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欧美贸易协议背后的欧洲裂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5 19:06 1

摘要:7月27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同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欧美达成新贸易协议。新协议主要内容为:美国将对大多数欧盟输美商品征收15%关税,欧盟表示到2029年增加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及在未来三年内从美国采购价值7500亿美元的能源产品,等等。冯德莱恩将此次协

7月27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同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欧美达成新贸易协议。新协议主要内容为:美国将对大多数欧盟输美商品征收15%关税,欧盟表示到2029年增加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及在未来三年内从美国采购价值7500亿美元的能源产品,等等。冯德莱恩将此次协议称为“史上最大贸易协议”,强调其成功避免了可能于8月1日生效的30%惩罚性关税,认为协议在稳定跨大西洋贸易关系、暂时避免欧美全面贸易战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欧盟各成员国对协议的反应并不一致,深刻折射出它们在应对欧美贸易挑战时的利益分野。

2025年7月31日,法国总理贝鲁视察金融调查机构Tracfin时向媒体发表讲话,再次严厉批评美国关税政策。

在利益漩涡中各自挣扎

在当前欧洲深陷多重危机背景下,因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安全诉求等维度的明显差异,欧盟成员国间利益取向迥异。

以法国和匈牙利为代表的成员国对此协议发起了猛烈抨击。法国作为欧盟最大农业国,其首要关切在于农业保护。协议中美国部分农产品零关税准入与法国对美出口缴纳15%关税的不对称条款,将使法国农业承受市场开放与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同时,作为一贯奉行战略自主、长期主张将国防开支用于支持欧洲本土工业的国家,法国对协议中强制采购美制军事装备的条款也难以接受。协议的达成引发法国从右到左的跨党派强烈反对,甚至有官员主张动用欧盟“反胁迫工具”进行报复。匈牙利高度依赖俄罗斯廉价油气维持工业和民生运行,协议中强制采购7500亿美元美国能源的条款或将迫使匈放弃低成本能源、转向高价能源,并系统性推高其经济运行成本。总理欧尔班称协议为“屈辱性投降”,直言冯德莱恩在与特朗普的谈判中完全失败,被“当作早餐吃掉”。

相较之下,德国、瑞典和比利时等成员国展现出相对克制的态度。德国作为欧盟最大工业出口国,其核心关切是工业竞争力,特朗普最初威胁的30%关税令德国对全面贸易战深感恐惧,最终15%的关税已极大降低其损失。总理默茨承认协议“无法令人满意”,但认为在美方要价下已是“特定情况的最优解”。同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瑞典虽不满协议,但认为其避免了贸易战升级,财政大臣斯万特森肯定其带来了“市场可预测性”。比利时作为欧盟总部所在地,在维护欧盟团结和内部市场稳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避免贸易战更符合其利益,其外交大臣普雷沃特表态称对欧委会在“艰难情况”下的工作表示感谢。

西班牙、意大利、波兰等国则对该协议表达了不同程度的支持。西班牙由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较低,且贸易结构侧重于服务业,因此受到关税的冲击相对有限,其首相桑切斯表示“支持协议,但并不热衷”。意大利每年对美国贸易顺差约400亿欧元,无法承受贸易战带来的后果,征收15%关税的损失远低于30%关税可能对其造成的120亿欧元损失,因此总理梅洛尼将协议的达成本身视为一个“积极”的信号。地理位置靠近俄罗斯的波兰等国家,则担忧贸易状况恶化会加速美国安全力量的撤离,波兰总理图斯克表示,新协议“优于关税战”。

权力结构与政治生态进一步重塑

欧美贸易协议系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绕过德国和法国、直接主导并同美国达成,深刻暴露了德、法作为欧洲传统领导核心的失能。从政治层面看,德国在默克尔时代结束后陷入联合政府内部分歧,决策效率低下,加之极右翼势力扩张,政治共识被严重削弱;法国同样面临极右翼崛起和社会分裂,总统马克龙的改革议程屡遭抵制。经济层面看,德国过度依赖俄罗斯能源和出口的模式受乌克兰危机冲击,工业成本攀升;法国则因高债务、低增长和改革滞后难以担当欧盟经济引擎。德、法经济总量占欧盟比重持续下降,话语权进一步被削弱。此外,相对而言,德国注重经济利益,法国追求政治影响力,二者战略文化存在差异,难以形成合力。德、法的失能为意大利、匈牙利等欧盟中等强国提供了试图填补部分领导真空的机会。同时,欧盟东扩使波兰等中东欧国家在移民、安全等议题上直接挑战德、法权威。在这一背景下,欧委会借机强化了其作为“欧洲代言人”的角色,推动欧盟内部权力结构的再平衡。

协议中欧盟的让步条款被德、法极右翼政党猛烈抨击,极右翼借机强化反欧盟叙事,疑欧势力获得新动力。德国选择党主席魏德尔称协议是“给欧洲消费者和制造者的一记耳光”,指责欧盟“软弱无能”,向美国屈服;法国国民联盟领袖勒庞则更进一步,呼吁法国退出欧盟框架自主谈判。这些具有强烈民粹色彩的言论,迅速被极右翼包装成“欧盟出卖成员国主权”的政治叙事,在社交媒体和基层组织中广泛传播,进一步助长了反欧盟情绪,使欧盟政策合法性和一体化进程遭遇更强阻力。

影响持续发酵

欧美贸易协议的达成成为特朗普重塑全球经贸格局的重要一步。2024年,美国进口关税税率尚处于2.4%左右水平。自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宫以来,积极加征关税,先后与英国、越南、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签署了类似的贸易协议,逐步将10%及以上的关税税率确立为新的贸易常态。欧美贸易协议的达成进一步巩固了这一关税标准,更将成为后续国家同美国进行关税谈判的参照基准。7月30日,韩国接受美国提出的协议,承诺对美投资3500亿美元,同时采购价值约1000亿美元的美国液化天然气及其他能源产品,以此换取美国将对韩国实施的“对等关税”税率从25%下调至15%。

值得注意的是,此项协议在中欧峰会闭幕三天内迅速达成,这或许并不是时间巧合,而是欧盟在中美博弈背景下的“有心之举”。中欧在电动汽车和稀土问题上的协调进展实质性地缓解了欧盟在绿色产业和关键矿产上的焦虑,赋予其与美国谈判时的议价底气。

该协议通过关税协调、供应链重构和规则重塑,将对华产生一定的潜在影响,比如出口市场份额受到挤压,对外资吸引力受影响,产业链供应链面临调整,高端产业“卡脖子”风险可能加剧。不过,欧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在协议框架下,部分同中国经贸联系紧密的成员国更倾向于维持对华合作关系,另一些则被美国的“遏制战略”所影响,趋向于加强对华限制及技术封锁。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本文刊登在《世界知识》2025年第17期

责编:邹琰宁

来源:世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