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名丛素心兰,盛开在凛寒冬夜里的一朵沁香幽兰,令人心醉不已

摘要:比如梅花香,有向天梅,有水金龟,有梅占;比如桂花香,有丹桂,有金桂;比如兰花香,有水仙、有奇兰、有春兰、还有素心兰....

素心兰,其实从前并不太喜欢它。

盖因,在武夷山,以花香卓绝而著称的茶,不知凡几。

比如梅花香,有向天梅,有水金龟,有梅占;比如桂花香,有丹桂,有金桂;比如兰花香,有水仙、有奇兰、有春兰、还有素心兰....

除此之外还有黄家那些香到爆炸的岩茶,浩浩荡荡,数不胜数。

整日沉浸在这片花香的海洋里,又有谁还会单单记得一款叫做素心兰的兰花香岩茶呢?

加之,好的素心兰,极为难得。

众所周知,当下的武夷岩茶圈子里,以肉桂为尊,以肉桂为天,谁家都想多生产一些肉桂,好满足市场上日益增加的肉桂需求,以期赚个盆满钵满。

在这种大环境下,年年去武夷山寻找十二金钗组合的时候,要想挑到好的品种茶,尤其是名丛,真的是很难很难很难。

这些品种茶,这些名丛,在加工制作的时候,不是遭遇到不好的天气,就是遇不到优秀的制茶师可以催发出它的独特品种香。

毕竟,好天气都留着采肉桂了,谁还会在意市场号召力不高的小品种和名丛?

尤其,不比水仙肉桂大红袍是硬通货,品种茶与名丛,因买的人少,故种植的人也少,好不容易寻到一家有货的,还不一定能等到焙到足火——在中轻火时没卖掉,就被拼进大红袍里去换取利润了——留到下半年焙成足火万一卖不出去岂不砸手上了?

与品种茶与名丛相比,大红袍更容易脱手,更容易寻到买家。

是以,这么多年来,如今天这般的足火版素心兰,且兰花香清晰明了悠长扑鼻的,还是第一次遇见。

感谢李麻花在武夷山喝歪了嘴,跑断了腿,磨破了嘴皮子。

感谢天时地利人和,让我们与它,邂逅于这个冬至。

冬至日,是周朝新年的开始。

愿这个好的开端,可以让我们多多去品尝一些快要洇没于武夷肉桂浩瀚大海中的名丛们,奇种们,小品种们。

愿各路“山珍海味”一般的、品种非主流的岩茶,如素心兰、如半天妖、如梅占、如玉麒麟、如白鸡冠......们,亦拥有与肉桂同等的曝光于世人之前的机会,任茶友们平等的选择。

相信,只要有足够多的曝光量,这些名丛奇种们,一定可以凭借自身的独特花香以及滋味各异的汤水,俘获自己的那一部分粉丝。

屹立于武夷岩茶之林。

武夷名丛

《素心兰》

【品鉴笔记】

干茶:

叶片细窄,小而尖细。

叶色深褐,条索紧结。

嗅闻干茶,有焦糖香,有醇香,有木质香氤氲其上。

第一冲:

在温暖冬阳下,烧开一壶水,沸水环壁,冲了这泡武夷名丛素心兰。

它的芳香,在盖上,亦在水中。

盖香的前调,是焦糖香陪伴下的幽幽兰香。

那是一股不属于春季和夏季的兰花香,素净高洁,仿佛是冬夜里子时归家之际,可以在天际仰望的月华。

有一种温润的华光,却不过于璀璨夺目。

这股兰香是属于冬天的,它有清冷的风情盈然其中,但它又不是清冷的,不是那种偏清寒的梅香的调子,而是温柔和顺的,盛开在凌冬季节的,香馥幽兰。

那种兰香是高洁的,又是素雅的,还是柔和温顺的。

是万丈红尘里的温柔乡、古代的书生最喜欢的那种,红袖添香。

盖香的中调里,兰花香略淡了下去一些,但瞬间,另外一股子木质香,却在同样温和不张扬的焦糖香的陪伴下,欣然升起,成为了在中调里与素洁兰花香可以分庭抗礼的存在。

这股木质香并不那样苍劲,并且,有了素雅兰香的修饰,它平添了几分温柔之气。

仿佛一位勇武的大将,同时还拥有了侠骨柔肠。

盖香的尾调同样是兰香,揭盖的瞬间就扑鼻而来,清盈的,冷静的,盛开着。

并不张扬,却温柔馥郁。

久久地,聚集在盖顶心处,不肯散去。

汤色是莹莹的琥珀色,比较淡,比较柔,是名丛骨子里的“老钱风”,宁静淡泊,豁达存身。

汤水入口,瞬间把人俘获了。

茶汤的质感是极其温润的,有一种果浆般的口感,一入口就能给舌头包个浆。

一层小分子的水珠膜,如同晶莹的珠帘,温润地平铺在舌面上,轻盈地滚动着,滑动着,流动着。

在这运动的时刻,幽幽的兰花香,随着水珠子的滚动,滑了出来,流了出来,飘散了出来。

于是,整个舌面,便被一层飘着兰花芳香的水珠膜给包裹住了,仿佛种上了无数的兰草,幽香扑鼻,异香盈盈。

整个呼吸,都被这兰香给统治了。

连被茶汤流过的牙齿缝隙间,都是这股子素洁兰香。

朴素而高华。

是屈夫子在离骚里所讴歌过的,芝兰之姿。

第二冲:

这一冲的盖香里,在揭盖时便马上扑鼻而来,浓郁的扑入鼻腔深处的,是柔馥清雅的兰花香。

幽兰生空谷,无人自含芳。

这股子兰花香清盈俏丽,又温柔和顺,是文人雅士喜欢供在桌上窗边的,那一盆清兰。

有细长的深绿窄叶,有嫩绿和素白交织而成的花瓣,有米黄带红点的花芯,盛开的时候,一箭上有三五朵花朵同时展开了娇羞的花瓣,释放出蕊心里那幽馥清雅的兰香。

嗅闻之,熏熏然如坠香雾之中。

兰如君子,古有漪兰操,今,有武夷名丛素心兰。

盖香的中调里,老丛的木质香照样如约而至,像是设定好了时间一般,到了盖子微凉时分,到了兰花香渐弱时分,名丛骨子里那股不羁的木质味、粗壮老木头的气息,便迅即升腾而起,飘扬而出,映衬在兰香的底层,成为了托住花朵的花萼。

红花还须绿叶扶,素洁兰香有了这股质朴木质香的托举,显得更加的底蕴深遂而气质不凡。

茶农没有具体详说这款素心兰的树龄。

但据前两冲茶汤里的这股木质味出现的速度,以及呈现出的浓郁程度来看,想来,不下高丛的树龄。至于有没有到老丛的年限,就不能武断确定了。

毕竟,正岩里种老丛的时间,无法确定,但大力推广种植肉桂的时间,却是有文件可查的。

种上肉桂之后,有越来越多名丛被砍掉,幸存下来的能有多少,无法查证。

也没有官方统计资料可考据。

然,即使这款素心兰只有高丛那区区30来年的树龄,但它所呈现出的木质香,和它所展现出来的幽兰品种香,便已经足够让喜欢它的人五体投地、心神俱醉了。

毕竟,树龄可以虚构,但实打实的浓郁木质香,却是明证,再忽悠不了人去。

盖香的尾调,仍旧是焦糖香与素雅兰香的天下。

它们合成一缕,像是青蛇与白蛇的合体,蜿蜒而来,香氛迷人。

宛若夕阳西下时分,天边的那几缕颜色层层叠叠的残云。

汤色跟上一冲一样,是晶莹的琥珀色,因了是小叶种的原因,这款名丛素心兰虽然已经焙到了足火,发酵也达到了武夷岩茶半发酵的合格线,但它的汤色,仍旧不比老丛水仙那样,可以呈现出深深的橙黄色。

它只是中度的琥珀色。

但即使这样,也已经足够令人惊喜与举杯狂欢了。

茶汤是醇厚的,物质释放的增加,令这一冲,呈现出浓郁的质感。

茶汤中的滋味感,是温润的,也是绵劲十足的。幽幽兰香释放在汤水中,如同水草一般,无尽地弥漫到汤水的每一个角度,举杯还没有饮茶,便已经被这香,给熏醉了。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卞州。

第三冲:

这一冲的盖香,打头阵的,揭盖的时候第一个跑出来的,仍旧是清幽雅致的,兰花香。

不得不说,这款素心兰,它的名丛品种是极为纯粹的,否则,也不会自带如此浓郁深遂幽长的,素雅兰花香。

当然山场还不是偏的,是相对较正的正岩山场,有了好山场的加持,素心兰的花香才可以香得如此之纯正,无杂味,无杂念。

这兰香,幽而清,素而雅,浓而不妖,郁而不艳,另具一股风流之态。

闻之,便令人醒神清润,心生欢喜。

盖香的第二层,还跟前两冲一样——这款素心兰是款长情的茶——是焦糖香与木质香的混合。

这两种香型的组合,便如同一条双色的彩练,当空飞舞时,飘扬于如洗碧空,两色变幻,炫丽多姿。

有了微熟微甜的焦糖香的加持,素心兰的木质香,变得更有层次,更富灵动之态。

不是沉郁的老木头气息,而是有了几分熟韵悠长。

盖香的尾调里,花香再次冒出头来,如同小荷初露的尖尖角,只一个起势,便已经可以预知它的将来,盛放之时,该是何等的端丽、清丽、雅丽。

焦糖香在这一时刻仍旧犹余韵。

在焦糖香的陪衬之下,尾调里的花香如同天边的晚霞,染上了橙黄的、绯色的、珊瑚红的霞光。

美轮美奂,秀丽多姿。

汤色仍旧是晶莹的琥珀色,中度的,没达到深橙黄的色泽。

这是小叶类名丛的特征,哪怕做到足火之上,哪怕发酵程度已经达到青茶类的峰值,它的汤色,仍旧生不出那样多的茶红素来。

但这样也好,便可以与水仙,与梅占,与佛手这些大叶类的茶树,分出泾渭来了。

这一冲,汤水中的滋味感更强了。

有浓郁的素洁兰花香落入汤底,氤氲荡漾,迷离而生;有虬劲的木质香混生于其中,绵劲暗生,生成底色;有清甜的滋味感萌发其间,汤水一入口,还来不及咽下,便甜津四溢,口腔中,舌面上,舌根底部,香氛迷蒙,香清气雅。

这茶汤入口,是香甜的。

第一次在武夷岩茶的汤水中,感受到香甜——不是在回甘里,而是在直接入口之时。

这一刻,只觉得如饮仙露。

琼浆玉液,也不过如此。

【后记】

这款素心兰,是为老茶友找寻的。

盖因这位老茶友在某处喝了一款素心兰,引为至宝,但却没量了,于是托于村姑陈,为他寻找。

在武夷山寻茶是一件快乐的事,也是一件痛苦的事。

快乐是因为要喝很多茶,痛苦也是因为要喝很多茶。

当然,只要最终终能选到心仪的好茶,这种痛苦,便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这一次,李麻花找了大约半个月,终于,终于,找到了一款令我们大家都满意的,特别符合名丛素心兰品种特征的,素心兰。

拥有清晰明了的,柔馥素雅的,兰花香。

尤其,还是足火茶,拥有醇厚的汤水,温润的汤感。

终于可以对托我们寻茶的老茶友道一声,幸不辱命。

为即将洇没于茫茫茶海的武夷名丛们,寻得青眼有加的茶友,是善举一件。

也希望更多的茶友们,可以放下对肉桂的执念,将眼光调远,关注到更多的个性特征丰富的名丛们。

它们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而来,在武夷丹山碧水间历尽沧海桑田,是岁月馈赠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请笑纳。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来源:小陈茶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