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1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不是就咳嗽几天嘛,怎么就进了急诊?”老杨今年62岁,一直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毛病。前阵子感冒后咳嗽加重,邻居推荐他用点“布地奈德吸入剂”。他听说这个药见效快,也就没多想,自己去药店买了来用。
一开始确实挺有效,咳嗽一吸就缓解不少。可没想到,几天后他开始发热、乏力、喉咙发白,甚至连血糖都飙上去了。家人吓坏了,赶紧送他去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他是因为长期超剂量使用布地奈德引发了类固醇相关副作用。
医生一边处理症状,一边叹气:“这药不是不能用,而是不能乱用。”
布地奈德(Budesonide)是一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特别是在吸入剂型中使用广泛。很多人熟悉的吸入制剂,如“普米克”、“都保”,核心成分就是布地奈德。
它的优势是:局部抗炎,起效快,系统副作用小。但问题是,很多人不了解它的“激素”本质,误以为是普通祛痰药、止咳药,甚至有人把它当“保健药”长期使用。
2024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化药及生物制品)2024版》中,布地奈德被正式列入重点监控名单。这意味着——
它属于“临床容易被滥用”的药物,需特别规范管理。
1. 它是“激素”,不是普通止咳药!
很多患者一听“吸入的”,就以为没有副作用。其实吸入激素虽然比口服、注射激素安全,但长期或大剂量使用仍可能引发严重副作用。
常见的包括:
口腔念珠菌感染(俗称“鹅口疮”)
声嘶、喉咙不适
骨密度下降
儿童生长发育迟缓
血糖升高、免疫力下降
医生强调,布地奈德不是对症止咳药,仅限用于明确诊断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2. 用法用量必须严格遵医嘱
临床发现,很多患者自行加量、延长疗程,甚至长期“按感觉”使用。这样做不仅不会提高疗效,反而增加副作用风险。
布地奈德的吸入剂型有多种(如干粉吸入、雾化吸入),不同剂型、不同病情,对应的剂量和使用频率完全不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肺功能、症状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方案。千万不要随意模仿别人用药,更不能长期“无限续杯”。
3. 用完要漱口,别小看这一步!
布地奈德的副作用中,口腔真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尤其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更易中招。很多人吸完药就完事了,其实残留的药物颗粒容易在口腔、咽喉部位堆积,为真菌滋生创造条件。
医生建议:
吸入布地奈德后,务必用温水充分漱口,必要时也可清洗吸入器。
这个动作简单却关键,能显著降低局部感染风险。
布地奈德本身是被广泛推荐的治疗药物。例如:
国家卫健委《哮喘诊治指南》中明确推荐其为哮喘控制的首选药物;
慢阻肺患者使用布地奈德联合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可显著降低急性加重率。
但这些前提是:由医生根据临床诊断后科学使用,而不是“邻居说好我就用”、“用了舒服我就一直用”。
2023年国家药监局通报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提到,与糖皮质激素相关的不良反应报告数量持续上升,其中吸入类激素滥用占比显著增加。这也正是布地奈德被重点监控的原因之一。
第一句:激素药不是“洪水猛兽”,但一定要听医生的。
布地奈德不是“不能用”,而是“不能乱用”。只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大多数人都能安全获益。
第二句:别信“别人用了有效”的经验,药不是万能钥匙。
同一种药对不同人效果不同。即使有相同病名,也可能病因、严重度、并发症完全不同。
第三句:用药后感觉不适,别犹豫,立刻停药就医。
出现发热、喉痛、血糖波动、皮疹等异常反应,要警惕是否与药物相关,及时就医查明原因。
布地奈德这类吸入激素,在医生手中是控制慢性呼吸病的“利器”;可一旦脱离监管,可能就变成“隐形杀手”。别让一味求快、图省事,反而让身体付出更大代价。用药这件事,听医生的,比什么都靠谱。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健委.《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化药及生物制品)2024年版》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成人哮喘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年更新版)》
[3]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23年度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
[4]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专家访谈.《吸入激素到底该不该用?你可能一直用错了》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Dr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