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项来自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的新近研究,把“肉类致癌”的流言狠狠打了一记耳光。研究团队追踪了15,000多名参与者近20年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状况,得出的结论相当颠覆:动物蛋白不仅没有提高癌症、心脏病或总死亡率,反而与癌症死亡风险呈负相关,也
一项来自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的新近研究,把“肉类致癌”的流言狠狠打了一记耳光。研究团队追踪了15,000多名参与者近20年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状况,得出的结论相当颠覆:动物蛋白不仅没有提高癌症、心脏病或总死亡率,反而与癌症死亡风险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吃动物蛋白越多,癌症死的人反而更少了。
很多年来,关于“吃肉有害”“动物蛋白会提高癌症风险”等观点在营养科普圈广泛传播,仿佛红肉、鸡蛋等动物性食品都是“洪水猛兽”。不过,如今的大型真实世界数据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研究还特意分析了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这个长期被妖魔化的激素,结果发现它的水平和死亡风险根本“不搭界”,也就是说,那些将IGF-1与动物蛋白危害强行绑定的理论遭遇了现实层面的“打脸”。
在动物蛋白与健康的这场世纪误解中,也有不少人拼命为植物蛋白摇旗呐喊,结果这项追踪长达20年的研究却发现,无论吃多少植物蛋白,对死亡率没有实质性的影响。换句话说,吃素并没有在数字上为健康加分。动物蛋白真的远比那些隔靴搔痒的理论说得“温和”,至少它和癌症风险还真拉不上什么仇。
这其实也提醒我们:脱离真实生活、过度依赖理论推导的饮食建议,常常容易南辕北辙。随着数据积累,饮食科学正在更新认知——只要你选择的是天然、优质、不过度加工的动物蛋白,完全没必要对牛排、肥肉小心翼翼,更不必被“致癌”这顶帽子吓退。真正值得警惕的,还是那些成分表复杂,含糖量高、添加剂多的工业化食品。
每一口牛排、每一片烤肉,都应建立在真实证据的基础上做选择。盲目恐肉、片面追素早已不合时宜。新证据摆在面前,该是我们勇敢吃肉、理性看待动物蛋白的时候了。
来源:生酮饮食和轻断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