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街坊们常说心梗来得猝不及防,好似晴天霹雳,毫无征兆。但真是这样吗?医生却摇头叹息:其实身体早早放话,只是我们常把它当“小毛病”,结果错过了黄金时机。今天,不妨一起拆穿这个误会。
街坊们常说心梗来得猝不及防,好似晴天霹雳,毫无征兆。但真是这样吗?医生却摇头叹息:其实身体早早放话,只是我们常把它当“小毛病”,结果错过了黄金时机。今天,不妨一起拆穿这个误会。
心梗,全称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冠状动脉堵塞,血液无法顺畅流向心肌,导致心脏“缺粮缺氧”。很多人觉得这是中老年专属,其实不然。近年来,我国心梗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35岁以下人群比例逐渐升高。长期熬夜、抽烟喝酒、高压工作,都在偷偷给心脏增加负担。
有人问,心梗来临前到底有没有迹象?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它们常常伪装成普通症状,让人掉以轻心。若能听懂这几声“暗号”,也许就能避免悲剧。
让我们先了解心梗发生的根源。多数情况下,动脉粥样硬化让血管壁逐渐失去弹性,内腔变窄。一旦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就可能瞬间堵死血管。医学研究显示,完全的冠脉堵塞超过30分钟,就足以造成心肌细胞的大量坏死。这也是为什么心梗患者往往急需抢救。
身体往往提前亮红灯。有人突然发现胸口闷得厉害,好像被石头压住,还有人夜里总被胸痛惊醒,却以为是胃病。还有一些患者,在心梗前几天甚至几小时,会出现奇怪的迹象。
第一处异常来自胸口。有别于短暂的劳累后心慌,心绞痛往往持续更久,范围可能从胸骨中间放射到左肩、颈部、甚至下颌。典型心绞痛常在活动时加重,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能缓解。若近期频繁发生,甚至由轻转重,就是心梗的危险警告。
第二处信号出现在呼吸上。心脏一旦供血不足,功能也会受限,肺部就容易“受连累”。患者会觉得气短、憋闷,特别是在夜间加重。不少心衰患者回忆,自己最初的症状就是深夜坐起呼吸困难。如果这种情况突然出现,切不可忽视。
第三处线索与全身乏力有关。心脏像发动机,若动力不足,身体自然“没劲儿”。一些人会感觉疲惫、出冷汗、异常虚弱,甚至连走平路都心慌气喘。研究显示,大约三成女性心梗患者以非典型症状为主,容易被误诊或延误。别因为没胸痛就掉以轻心。
更棘手的是,心梗并非总按“教科书”表现。有人以为只是胃反酸,有人只觉得后背疼。医生在临床中发现,不少急诊送来的心梗患者,发病前症状模糊,让家人误判成颈椎病或胃炎。这也是为什么公众需要掌握基本识别常识。
比较典型的案例有一位50岁左右的男性,长期吸烟、血压控制不佳,突感上腹不适,当作胃病处理。几天后突然晕倒家中,被送医时已是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医生感叹,如果他能提前重视那些“异常胃痛”,也许就能争取更多时间。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心梗离不开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是心梗的四大主因。除此之外,长期精神紧张、肥胖、缺乏运动,也在悄然推波助澜。就像火柴和干草堆,条件一旦具备,火苗随时可能点燃。
中医在观察心梗时,也有自己语言。古代医家常提到“心悸”“胸痹”“真心痛”。虽然表达不同,本质上都在描述心脏供血不足后的表现。这种跨文化的理解,提醒人们:身体变化早有症候,只要愿意细心体察。
女性和老年人心梗症状常更隐匿。有女性患者仅有轻微背痛或异常疲倦,根本没想到是心脏问题。老年人多患慢性病,症状容易被“掩盖”。对特殊人群,家人更需要保持敏感,别把不舒服当老毛病。
既然如此,能否预防心梗?答案是肯定的。日常管理好血压、血糖、血脂,就是最根本的防线。研究指出,血压每下降10mmHg,心血管事件风险平均降低20%。这说明,哪怕是小幅度改善,也能带来巨大收益。
除此之外,健康生活方式同样关键。减少油腻饮食,增加蔬果摄入,坚持适量运动,都是给心脏减负。戒烟尤其重要,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都会伤害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医生常说,戒烟的第一天起,心血管风险就开始下降。
心理健康也不能忽视。工作压力大、情绪长期紧绷,会让交感神经处于高亢状态,血管收缩,心脏负荷增加。学会放松、规律作息,是对心脏最实用的呵护。瑜伽、冥想、太极等方式,都被证明能帮助缓解压力。
很多人关心,体检能不能早发现心梗风险?答案是:有帮助,但并非万能。常规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彩超、血脂指标等。心电图虽简便,但在未发作时可能正常,因此动态心电图和冠脉CT更能提供线索。定期体检能增加早发现概率。
社会层面也该给予更多关注。随着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外卖高盐高油、通勤久坐成常态。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超过400万,其中心梗占比近一半。这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公共健康挑战。
家庭里,养成随手记录血压血糖的习惯,比临时就诊更能帮助医生判断风险。一位医生曾说:“病历不在医院,而在患者自己。”当症状出现时,带上完整的健康记录,能让救治快上许多。
再说回那句开头的问题:心梗真的毫无预兆吗?答案显然不是。只是这些信号太过细微,容易被我们忽略。有时,就像深夜的闹钟,被反复摁掉“再睡一会儿”,却忘了真正醒来才最要紧。
请把那三处异常放在心上:胸口莫名压迫、呼吸突然不畅、全身异常乏力。这是心梗吹响的警报,不是普通小毛病。别等到真正的突发,才匆忙后悔。
做好基础预防,关注日常信号,心梗就不会再是“毫无征兆”的黑匣子。健康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战斗,而是一次又一次主动的守护。心脏从来有话要说,只看你是否愿意倾听。
参考文献
[1]傅向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识别与防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49(8):711-716.
[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6):553-578.
健康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用于公众健康知识传播,不能作为诊断、治疗或用药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切勿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
来源:中医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