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日黄昏,我坐在小区的石凳上休息。对面石凳上也坐着一位穿工服的六十四、五岁模样的老人。我知道他是旁边垃圾分类站的工作人员,便与他攀谈起来。我对这个群体的人不太了解,因此多了几份敏感、好奇和神秘,知道他们每天与又脏又臭的垃圾打交道,肯定有不少鲜为人知或辛酸而又委
文丨杨德振
一日黄昏,我坐在小区的石凳上休息。对面石凳上也坐着一位穿工服的六十四、五岁模样的老人。我知道他是旁边垃圾分类站的工作人员,便与他攀谈起来。我对这个群体的人不太了解,因此多了几份敏感、好奇和神秘,知道他们每天与又脏又臭的垃圾打交道,肯定有不少鲜为人知或辛酸而又委屈的故事。如果不是为了谋生,要知道,时下许多人是不愿意俯下身子去分拣垃圾、干这个又苦又臭的职业的。但这个老人做了这项工作,而且一干就是五年,这颇让我意外和钦佩的;与他深聊一下,也是一件挺有意思与意义的事。
老人告诉我,他来自四川,疫情前的2019年被小区物业招进来做这份工作的。儿女在老家都成家了,与他们天各一方。老俩口都从事小区的环卫工作,从早上到天黑,基本上都是围着屏蔽的垃圾场打转,既闻到了人间烟火气里的各种香味,当然也嗅到了各种异味、臭味,还见证了各等家庭和各色人等的卫生习惯与行为俗事,阅尽人间百态,不一而足。
他说:现在提倡美化环境,垃圾分类,有些家庭和个人根本不分类,把家庭产生的垃圾不管软硬、干湿、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垃圾都装进一个袋里扔进垃圾桶里就了事,不仅增加我们的分拣时间,还增加我们工作的难度,很是无奈。一些养宠物的家庭甚至把狗屎、猫屎与厨房食物残余混装在一起,扔进餐厨垃圾桶里,分拣时更是让人恶心不断,顿觉这些家庭人员的素质实在太差,与文明的城市人距离很遥远。
还有一些家庭和个人把家里破碎的玻璃与废纸、破旧衣服等普通垃圾混装在一起,待我们分拣清理时,虽然戴了手套,常常照样是划破手掌,鲜血直流,疼痛难忍……每每这种情况,我们还要停下手中的活,去医院包扎,花费不少,令人齿冷惆怅和心有余悸。
一次,还有一个家庭把家里的废旧电子产品和打火机、火柴、废纸张放在一起装在一个袋里扔进垃圾场,时值中午,天正热,高温炙烤,打火机自爆,引发垃圾桶里纸张和什件燃烧,冒起滚滚浓烟,令人猝不及防。楼上住户报警,还惊动了消防车到场,不仅造成小区道路堵塞,出行不便,还严重地浪费了社会资源,这挺让人无语和兴叹的,文明人干了不文明、愚蠢的事,实在是不应该!
说到这里,我看到老人神情和语气凝重,说话有点哽咽,便岔开话题,故意说起他家乡的都江堰、杜甫草堂、武候祠,借此转移他的注意力。他马上变得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侃侃而谈。此时,我却一点也听不进去,反而是刚才他说的分拣细节让我陷入了沉思之中。真是“隔行如隔山”,不在一行,太不了解他们这一行的辛苦与劳累了。要知道,他(她)们无论酷暑严寒、晴天雨天,他们都在方寸之间打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靠一双勤劳的双手让每个小区、每座城市的环境变美变好,真可谓是铢量寸度、劳苦功高!所以,我觉得全社会的人都应该关注、关爱这个群体,不能熟视无睹,漠不关心,更不能为难他们。他们为环境变好默默无闻地工作,不顾脏乱差,栉风沐雨地工作,让环境变美,让我们每个人身心愉悦,还能减少各种疾病的传播和发生,我们每个人乐享其成,尽享其美,难道不应该配合他们、为他们这个群体分担一些什么吗?我们每个人难道不应该力所能及地为他(她)们做点什么吗?!
想到这里,我又扯回话题。我安慰老人:“别担心,社会的文明程度会越来越高的,人们的素质也会越来越好的”;老人微笑地点了点头。继续接着说:我们碰到的也并非都是令人不安和沮丧的事,也还有一些啼笑皆非和美好的事,与你分享一下。有一次我在分拣垃圾时,发现一本杂志里夹着照片和几个存折,我感觉这肯定是哪家人粗心大意所失,马上留存了下来。第二天,我张贴出告示,寻找失主。过了半个月,失主才找到我,认领了失物。失主买了一袋子水果表示感谢,我欣然接受了。
这些还算不上是什么令人惊喜的事。几年来,我在垃圾桶里先后分拣出的贵重“垃圾”还有结婚证、毕业证、户口簿、项链、戒指、港币、人民币、名贵字画等物件。尤其是有一次,在一摞厚厚的报纸裹着的垃圾里分拣出二万元现金,真叫人诧异和大跌眼镜;还有一次,不知谁家扔掉了好多废旧鞋子,其中两只高筒靴里藏了几沓面额十元的现钞,也是让人喜出望外、惊喜连连。这些来源不明、意外之财,我们一般是上交公司的。待一段时间确实寻找不到失主,公司会当奖金又返回奖赏给我们的,我们岗位虽然辛苦,也经常发点小财,我们看作是老天的悲悯和奖赏,有效抵消了那些颓废的烦心事。
看到这个分拣垃圾的老人的乐观精神和笑容,我也被感染、感动,越聊越开心。他的拾金不昧固然值得表扬、褒奖,但比表扬、褒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认真做事态度和乐观精神,这才是抵冲混浊世事、复杂人心的“利器”。他的兴叹也是人间百态的咏叹调,余韵悠长,值得每个人品味和倾听。因此,我便有了把他写出来的冲动。通过他平凡人生的观照与思悟,我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和答案:不管别人如何看我,我都会看好我自己;平凡的岗位,虽成不了强光,微光微热照样可以照耀人心、温煦人世。
2025年9月12日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来源:京都闻道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