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巴以冲突的硝烟中,以色列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这并非源于哈马斯的火箭弹突袭,也不是真主党的无人机骚扰,而是来自全球范围的合围:外交孤立、道义谴责、制度排斥与联盟瓦解,多重压力交织,让昔日的中东小霸王首次真切感受到生存的痛感。于是,24小时内,以色列总理内
在巴以冲突的硝烟中,以色列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这并非源于哈马斯的火箭弹突袭,也不是真主党的无人机骚扰,而是来自全球范围的合围:外交孤立、道义谴责、制度排斥与联盟瓦解,多重压力交织,让昔日的中东小霸王首次真切感受到生存的痛感。于是,24小时内,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三次点名中国与卡塔尔,语气急促、密度罕见,与其说是外交“控诉”,不如说是无奈“求救”。这个曾经在中东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以色列,如今正面临被 “请出牌桌”的风险。
卡塔尔,这个常被低估的中东小国,率先对以色列打出致命一击,在能源、媒体、金融三线精准发力,直击以色列要害。就比如能源领域,卡塔尔手握全球第三的天然气储量,欧洲15%的液化天然气供应依赖于它。可以说,一旦卡塔尔明确将能源出口与以色列外交立场挂钩,欧盟内部对以色列的强硬声音必将呈指数级上升,以色列在西方阵营的能源安全根基将被动摇。
再比如媒体战场上,半岛电视台覆盖3.5亿阿拉伯语人口,其英文频道在西方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影响力远超CNN。持续播出的加沙平民伤亡画面,正在把“以色列不可伤害”的西方政治正确撕开裂口。又或者是金融层面,卡塔尔投资局掌握4500亿美元主权财富基金,早已入股德意志银行、伦敦证交所、瑞士信贷等西方金融基础设施。若卡塔尔推动“制裁以色列”的股东提案,华尔街在对以政策上必将投鼠忌器,以色列的金融稳定将面临严峻挑战。
可没想到的是,面对困局,内塔尼亚胡会选择拿中国和卡塔尔当“出气筒”。24 小时内三次发声,声称中国相关媒体平台上出现了对以色列批评和不友好的声音,指责中国和卡塔尔利用西方社交媒体发动对以认知战,甚至还扬言中国和卡塔尔并没有实现孤立以色列的目标。但需要明确的是,中国的立场绝非“反以”,而是坚定的“反战”与“反双标”。内塔尼亚胡将“中国舆论”升级为国家敌对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情绪外包”。毕竟除了“境外势力”,他已找不到其他借口推卸国内政治失败的责任。
总之,中国既未向任何一方提供杀伤性武器,也未组织“志愿军”入场,更未像某些国家那样在联合国一票否决停火提案。以方把中国网民的同情歪曲成官方煽动的这种行为,不过是复制当年“甩锅联合国”的老套路:自己不愿面对国际公义,便指责别人“操纵舆论”。内塔尼亚胡的24小时“三连击”,不过是以色列社会集体焦虑的缩影。他们不怕哈马斯的火箭弹,却害怕全球Z世代在TikTok上的手指滑动;他们不怕真主党的地道,却害怕国际法院检察官的逮捕令;他们不怕伊朗核设施,却害怕“中东不再围着以色列转”。
真正的“痛”不是被谁点名,而是被时代抛弃。如果以色列仍沉迷于军事碾压加上美国兜底的旧剧本,那么下一次它再喊“中国、卡塔尔在孤立我”的时候,回应它的可能不再是外交辞令,而是联合国大会升降旗杆上的蓝白旗帜缓缓降下。那一刻,兴许才是以色列真正的生存危机。中国有句古话:解铃还须系铃人。中东的铃声已响,以色列是继续把绳结越拉越紧,还是学会与邻居共享阳光与土地?答案不在北京,也不在多哈,而在耶路撒冷自己的手中。
来源:闫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