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到半年,截至9月11日,A+H的生物医药板块延续涨势,其中A股创新药指数年初以来上涨56%,港股创新药指数上涨111%,大幅领先恒生科技、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热门板块。
5月时,我们曾写过一篇关于创新药的分析稿子,开门见山提到2025年是创新药爆发的元年。
不到半年,截至9月11日,A+H的生物医药板块延续涨势,其中A股创新药指数年初以来上涨56%,港股创新药指数上涨111%,大幅领先恒生科技、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热门板块。
要恭喜那些左手科技,右手创新药的基民朋友们,今年是赚翻了.....
今年创新药涨势较猛,有些投资者难免会担心,是否已进入技术性超买阶段?毕竟单一行业可能面临政策、技术迭代、均值回归等风险。
好比这几天,美国《纽约时报》就提到特朗普政府正在起草一项行政命令,拟对中国药品(尤其是实验性药物)实施严格限制。
而在幕后,大型制药公司和与特朗普有关联的亿万富翁,正在就拟议的措施进行激烈的反方向游说。
受外围影响,9月11日,国内创新药板块大幅低开,康方、荣昌、百济等国内龙头创新药企开盘跌幅均超5%,甚至一度超过10%。
我们认为,无论美国法案通过与否,国内创新药板块现在无可争议的已处于全球一级梯队,部分领域处于领跑位置。
事实上,目前,中国由行业资助的新药临床试验数量已超过美国。据UmabsDC:“美国生物科技行业正陷入长期低迷,今年美国药企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几乎冻结。所有这些都加剧了人们的担忧,即上海即将取代长期以来的生物技术领域的中心——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和旧金山湾区,因为这些地方的药物研发成本更高。”
而反观中国的创新药,现在,无论从全球竞争力、政策导向、企业的业绩兑现、还是当前的估值水平、资金流向等多个方面来看,创新药都值得期待,尤其在人工智能的技术引领下,国内创新药企有望迎来爆发性增长。
也就是说,当前创新药的上涨是有逻辑支撑的,并且赛程才刚刚开始,对于中长期有宏观叙事的行业来说,短期的每一次回调,都可能是抢筹布局的机会。
资金的流向或能表明态度。Wind数据显示,昨日调整期间,近23亿资金买入全市场规模最大的港股创新药ETF,单日净流入额高居全市场第1,其最新规模来到近240亿,妥妥的巨无霸产品,这种规模大、流动性好的产品一般会是资金加仓首选。
接下来,我们展开分析。
全球竞争力打开
近年来,中国诸多创新药资产开始进入全球视野,临床数据在各类学术会议上占据越发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跨国药企(MNC)重磅药物专利悬崖即将到来,大多现金充沛,BD迫在眉睫,带动国内企业出海快速放量,授权金额及数量持续攀升,全球影响力持续扩大。
在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多个国产创新药分子读出重要临床数据,如信达生物的PD1xIL2双抗IB1363、百利天恒的BL-B01D1单药、泽璟制药的DLL3xCD3三抗ZG006等,并首次有11项入选“最新突破摘要”(LBA),体现中国创新药获得越来越多来自学术界的认可,国内创新药全球竞争力持续提升,部分领域已经占据领跑地位。
除了学术界的认可,产业界同样对中国创新药寄予厚望。
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已宣布的创新药海外授权(license out)交易数量超过120起,累计交易总金额达到480亿美元,已超过2023年全年交易金额,其中超过10亿美元规模的“重磅交易”超过10起,并且出现了多个“潜在best-in-class”或“first-in-class”品种的出海,推动整体交易质量显著提升。
数据来源:中信建投研究所
业绩兑现
BD出海放量的同时,药企的业绩层面也得到了兑现。
2024年百济神州和信达生物已经扭亏,2025—2026预计将看到再鼎医药、泽璟制药、和黄医药等企业集体进入盈利状态,一旦转正后利润增速将进入非线性增长阶段;同时随着国内创新药企海外授权(license out)交易的持续活跃,创新药板块个股有望迎来估值与业绩的戴维斯双击时刻。
创新药不仅出海迎来加速,国内支付端也在持续优化。
经历2023年医疗反腐的雷霆高压之后,近两年的医保谈判及续约降价趋于温和,大部分创新药进入医保后实现了以价换量,销售快速放量;在各地对创新药政策的支持下,新上市的重磅产品有望快速实现国内商业化。今年目录调整中增设了商保创新药目录,与基本医保目录同步申报,有望为创新药提供新的增量。
政策鼓励驱动
除此之外,政策层面对创新药的支持也密集释放。
2024年创新药首次写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与此同时,国家药监局综合司于上半年公开征求《关于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举措》意见,国资委表示鼓励国有企业在生物医药等领域展开并购重组。
可以很明显地感知到,国家对于医药行业监管政策的鼓励和放松是全方位的,政策层面的不确定性疑虑已经完全消除。
估值修复尚未完成
再看估值。2021年7月开始,受医疗反腐、集采降价、创新药企常年不盈利等多重影响,A+H医药板块均陷入长达3年的低迷期,直到去年924行情爆发前,A股申万医药生物下跌超过50%。港股创新药指数跌超近65%。“医药”神话破灭,多数个股和指数遭市场抛弃。
图为申万医药生物行情走势:
数据来源wind,时间区间2021.7.1-2024.9.23
今年年初开始,创新药行情正式启动。即使上涨迅猛,但从港股创新药指数近5年的估值来看,本轮行情仅是完成了部分估值修复,当下估值水平仍处于5年来历史均值下方,远未达到泡沫水平。
数据来源于wind,截至2025.9.11
资金涌入,200亿创新药ETF诞生
在当下与未来业绩确定性都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创新药ETF受到市场追捧便不难理解,而在创新药企业当中,康方、信达、三生等龙头企业大多集中于港股,而像百济这样A/H两地上市的企业,H股相较A股折价超过40%,因此创新药投资重点聚焦于港股创新药。
港股创新药中,港股创新药指数整体持仓比较集中,聚焦37只医药成分股,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权重超过70%,高度聚焦创新药企龙头;且化学制品和生物制药合计权重超过90%,创新药纯度非常高。
数据来源:wind
数据来源:wind
作为全市场唯一一只跟踪该指数的港股创新药ETF,同样锐度十足,港股创新药ETF自6月以来日均成交金额已超过80亿,截至9月11日,基金流通规模已来到239.34亿,是目前场内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港股创新药指数基金。
图: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规模变动趋势
业绩也自然不用多说了,截至9月11日,该ETF近两年来,在不同时间段下,业绩均为同类第一。
数据来源wind,时间截至2025.9.11
在港股创新药指数未来仍有较大上行空间的情况下,如果说继续看好创新药的,可通过场内ETF或场外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联接基金(A类:019670/C类:019671)完成对指数的跟踪配置是我们分享中国创新药企快速发展的最好路径。
风险提示:文中所提个股和基金仅作为研究分析参考,不构成任何买卖建议。个股和基金的涨幅和业绩仅代表过去,不预示未来。基金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