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点了下去,就在刚才,屏幕上“砰”地一下炸开一朵俗气的金色礼花,告诉我中奖了。
好的,这就为您呈现这篇文章。
我点了下去,就在刚才,屏幕上“砰”地一下炸开一朵俗气的金色礼花,告诉我中奖了。
就这么简单,简单得甚至有点虚幻,好像是我跟“i茅台”这个高高在上的家伙之间的一个秘密玩笑。
那一秒钟,我确实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是被幸运女神的裙摆扫过的幸运儿。
但紧接着,一个更宏大的念头涌了上来——“不对,现在人人都是天选之子”。
当中奖率变成100%的时候,幸运这个词,本身就成了一个最值得玩味的陷阱。
而这,才是整个故事真正有趣的地方。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圣诞老人,一切都得自己亲手去拼。
这句话我一直奉为圭臬。
尤其是在茅台的世界里,这简直就是宇宙的终极真理。
想当初,为了能在i茅台的申购页面抢到一瓶平价飞天,多少英雄好汉定上闹钟,沐浴更衣,提前半小时把Wi-Fi路由器重启八遍,就差给网线磕个头了。
那感觉,不亚于一场神圣的宗教仪式。
我们都是虔诚的信徒,向往着那一口醇厚的酱香,但结果往往是四个冰冷的大字:“申购失败”。
我们在这片数字泥潭里摸爬滚打,一次次地被拒绝,却又一次次地在第二天早上9点准时爬起来,继续这场注定失败的战斗。
这就是茅台过去给我们建立的认知:高大、神秘、充满距离感。
它不需要讨好你,你得求着它。
它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你连看她一眼都得付出巨大的努力。
可现在,仙女下凡了。
9月8号,i茅台突然搞了个“登录探宝·盲盒狂欢季”,名字听着就一股子浓浓的网游风。
规则简单粗暴到让人难以置信:每天登录,凿开个虚拟石块,百分之百有奖。
朋友们,百分之百啊!
这三个字从茅台嘴里说出来,就好像是世界首富突然在街头派发百元大钞,你第一反应不是冲上去抢,而是下意识地摸摸自己的腰子还在不在。
太不真实了。
起初,群里炸了锅。
有人晒出了茅台葡萄酒的优惠券,有人是生肖酒具的折扣,还有人,比如我,第一天就拿了个寂寞——一个没什么用的数字藏品。
大家一边骂骂咧咧地“就这?”
,一边心照不宣地把第二天的闹钟设好了。
你看,这就是人性的奇妙之处。
我们嘴上说着“嗟来之食”,身体却比谁都诚实。
这盘棋,茅台下得实在是太精了。
它根本就不是在回馈用户,它是在进行一场规模宏大的“用户心智改造工程”。
让我们把时间线拉回到i茅台APP刚诞生的时候。
它的出现,本身就是茅台这个庞然大物在数字化时代一次笨拙又决绝的转身。
它试图用一种更现代的方式,去触达那些被黄牛和复杂渠道隔绝在外的普通消费者。
申购模式,就是它的第一次尝试。
这个模式成功了吗?
从数据上看,i茅台的用户量、日活量都堪称奇迹,它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成了酒类乃至整个快消品行业APP的顶流。
但从情感上讲,它依旧是那个冷冰冰的“发牌机器”,我们和它的关系,仅仅是“抽奖”和“被抽奖”,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挫败感。
而这次的“盲盒狂欢”,则是一次彻底的战术升级。
茅台想通了,或者说,它背后那群顶级的市场操盘手想通了:与其让用户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消磨热情,不如用一些“小恩小惠”把他们牢牢拴住。
这套玩法,任何一个手游玩家都再熟悉不过了。
它叫“日常任务”。
每天登录送你一点小奖励,这点奖励微不足道,可能就是几块钱的优惠券,但它给你提供了一个正向反馈。
这种“我今天来过了,并且得到了回报”的感觉,会像一根无形的线,牵着你每天都来。
心理学上管这个叫“操作性条件反射”,说白了,就是把你当巴甫洛夫的狗那么训。
凿开石块的瞬间,就是铃铛声;弹出的奖品,就是狗粮。
一次又一次,直到你形成肌肉记忆,每天不点开它就浑身难受。
当然,如果仅仅是这点“狗粮”,那也太小看茅台的野心了。
真正的大招在后头——“连续参与赢好礼”。
一个自然周内连续7天,给你一次抽蛇年茅台的机会;连续28天,再给你一次抽375ml*2蛇年茅台的机会。
看到了吗?
图穷匕见了。
前面的每日盲盒,只是开胃小菜,是麻痹你神经的安慰剂。
这个“蛇茅”,才是悬在你头顶那块最大最香的胡萝卜。
它就像游戏里的终极BOSS,掉落最稀有的装备。
为了这个虚无缥缈但又充满诱惑的“可能性”,你会心甘情愿地完成前面27天的“前置任务”。
茅台用一个几乎为零的成本(反正蛇茅本来就要拿出来卖的,给谁不是给),就锁定了你未来一个月雷打不动的每日活跃度(DAU)。
这笔账,简直比印钞机还划算。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就是“薅羊毛”吗?
我们用户也不是傻子。
没错,我们不傻,但我们无法对抗人性。
就像我们明知道彩票中奖率比被雷劈中还低,但还是会花两块钱去买一个虚幻的希望。
茅台这次提供的,就是一个成本更低(只需要每天点几下手机)的希望。
它在用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培养我们对这个平台的依赖感和归属感。
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卖酒的APP,它想成为一个“陪伴型”的平台。
今天你来开个盲盒,明天它可能就搞个酿酒小游戏,后天再来个茅台文化知识问答。
它在潜移默化地告诉你:别走,留下来,我这儿不止有酒,还有乐子。
这背后,是整个白酒行业乃至传统消费品行业共同的焦虑。
当下的年轻人,有太多的选择了。
威士忌、精酿啤酒、花式调饮……凭什么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茅台这个昔日的“酒中帝王”,也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开始学习怎么跟年轻人“玩”到一起。
它笨拙地模仿着互联网公司最时髦的“用户运营”和“游戏化”手段,试图用一种全新的语言,去讲述那个古老的品牌故事。
所以,你以为你是在占茅台的便宜,其实是茅台在悄悄地“盘”你。
它用一些无伤大雅的“小奖品”作为入场券,邀请你进入一个它精心设计的“行为养成游戏”。
在这场游戏里,它既是规则的制定者,也是最终的裁判。
我们这些玩家,每天兴高采烈地登录、凿石、领奖,以为自己赚了,却没意识到,我们付出的最宝贵的东西——时间、注意力和用户黏性——已经被它稳稳地收入囊中。
说到底,这哪是什么秋日回馈,这分明是一场“阳谋”。
一场用“100%中奖率”的糖衣包裹着的,关于流量、数据和用户心智的围猎。
而我们,就是那群心甘情愿走进猎场的猎物。
那么,我明天还会继续登录吗?
当然会。
因为我知道了这一切的玩法和算计之后,反而觉得更有趣了。
我想看看,它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
而且,万一呢?
万一那瓶蛇年茅台,就真的砸我头上了呢?
成年人的世界是没有圣诞老人,但谁又能拒绝一个每天都能拆开的礼物呢?
哪怕,这礼物只是一个美丽的泡影。
我们凿开的不是石块,而是对平淡生活的一点点不甘心罢了。
干杯,为这份不甘心。
得,我中奖了。
屏幕上炸开一团廉价的电子礼花,郑重其事地通知我,获得了一张茅台葡萄酒满减券。
那一瞬间,我脑子里没冒出半点“幸运”的念头,反而有点哭笑不得。
这就好像你虔诚地拜了半天财神爷,最后他从兜里掏出张“KFC周四疯狂送”的优惠券塞给你。
荒诞,特别荒诞。
而这场全民参与的荒诞剧,主角偏偏是那个一向不苟言笑的茅台。
就在不久前,我们和茅台的关系还纯粹得像场单恋。
每天早上九点,成千上万的人涌进那个叫“i茅台”的APP,像一群等待开闸的信徒,心怀鬼胎,哦不,是心怀酱香,进行一场名为“申购”的修行。
那阵仗,比我上学时抢选修课还刺激。
大家提前把手机切换到5G,关掉所有后台,就差焚香祷告了,结果呢?
绝大多数人得到的都是“申购失败”四个大字的回馈。
我们被反复拒绝,被无情筛选,却又乐此不疲。
这就是茅台曾经的玩法,一套修炼了数十年的“PUA大法”。
它用极致的稀缺性吊着你的胃口,让你在一次次的求而不得中,愈发觉得它高贵、神秘、值得拥有。
它根本不需要跟你互动,它站在那里,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可现在,情况全变了。
这位高冷的“霸道总裁”突然画风一转,开始玩起了“土味情话”。
“登录探宝·盲盒狂欢季”,听听这名字,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个三流页游的周末活动。
规则更是简单粗暴到了极点:每天登录点一下,百分百有奖。
这简直就是营销界的一场行为艺术。
当一个品牌把“中奖率100%”挂在嘴边时,它其实是在告诉你:奖品本身不重要,你来,这个行为才重要。
这让我想起了那些顶级球队。
一支像皇家马德里这样的百年豪门,它过去靠的是什么?
是伯纳乌球场的传奇故事,是欧冠奖杯陈列室里耀眼的光芒,是写进历史的一代代巨星。
球迷们去朝圣,是仰望。
可现在呢?
这些豪门也得放下身段,在社交媒体上发着蹩脚的梗图,和网红球员一起直播带货,甚至搞一些抽奖送钥匙扣的活动来维持粉丝黏性。
为什么?
因为时代变了,新一代的观众,你光跟他讲历史,他听不进去。
你得陪他玩,让他参与进来。
茅台现在干的就是这个事。
它发现,光靠“飞天”这个神主牌,已经不足以笼络所有人的心了。
尤其是在年轻人眼里,茅台可能还不如一杯手冲咖啡或者一瓶精酿啤酒来得有吸引力。
于是,它把整个i茅台APP,从一个冷冰冰的“线上专卖店”,改造成了一个大型“养成系游乐场”。
每日登录开盲盒,就是它给你布置的“日常任务”。
那些优惠券、数字藏品,就是完成任务后系统发放的“低级道具”。
这些玩意儿说实话,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但它成功地在你脑子里植入了一个程序:每天来我这儿报个到。
这个动作,就像上班打卡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你的习惯。
你看, somewhere in a glass-walled boardroom, a PowerPoint slide is glowing, and our frantic daily tapping is making a green arrow go up. 我们就是那群让数据飙升的小白鼠,还觉得自己薅到了羊毛。
当然,光有“低级道具”是留不住人的。
真正让你欲罢不能的,是那个终极大奖——连续登录抽“蛇年茅台”。
这玩意儿,就是游戏里的“传说级装备”。
它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让大部分人得到它,而是为了让所有人“相信自己有机会得到它”。
为了这个虚无缥缈的希望,你心甘情愿地每天上线,完成那些枯燥的“打卡”动作。
这套逻辑,互联网公司已经玩得炉火纯青了。
用免费的内容吸引你,用游戏的机制留住你,最后再用稀缺的资源转化你。
茅台这位浓眉大眼的“老同志”,学得是有模有样。
它在用一种极为现代的方式,解决一个古老的问题:如何让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活”起来。
不过,这事儿也挺冒险的。
当一个奢侈品开始变得“亲民”,开始陪你玩“大家来找茬”的时候,它的神秘感和高级感会不会被稀释?
这就好比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突然开始在朋友圈天天发拼多多的砍价链接,你对她的想象空间瞬间就崩塌了。
茅台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它送出的“小恩小惠”都极其克制,绝大部分都和它的核心产品——飞天茅台,保持着安全距离。
它是在安全区内,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市场的底线。
所以你看,这场“100%中奖”的狂欢,根本就不是茅台大发善心,而是一次精准计算过的战略布局。
它放弃了一部分高高在上的姿态,换来了海量的日活数据和用户时长。
它用一些无伤大雅的“边角料”奖品,完成了一次对几千万用户的“心智绑定”。
这笔买卖,稳赚不赔。
而我们这些用户呢?
一边吐槽着奖品太抠门,一边又忍不住每天点开。
网友有时候就像放大镜,专盯着别人家的芝麻,却对自家西瓜视而不见。
我们明知道这背后都是套路,但身体却很诚实。
因为在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里,那个每天都能开启的盲盒,提供了一种成本极低的期待感。
今天我又点开了那个熟悉的界面,凿开了那块虚拟的石头。
果不其然,又是一张优惠券。
我撇了撇嘴,随手关掉了页面。
但心里却很清楚,明天早上,我的手指,大概率还是会不受控制地点向那个图标。
这场游戏,还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只是,我越来越不确定,到底是我在玩茅台,还是茅台在玩我了。
得,又中奖了。
手机屏幕上炸开一朵土味十足的金花,通知我喜提一张葡萄酒满减券。
我盯着那行字,没乐,反倒给气笑了。
这感觉太魔幻了,就像你熬了七天七夜排队等限量版球鞋发售,结果店员从里屋走出来,拍拍你肩膀,塞给你一张“第二双半价”的袜子优惠券。
杀伤力不大,侮辱性极强。
想当年,i茅台刚出来那会儿,那可是另一番光景。
每天早上不到九点,全国上下不知道多少大哥揣着手机,心跳得跟打世界大赛决赛似的。
沐浴更衣都是基本操作,有讲究的还得提前把路由器重启一遍,仿佛这样就能让自己的网速比别人快上0.01秒。
那会儿的茅台,玩的是饥饿营销,搞的是身份认同,妥妥的酒中“老炮儿”,一副“你爱买不买”的横样。
可现在,这位老炮儿,居然开始学着跳街舞了。
这个叫“登录探宝·盲盒狂欢季”的活动,就是它的第一套广播体操。
玩法简单到让人发指:每天登录,凿块石头,百分百有奖。
朋友们,百分百!
这套路,放眼望去,不就是那些免费手游拉日活的入门级操作么?
用一堆没啥大用的“安慰奖”,换你每天雷打不动地点一下。
这背后的算盘,噼里啪啦响得我在家都听得见。
它已经不满足于只做那个高高在上的终点线了,它想渗透进你的整个赛程。
这套战术,放在体育圈里太常见了。
一个家底厚实的豪门球队,光靠历史战绩和奖杯是喂不饱新一代球迷的。
现在的球迷,看球之余还得玩范特西,得上网跟人对线,得参与球队的各种投票。
球队也门儿清,三天两头发个搞笑视频,五天搞个抽奖送钥匙扣。
目的就一个:让你感觉自己是球队的一份子,把你牢牢拴在这艘船上。
茅台如今干的,就是这个。
以前的“茅台申购”,是一场纯粹的淘汰赛,99%的人都是陪跑,挫败感极强。
而现在的“盲盒抽奖”,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嘉年华。
那些优惠券、数字藏品,就是发给每个入场观众的荧光棒,虽然不值钱,但重在营造一个“人人有份”的热闹氛围。
这背后,是用户心智的一场争夺战。
茅台的品牌营销,正从单纯的“产品为王”,悄悄转向“用户运营”。
它在赌,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抵抗不住“白拿”的诱惑。
当然,光给荧光棒,观众也会腻。
真正吊着所有人胃口的,是那个悬在半空的终极大奖——连续登录抽“蛇年茅台”。
这玩意儿,才是整场大戏的核心。
它就像球队许诺的,赛季末从忠实球迷里抽一个,跟梅西共进晚餐。
机会渺茫不?
渺茫。
但就为了这个念想,你愿意天天去主场给他加油助威。
所以你看,我们每天兴致勃勃地登录、凿石头、领奖,以为自己在薅茅台的羊毛,殊不知自己才是那只最温顺的羊。
我们贡献的时间、注意力和那点可怜的忠诚度,早就被后台那个叫“DAU”(日活跃用户)的数据图表,清清楚楚地画成了一根漂亮的上升曲线。
我们,正在用自己的行为,为茅台的下一份财报添砖加瓦。
说真的,看着茅台这个曾经油盐不进的浓眉大眼的家伙,如今也开始研究人性、玩弄规则,还挺带感的。
它冒着品牌格调被稀释的风险,小心翼翼地探出脚,试图跟上这个时代的节奏。
所以,这哪儿是什么秋日回馈,这分明是一场大型的用户行为学实验。
手机又弹窗了,提醒我今天的“探宝”时间到了。
我明知道点开大概率又是张破券,可手指头,就是有点不听使唤。
这游戏,看来是退不出去了。
你呢?
今天凿了没?
来源:甜点党GP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