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总以为,家是港湾,妈妈是那个永远无条件支持我们的人。可现实里,有些妈妈的爱,却像一把双刃剑,一面是付出,另一面是伤害。
一个女孩说,她考上了博士,第一时间告诉妈妈,电话那头却静得可怕。
等了半天,她妈妈只说了一句:“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是要嫁人。你看看隔壁小莉,孩子都俩了。”
女孩说,那一瞬间,她感觉自己二十多年来的所有努力,都像个笑话。
我们总以为,家是港湾,妈妈是那个永远无条件支持我们的人。可现实里,有些妈妈的爱,却像一把双刃剑,一面是付出,另一面是伤害。
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棵小树苗。妈妈的性格和情绪,就是它赖以生存的土壤、阳光和雨水。土壤贫瘠,阳光刺眼,雨水冰冷,这棵树,怎么可能长得挺拔舒展?
1. “导演型”妈妈:我的人生,你来编剧
“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
这句话,是不是听得耳朵都起茧了?这类妈妈,就像一个全能导演,孩子的人生就是她的一部大戏。从今天穿什么颜色的袜子,到十年后选什么专业、跟谁结婚,剧本她早就写好了。
孩子的意见?那是什么?不重要,NG,重来。
在这种“爱”的剧组里长大的孩子,结局通常只有两个:
要么,成为一个提线木偶。彻底放弃思考,妈妈说东,绝不往西。没有主见,极度依赖,在人生的每个十字路口都习惯性地寻找那个“导演”,自己连一步都不敢迈。要么,就成为一个“叛逆的炸药包”。童年被压抑得越狠,青春期反弹得越猛。你让我学金融?我偏要去搞艺术。你觉得那个人好?我偏要找个你最讨厌的。他不是在跟世界较劲,他是在跟那个无形的遥控器较劲。还记得前段时间那个新闻吗?一个30岁的男生,工作换了又换,每次都干不长。心理医生一聊才发现,他从小到大,所有选择都是妈妈做的。他心里恨透了这种安排,于是用“搞砸一切”的方式,进行一场无声的报复。
这种爱,太沉重,像密不透风的保鲜膜,最终只会让孩子窒息。
2. “警报器”妈妈:全世界都想害我的娃
在焦虑型妈妈眼里,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危机四伏的游乐场。
孩子跑两步,她脑子里已经上演了摔倒、磕破、缝针、留疤的全过程。 孩子吃块糖,她仿佛看到了满口蛀牙和未来高昂的补牙费。 “慢一点!” “小心啊!” “万一……怎么办?”
这些话像背景音一样,24小时循环播放。整个家的空气都是紧绷的,拉得像一根随时会断的弦。
在这种高压预警下长大的孩子,你猜会怎么样? 他们会把妈妈的恐惧,内化成自己的出厂设置。做什么事都畏首畏尾,还没开始,就先想了一百种失败的可能。骨子里写满了“我不行”“我不敢”“太危险了”。
明明有能力,却总是不自信;明明有机会,却总是习惯性退缩。这种刻在骨子里的不安全感,会像影子一样,跟他们一辈子。
妈妈的担忧,本意是保护。可过度的担忧,却成了孩子探索世界的最大牢笼。
3. “冰山型”妈妈:家里有温度,唯独她没有
有一种家,不缺钱,不缺物,但就是缺了点“人气儿”。
冰山型妈妈,就是家里那个恒定的“冷气源”。她很少笑,很少主动拥抱孩子,对孩子兴高采烈的分享,反应总是淡淡的。
孩子捧着100分的卷子跑回家,期待一个大大的赞扬。她可能只是瞥一眼,说:“知道了,放桌上吧,下次别骄傲。” 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红着眼睛想寻求安慰。她可能正在忙自己的事,头也不抬地说:“多大点事,这么爱哭。”
一次次的期待落空,就像一次次把烧热的心往冰水里浸。慢慢地,心就凉了,热情也就灭了。孩子会觉得,自己的情绪是无关紧要的,自己的存在是不被在乎的。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成为情感上的“独行侠”。他们不习惯表达爱,也不懂得如何接受爱。表面看起来独立又强大,其实内心深处,藏着一个极度渴望被看见、被拥抱的小孩。
她可能不是不爱,她只是不会爱。但这种“不会”,却在孩子和她之间,砌了一堵看不见的墙。
4. “差评师”妈妈:我的孩子,一无是处
最后这种,杀伤力最强。
“你怎么这么笨?教了八百遍还不会!” “你看看人家王一鸣,次次考第一,你呢?” “我上辈子是造了什么孽,生了你这么个东西?”
贬低型妈妈,就像个常驻家里的职业差评师。她们的嘴里,永远吐不出象牙,只有刀子。
她们或许以为,“打击式教育”能激励孩子奋发图强。可她们不知道,语言的暴力,造成的内伤,比挨一顿打要严重得多。
这些话,会像魔咒一样,刻在孩子的心里。他们会从内心深处相信:我就是很差,我就是不配,我就是个麻烦。
长大后,他们可能会变得异常努力,拼命想证明自己,但内心那个“我不够好”的声音,却始终挥之不去。他们很难真正地快乐,很难发自内心地认可自己,哪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种以爱为名的否定,是亲子关系里最毒的砒霜。
说真的,这四种角色,不只妈妈会扮演,爸爸也一样。只要家里有一个人是这样的性格,全家人都会活在低气压里。
我们中的很多人,或许也曾是这样的小孩,在不被看见、不被肯定、不被允许的环境里,磕磕绊绊地长大。正因为我们淋过雨,才更想为自己的孩子撑把伞。
成为父母,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从今天起,学着觉察自己的情绪,学着好好说话,学着给孩子一个拥抱,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背影。
孩子需要的,从来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神,而是一个愿意和他们一起成长、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来源:说娱聊情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