不允,于是,松赞干布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攻打吐谷浑(松赞干布以为正是吐谷浑使坏,自己的求婚才被拒绝),大败吐谷浑军队,掠夺其财物并将吐谷浑部族驱逐至青海湖以北;接着又乘胜进攻党项和白兰诸羌——我查不到其结果,但我想不会差,因为如果差,松赞干布就不会有后续的冒进:攻打唐朝属地松潘。这次战败了。虽然战败,但在以上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中(包括攻打松潘)已充分展现松赞干布的不凡实力。其实,松赞干布对上述地方的军事行动,一方面是为了扩张,但更主要的目的是在向唐朝秀肌肉(你可别小看我),所以,此后当松赞干布再次遣使向唐朝求娶公主,太宗终于答应。
这,哪里是“下嫁”?这是名符其实的和亲呀!说下嫁,是真的不了解历史呢,还是逞口舌之快?也许,用一下这个词,小心脏还是有点爽的吧。
3.关于文成公主无后
当然,网上还有另一种情形,不同于上述的傲娇,它是一种愤愤不平,总觉得别人对不起文成公主。如果人家真欺负你了,你可以愤愤,但如果人家没欺负你呢,只是你自己走路不小心摔倒,你总不能怪罪路人没伸出援手搀扶你一把,甚至指责是路人的预谋。
从641年嫁给松赞干布,到650年松赞干布去世,文成公主一直没有生育。于是,有人就说是松赞干布冷落了文成公主——这还了得,这是对大唐的不敬。可是,来自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也没有子嗣呀,于是,网上有人说了,或许是松赞干布故意采取了某种特别措施,以避免子嗣的血脉里混入外族因子(是真有人这样说)。
到底是不是松赞干布有意为之,历史没有记载,现在咱们也不好去问松赞干布本人,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存疑,而不能幽怨;如果就此而悲鸣、谴责、愤怒、跺脚,那是心态不好。什么心态?大国心态:我到哪里,哪里就必须万人空巷,就必须鲜花铺路,决不能出现水坑、蚊虫、恶犬,否则,就是大不敬。深究一下,这种心态的根源其实还是藏在内心深处的卑怯,或者说是卑怯心态以另一种形式露了马脚。
再者,为什么就不能从文成公主本人找找原因呢?这也不跌份吧?
4.文成公主的“特区”
文成公主于公元641年嫁到拉萨,就在当年,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修建小昭寺。这是史实。可又偏有人说建小昭寺不是为了文成公主,而是为了供奉释迦牟尼佛12岁等身像。这好像还真没说错,如果将小昭寺比喻为寝宫的话,文成公主确实未曾在小昭寺居住,居住在那里的是释迦摩尼12岁等身像。但是,12岁等身像从哪里来的?是文成公主出嫁时从大唐带来的,松赞干布特地给这等身像建一座寝宫,难道不是对文成公主为吐蕃带来了至尊法宝而给予的充分肯定?
而且,小昭寺在拉萨乃至整个藏区,非常特别。比如,小昭寺最初名为“甲达热木齐祖拉康”,藏语意为“汉虎神变寺”,突出了“汉”;建筑是汉藏结合,其金顶部分就采用了汉族建筑中常见的歇山式屋顶和斗拱承托等手法;整体布局上大门朝东,因为,遥远的东方是文成公主的故乡;更有意思的是,小昭寺最初多用汉僧,而且,寺庙的管理,所有的宗教仪式,都是汉僧主持。所有这些,我们完全可以说小昭寺就是属于文成公主的“特别行政区”。如此待遇,上溯历史,前人所未有;彼时彼刻,他人所未有。我相信,对此,文成公主是心满意足的。至于这个“特区”——汉虎神变寺——的名字变成“小昭寺”,那是后来的事。
5.后来的事
后来,过了几年,公元647年,离文成公主的“特区”只有两三百米的地方,又出现了一座寺庙,时名“惹萨”(“拉萨”的名字就是从这儿来的),即今日之大昭寺。
关于大昭寺,百度百科说"是为了供奉……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8岁等身像是尺尊公主的嫁妆;DeepSeek说“大昭寺整体建筑群沿纵向中轴线分布,主殿正门朝向西方”——西,是尺尊公主的故国尼泊尔的方向:至此,尺尊公主在拉萨也拥有了自己的特区。“西藏通”说“(大昭寺)主要是为了纪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纪念”,必是若干年以后才进行的,如果现烧热卖,就不叫纪念;多少年呢?百度、DeepSeek、“西藏通”都说不知道。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尺尊公主肯定比文成公主早嫁,文成公主是641年出嫁,那尺尊公主一定早于641年,所以,到647年惹萨(大昭寺)开建,那也至少是6年之后的事。在这不长也不短的6+年的时间里,尺尊公主没有“特区”。而不同于“纪念”, “庆祝”是当时的行为。为文成公主建“特区”就可以说是庆祝。一个是至少6年后的追加纪念,一个0年的庆祝。可是,有人还是不高兴,为什么呢?因为,就建造规模而言,尺尊公主的特区比文成公主的特区大。
是的,尺尊公主的“特区”确实比文成公主的“特区”大。但有意思的是,文成公主自己却为惹萨(大昭寺)的“大”添过砖加过瓦。有资料显示,大昭寺立项之后,在选址问题上一次又一次碰到麻烦,是文成公主运用占卜进行精心的风水勘测,才最终确定。据说(没有实证),后续的工程,文成公主也没少操心。
6.一个猜想
我大胆设想:其实不仅是选址和工程建设,就连立项也可能是文成公主提议的。小昭寺建成之后,文成公主可能常常思考一个问题:论资历,我文成公主肯定不如尺尊公主,可现在我却拥有了尺尊公主所不曾拥有的荣光(汉虎神变寺)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于是,善良的她,便向松赞干布吹耳边风:也为尺尊公主建一个寺庙,而且规模要比小昭寺大,以符合尺尊公主先到为大的身份。松赞干布同意了,于是,这才有了惹萨——大昭寺。
这只是我的一个猜想;猜想不能当真,但猜想不一定不真。“猜想”与“真”之间,隔着一道用详实而准确的事实进行证明的鸿沟,而我,没有这个能力去填补这条鸿沟。且待有道之人。
如果我的这个猜想是成立的,那么,这正是文成公主聪明过人之处。小昭寺是小,但文成公主心大——能装得下自己,也能装得下别人,乃至整个藏区。她和姐妹(尺尊公主)和睦相处,就是整个吐蕃的福祉。公元650年,夫君松赞干布病逝,27岁的文成公主拒绝了故国唐王朝的多次劝归,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余生献给了吐蕃大地。心如此大,所以,吐蕃后人尊称文成公主为“绿度母”,这是一个无上光荣的称号。
为小昭寺的“小”耿耿于怀的人,学学文成公主吧。胸怀宽广,小可以变大;心胸狭窄,大亦可变小。
补充:
武则天时期,唐蕃关系紧张,吐蕃谣传唐军意图夺回释迦摩尼12岁等身像,便将其从“汉虎神变寺”(小昭寺)秘密移出,藏于“惹萨”(大昭寺)南门暗室墙壁内,并覆盖泥塑文殊像进行伪装。公元710年,唐蕃再度和亲,金城公主嫁到西藏,得知12岁等身像下落,命人移除伪装,将其正式迎请至“惹萨”(大昭寺)主殿供奉,同时将原在大昭寺的8岁等身像移至“汉虎神变寺”(小昭寺)。从此,两尊等身像的供奉位置永久互换。
公园1409年,宗喀巴大师在“惹萨”举办传昭大法会,自此寺名改为“大昭寺”。于此相对应,规模小、所供奉的等身像也小且没有宗喀巴大师举行大法会的“汉虎神变寺”,其名称便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小昭寺”。
来源:小模型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