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PLC 控制编码器定位?一文带你看懂实操逻辑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1 22:19 1

摘要:不少做自动化的朋友都问过我:“编码器的定位功能,到底怎么用 PLC 实现啊?” 其实刚开始我也琢磨了好久,后来拆解开原理,发现也没那么复杂。今天就用咱们都能听懂的话,一步步聊聊这件事 —— 毕竟干这行的,咱们讲究的就是把复杂事儿说透、把实操逻辑捋顺。

不少做自动化的朋友都问过我:“编码器的定位功能,到底怎么用 PLC 实现啊?” 其实刚开始我也琢磨了好久,后来拆解开原理,发现也没那么复杂。今天就用咱们都能听懂的话,一步步聊聊这件事 —— 毕竟干这行的,咱们讲究的就是把复杂事儿说透、把实操逻辑捋顺。

首先得明确一个关键点:编码器本身不 “干活”,它更像个 “眼睛”—— 告诉你电机或者负载现在在哪儿,但要让设备精准动到目标位置,还得靠 PLC 这类控制器,指挥伺服或步进电机去执行。咱们工业上常用的,大多是光电型编码器,下面我就掰开揉碎了讲给你听。

咱们先从最核心的编码原理说起。光电编码器里,藏着一个特别薄、特别轻的圆盘子,我之前拆开看过,那盘子上的缝特别细,是用精密仪器刻出来的 —— 这一步就像把一个 360 度的圆,切成了好多等份。比如常见的 1024 线编码器,就是切成了 1024 份,每份对应的角度就是 360÷1024,算下来大概 0.35 度,精度还是挺高的。

光有带缝的盘子还不够,它俩侧还装了 “发射器” 和 “接收器”:一边是精密的发光源,另一边是带光敏电阻的接收器,还连了放大和整形电路。你想啊,当码盘转起来的时候,有缝的地方会让光透过去,接收器一收到光,就会输出一个电脉冲;没缝的地方挡住光,脉冲就断了。这么一来,码盘转一圈,接收器就会输出 1024 个脉冲 —— 如果第一个脉冲的位置算 0,那第二个就是 0.35 度,第三个就是 0.7 度,顺着数下去,只要能读到脉冲个数,不就知道码盘现在在哪个位置了吗?

要是把这个编码器装在电机轴上,而且是刚性连接(就是转的时候不打滑),那电机轴转多少,码盘就转多少,读编码器的脉冲,不就等于知道电机轴的位置了?

但咱们用电机,最终是要带负载的呀 —— 比如电机通过同步带拉传送带,或者通过齿轮带丝杆。这时候就有个 “电子齿轮比” 的说法:比如电机转一圈,丝杆刚好前进 5 毫米。那咱们只要读到编码器输出了多少个脉冲(比如转一圈 1024 个),就能反推:现在收到 2048 个脉冲,就是电机转了 2 圈,丝杆前进了 10 毫米 —— 这样负载的位置就清楚了。

不过这里有个问题:编码器是圆的,要是一直转下去,角度不就无穷大了吗?总不能一直累加下去吧?所以工程师们设计了 “增量型编码器”,它转一圈会输出 ABZ 三组信号,咱们一个个说:

AB 相其实是一样的脉冲,比如一圈 1024 个,负责对应一圈内的角度。而且 AB 相是 “正交” 的 —— 简单说就是两个脉冲不是同时跳变的,有个时间差。咱们判断一下 AB 相脉冲的上升沿、下降沿谁先谁后,就能知道编码器是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 比如我之前调试的时候,电机反转了,看 AB 相的顺序一调,方向就对了。

Z 相就更关键了,它是 “零位脉冲”。因为圆周转起来是重复的,Z 相就固定在圆周的一个点上,编码器每转一圈,只输出一个 Z 相脉冲。咱们就把这个 Z 相当成 “基准点”,每次读到 Z 相脉冲,系统就把之前的角度清零 —— 这样角度最大就不会超过 360 度,哪怕设备断电了,重新上电后只要找到这个 Z 相基准点,就能知道丝杆一开始在哪个位置,不用重新校准,特别方便。

用这种方式定位,叫 “增量坐标系”,增量型编码器也因为灵活、便宜,在咱们平时的生产线、包装机上用得特别多。

当然,不是所有场景都适合增量型。比如有些设备只需要转一圈(角度在 360 度内),还怕断电后零位丢了,这时候就用 “单圈绝对值编码器”。它的精度能做得更细,比如 13 位的,就是 2 的 13 次方(8192)个脉冲一圈,每个脉冲都对应一个固定角度,哪怕断电了,再次上电也能直接读到当前角度,不用找基准点。

还有更复杂的情况,比如负载要转好几圈,比如 5 圈(总共 1800 度),这时候就用 “多圈绝对值编码器”,它能把脉冲和 1800 度一一对应,常见于高档数控机床 —— 毕竟机床对位置精度要求高,还不能因为断电就重新调零,耽误生产。

除了光电编码器,还有种 “磁电编码器”,原理差不多,但码盘上不是缝,是很多个小磁铁,南北极间隔排列,用霍尔元件读磁铁的信号,再变成电脉冲。我之前在粉尘多的车间用过,它比光电的耐造,价格也便宜点,但精度会稍差一点 —— 如果对精度要求不高,比如传送带定位,用它就很划算。

咱们先明确一点:PLC 能处理的是 “开关量”,就是电平的高和低。而编码器输出的脉冲,其实就是在短时间内快速切换的开关量 —— 比如一秒钟输出几千个脉冲,速度特别快。

但这里有个坑:PLC 的普通 I/O 口读不了这么快的脉冲。因为 PLC 工作有 “扫描周期”,比如每隔 10 毫秒才刷新一次普通 I/O 口的数据,而编码器的脉冲可能 1 毫秒就有好几个,普通 I/O 口根本反应不过来,读出来的数肯定不准。

所以厂家在设计 PLC 的时候,都会专门加 “高速计数端口”。这个端口的原理不一样,它是用底层的单片机硬件逻辑来计数,直接绕开了 PLC 的扫描周期,哪怕一秒钟几万次脉冲,也能准确读出来。而且 PLC 里都有现成的 “高速计数指令”,咱们不用自己写复杂程序,直接调用指令,就能读到当前的脉冲数,特别方便。

不过有个细节要注意:虽然高速计数端口能准确读数,但 PLC 输出控制信号的时候,还是会受扫描周期影响,可能会有一点点滞后。比如我之前用 PLC 控制气缸裁切,要是完全按读到的脉冲位置发指令,裁切会有点偏差,后来加了个 “提前量补偿”—— 比如本该在 1000 个脉冲时裁切,提前 10 个脉冲发指令,就刚好能切准,这个小技巧大家可以记下来。

最后再提醒一句:如果咱们用 PLC 控制伺服或步进电机,其实不一定非要用编码器反馈。比如用 PLC 的 “PLS 指令”(脉冲输出指令)直接给伺服驱动器发脉冲,让伺服驱动器自己控制电机转多少圈 —— 这时候位置环是在伺服驱动器内部的,PLC 只是个 “发号施令的”,没构成闭环。但如果是用专门的定位模块,比如 PLC 的 NC 模块,那就可以构建闭环控制,精度会更高,适合对定位要求特别严的场景,比如精密机床。

其实把原理拆解开,编码器和 PLC 的配合也没那么复杂 —— 关键是先搞懂编码器怎么 “看位置”,再明白 PLC 怎么 “读位置”,最后结合实际场景选对设备、调对参数。如果大家在实操中遇到具体问题,也可以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交流解决~

来源:走进科技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