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肾有问题的人,身体一般或可能有4个表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5 14:20 1

摘要:肾脏的问题,一开始从不惊天动地。可它一旦动静大了,往往已经晚了。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提前读懂身体给出的信号?能不能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表现中,察觉那对沉默器官的“求救”?

一个人看起来精神头不错,吃嘛嘛香、走路带风,也许根本想不到,身体里的一对“沉默器官”已经在偷偷报警了。

肾脏,不疼、不吵,直到出事,往往就是“大事”。很多人等到发现自己肾出问题时,才追问:早知道有这些信号,我怎么就没重视?

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却总是浑身累得像被抽走魂?为什么有的人脸色越来越暗沉、眼泡浮肿,却总说是“太累了”?

为什么一些人尿频、尿少、尿颜色怪,却总觉得“没事,喝点水就好了”?这些看似“正常”的小毛病,会不会是肾功能减退在悄悄提醒你?

肾脏的问题,一开始从不惊天动地。可它一旦动静大了,往往已经晚了。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提前读懂身体给出的信号?能不能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表现中,察觉那对沉默器官的“求救”?

我们今天就来讲讲,当肾出了问题,身体可能出现的四个表现——背后藏着的,不仅仅是“尿不对劲”那么简单。

有一类人,早上醒来照镜子会发现眼皮肿得厉害,像没睡够觉;到了下午又似乎没事了。他们总说是水喝多了,或者“昨天晚饭咸了点”。可真的是这样吗?

水肿是肾功能异常最常见的信号之一。肾负责过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代谢废物,一旦它“罢工”了,水分排不出去,就会堆在身体里,最先出现在眼睑、脚踝、甚至手指肿胀。有些人一脱鞋袜,发现脚踝那里被勒出一道印子,久久不退,千万别只当是穿鞋太紧。

更“隐蔽”的是,很多人水肿不明显,但体重却莫名其妙地涨,一周胖了两三斤,仔细一看,不是长脂肪,是水分堆积。这时候若只是想着“多跑步、多出汗”,那就错了方向——因为根本的问题还在肾脏。

有些人总觉得累,没精神。早上起得来但提不起劲儿,下午脑子像进了雾。晚上回家一坐下就不想动,连刷手机都没心情。很多人以为这叫“亚健康”,或是“压力太大”,可可能是贫血的结果。

肾性贫血是肾功能下降的常见并发表现之一。肾脏不仅排毒,还负责分泌一种叫红细胞生成素的物质,帮助骨髓造血。当肾脏出问题,这种激素减少,红细胞生成受阻,你就会出现乏力、头晕、心跳加快等一系列表现。

一位患者曾跟我说:“我每天都觉得像电池快没电,怎么睡都不解乏。”检查才发现,是慢性肾脏损伤导致的轻度贫血。疲惫不一定是熬夜或压力太大,有可能是肾功能在悄悄下滑。

有些人尿液的颜色变化明显,或者尿量忽多忽少。清晨一泡尿,发现颜色像酱油,或者浑浊、有泡沫,甚至带点血丝。这时候,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吃了什么补品”“是不是最近辣吃多了”,可这正是尿异常的典型表现。

蛋白尿是早期肾损伤的“报警器”。正常情况下,蛋白质不会从尿中流失。但一旦肾小球受损,蛋白质就会漏出来,尿液中出现泡沫,且泡沫久不散。

而某些慢性肾病的初期,可能没有任何不适,只是尿常规异常,所以有人说肾病是“沉默的杀手”,一点也不夸张。

夜尿增多,尤其是年轻人,如果每晚起夜超过一次,且持续一段时间,那么肾脏的浓缩功能可能已经开始下降。这不是“水喝多了”那么简单。

还有一种情况,会让人误以为是“皮肤问题”或者“上火”——皮肤瘙痒,尤其是在夜间或洗澡后更明显。很多人涂抹润肤露、用止痒药膏,甚至去看皮肤科,结果查来查去找不到原因。

这可能是肾脏无法有效排出体内的尿素氮等代谢产物,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的瘙痒反应。特别是当伴随口臭、口干、食欲下降等表现时,建议尽早做个肾功能检查。

更严重的情况下,体内毒素积聚,还可能引发高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影响心脏功能,出现心悸、乏力、甚至胸闷等症状。你以为只是“累”,身体其实在高负荷运转,拼命维持表面正常。

这些问题,很多人第一时间不会想到肾。因为肾不像心脏会疼,不像胃会“闹”,也不像骨头会“响”。它是最沉默、最隐忍的器官之一,总是等到真的“兜不住了”,才会让你感受到它的存在。

可惜的是,很多人错把这些表现当成“睡不好”“累的”“吃咸了”,结果耽误了最佳干预时机。你问,怎么才能早发现、早预防?最重要的不是“盯着症状”,而是改变习惯

现在很多年轻人动不动就“暴饮暴食”,饮料当水喝,熬夜当常态?这些生活习惯,正是肾脏的“天敌”。长期高盐、高糖、高蛋白饮食,加上缺乏运动、作息紊乱,让原本健康的肾脏不堪重负。

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更是慢性肾病的高风险人群。血压控制不好、血糖波动大,肾小球长期受损,早晚出问题。而有些人明知道自己三高,却不当回事,等到尿检异常,才追悔莫及。

还有一点很关键——乱吃药。很多人头痛脑热就吃止痛药、消炎药,几年下来,肾脏悄悄“中招”。一些非甾体抗炎药、某些中草药成分,对肾有潜在毒性。你以为吃了“缓解”,其实是肾在默默“买单”。

别再以为肾病是老年人才有的事。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生活方式问题,提前进入了“肾病高风险区”。而肾脏的好坏,从来不是靠感觉就能判断的,定期体检、关注尿常规、肾功能检查,才是真正负责任的态度。

肾有问题的人,身体一般不会“毫无动静”。只是你有没有足够敏感,去听见它发出的“微弱信号”?是否愿意在“还来得及”的时候,做出一点改变?

我们不能等到身体给出“最后通牒”,才开始后悔当初的忽视。肾不喊疼,不代表它没在受伤。愿你在生活的每一天里,能听懂身体的语言,给自己多一点关注,多一点珍惜。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肾脏疾病早期临床表现及预防[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2):145-148.
[2]李瑞.慢性肾病的早期识别与干预[J].中华肾脏病杂志,2020,36(9):735-738.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慢性肾脏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S].

来源:狄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