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生啊,就是一场大型狼人杀,本来想着进了餐厅终于能抽到平民牌,好好吃顿“干净饭”,没想到一坐下,发现饭桌上全是“预制狼人”。谁能想到,曾经那个让人掏空钱包也要尝鲜的某知名餐饮,居然把“新鲜现做”升级成了“新鲜现骗”,锅里没几片牛肉,心里倒煮着一锅老母鸡汤。钱都
人生啊,就是一场大型狼人杀,本来想着进了餐厅终于能抽到平民牌,好好吃顿“干净饭”,没想到一坐下,发现饭桌上全是“预制狼人”。谁能想到,曾经那个让人掏空钱包也要尝鲜的某知名餐饮,居然把“新鲜现做”升级成了“新鲜现骗”,锅里没几片牛肉,心里倒煮着一锅老母鸡汤。钱都花到人均三位数了,感情吃的是冷冻稿子的热乎回锅,每一口都是三天前的小心思,回味里全是冷暴力。
一直以来,我们老百姓吃的是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定律,按经验觉得越贵越良心,毕竟资本家们最擅长的就是给高价找理由:进口,专供,专挑大厨失脚下锅的时候。可现实啪啪打脸,花三块钱的一瓶雪糕藏着个豪横的“刺客”,花两百块的钱锅子却仍被打包了厨房后厨的“快速手”,要不怎么说新时代商人不光聪明,还学会了障眼法——无论你怎么花钱,最终吃到嘴的还是“预制”二字。
那些被“明码标价”催眠过的人们,如今只能醒来,掏出被掏空的钱包喃喃自语:我不是傻,只是太有钱,没处撒罢了。要么就是自欺欺人一整夜,床头堆满“餐厅刺客,雪糕刺客,地摊刺客”的发票,第二天照样为下一个刺客买单。圈里流行新名词叫刺客经济学,说到底还是“愿者上钩”,钩子越锋利,钱包越鼓。
人嘛,归根结底还是会贪恋那份“被尊重”的幻觉,以为进大餐厅有大菜、小餐馆有小菜,谁曾想,锅碗瓢盆背后其实都藏了同一条流水线,流水线外还站着一堆身穿大厨服的预制“厨子”,面带微笑地上演“我是新鲜的,我信你个鬼”。花人均百来块,吃的却是冷链速递。这要是搁过去,妥妥能拍个美食骗子大联盟,甩锅比炒菜还溜,包括街边摊老板只能自叹不如:我这大锅现炒,怎么还没他家冷冻来的香?
大品牌都能摔跟头,小摊贩干嘛不学着点?以后你想吃肉夹馍、重庆小面、陕西羊汤、东北炖菜,直接给你一盒预制菜,不服就开盖板加热——毕竟锅里添的是炉灶,心里煮的是损招。餐饮行业跳崖式信任危机,过期预制菜加上转基因油,一百年老字号都变成流动小作坊。消费者一夜“返祖”,饭局唯一信任的人成了自家辣椒油。至于“实际入厨”嘛,谁还不是个微波炉届的鲁班呢?全中国厨艺被提升到新高度,预制菜加热法家喻户晓,全国厨艺教育产业恐怕要黄了,“妈妈的味道”荣获最佳预制出品奖。
别怪消费者多心,实在是“东食而西宿,落锅还得三思”。眼见着刷着“金字招牌”的大餐饮表现得比互联网还会卷,几年功夫成了诚信危机演练班,每个品牌都怕自己没上预制快车,落后就要被淘汰。西贝一声炮响,全行业鸡犬不宁。以前是几个品牌专供预制油条,现如今商家全体开摆:“不好意思,这菜是前天预制的,省时省力还能省人力,老板我就喜欢你这种受骗还得意的表情。”千古奇观,餐饮界集体表演预制脱口秀,消费者后排鼓掌:“你们预制我预制,明天干脆开个预制菜协会算了。”
问题不在预制菜本身,在于商家们嘴里只剩一句万能口号:“我们一切为了客户”,落地成“你吃不吃都得付钱”。大餐饮本想通过产业链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提高毛利,没想到把信任也顺道打包进成本里,一次性消费品式的“被信任”还真是可遇不可求。西贝为首的这些大厂,每年年后裁员调整,总有高管站台发言:今年梦想更远,路更长。顾客吃到嘴里,只有“预制”两个字绕梁三日:今天的梦想就是活着看到明天的厨师还剩几个。
说到底,信任比预制菜更稀缺。不信你试试,大数据推送刚到家门口,外卖骑手提着十份不明由来的预制套餐——你说不饿,商家非得让厨房饿一饿员工。“一切皆预制”,这是新时代消费主义的最后掘墓人。厨子只负责摆盘,机器决定口味,软件决定食材从哪家库房拉;至于餐厅,只负责收钱,外卖员负责甩锅。预制菜背后的真相也很简单:中国餐饮业全面数字化,最终成了预制菜产业链的下游工厂。
有时候我都想,预制菜经济链简直能申请遗产保护了。门口贴满佐证一分价钱一分货的“金字标签”,后厨就是要一把给你推倒。信任崩塌的地方,往往就是最倚重信任。你以为那些精美菜单、颜值超高服务员是在为你服务,其实人家默默给你服务的是冷冻流派的批量复制工艺。一家店“翻车”,百家店围观,千万人走上厨房,餐饮行业自动化“反现代革命”,人人重拾柴米油盐锅盖。
诚然,有一部分人陷入了“凭本事被骗”的麻木;另一部分人干脆跳出餐饮圈自给自足,进超市买最便宜的预制自热锅,回家加水一键出餐,比外卖干净,还能回收锅巴赚积分。微博、朋友圈刷一圈,整个城市都在讨论预制菜,还能不能愉快扎堆?餐饮人各自抽烟喝酒问天问地,喊着再也不做餐饮,明天照样出锅三百份预制。“信任危机”不只是个梗,更是本时代不得不打的新补丁。
不过话说回来,越是不信任“标牌商家”,越有良心人趁机冒头。你看那些真正兜底的新鲜食材餐馆,排队队伍摔死仨都得有人插队。直播探店一开,后厨高举有机生鲜大旗,大厨全程透明操作,油瓶上刻着“非转基因”专属暗号,连盘子底儿都快给客人掀开验证了。商家吃尽“信任”的红利,顾客用脚投票。倒也不是彻底回归原始社会,但新鲜食材的“仪式感”成了高消费的新香水——以后聚餐还不是秀厨师证、秀菜园照片、秀后厨监控通道比秀朋友圈更带劲?有那么一刻,我甚至以为下一个创业风口是“现场直播割韭菜”。
归根结底,预制菜批量背后都是一股人间荒诞气息。钱花得越多,焦虑就越多,对餐饮业的信任像明日限量的盲盒,大部分人买回来都是惊喜——惊吓那种。吃不起高价,就自制预制;吃得起高价,也吃的预制。怨谁呢?外卖行业爆发是想让吃饭变容易,结果成全的是商家变得更容易糊弄,灭顶之灾掉下来还爱讲笑话——讲的还是消费者的段子。
你说以后还敢去哪个餐馆点一桌现炒现煮?万一你点的是“十八道预制拼盘大赏”,下次围炉煮酒喝的恐怕不是朋友,而是冷冻半成品和柠檬水。有人唱衰整个行业,说以后都得回归土灶人生。也有人看好良心商家,说信任门票就得卖得贵。其实商家和食客的对立不过是场永恒轮回的老相声——最后赢家也许只是预制菜流水线的设计师。
人嘛,还是要吃饭的,等下次进了餐厅,有人问你要不要先看厨房监控,不要惊讶。面前的锅,底下的菜,桌上的单子,很可能都不是给你准备的,而是为信任买单。你要相信奇迹,但别轻信预制。
毕竟,生活就像一道热乎乎的预制菜:照片看着凶猛,味道全靠自洽,吃下去的时候别太当真,剩下的事——慢慢回味,自己咽下去就好。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来源:甜点党GP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