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项历时十年、凝聚中国顶尖肺癌领域专家智慧与心血的多中心临床研究——ICTAN研究,其研究成果正式在国际顶级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STTT,影响因子52.7)上发表。为庆祝这一中国临床研
编者按:近日,一项历时十年、凝聚中国顶尖肺癌领域专家智慧与心血的多中心临床研究——ICTAN研究,其研究成果正式在国际顶级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STTT,影响因子52.7)上发表。为庆祝这一中国临床研究领域的重大里程碑,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于广东省汕尾市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隆重举行。
发布会现场群星璀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深汕中心医院)执行院长郑亿庆教授,深汕中心医院副院长陈凯教授,ICTAN研究主要研究者(PI)、深汕中心医院肺癌首席专家、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GASTO)会长王思愚教授,以及研究的重要参与单位PI: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龙浩教授,天津市肿瘤医院尤健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杨林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区伟教授、李宁教授等悉数到场。贝达药业研发总裁兼首席医学官毛力教授、肿瘤事业部副总经理韩玉磊先生代表研发企业出席。多家主流媒体共同见证了这一荣耀时刻。
技术支撑创科研沃土
郑亿庆教授
发布会伊始,东道主深汕中心医院执行院长郑亿庆教授致欢迎辞。郑亿庆教授自豪地介绍,这家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全面托管、建院仅三年多的年轻医院,已快速发展成为拥有超千名住院患者、获批“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的现代化医院。医院高度重视科研平台建设,已建成具备强大算力与存储,拥有全外显子测序、生物样本库等完整体系的实验室,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与技术支持。
郑亿庆教授强调,王思愚教授带来的这项顶级研究成果,是深汕中心医院职工发表的最高水平文章,是对深汕中心医院科研环境的最佳印证。
陈凯教授
深汕中心医院副院长陈凯教授在致辞中进一步阐释了医院的科研理念。他强调,医院应是“临床研究的策源地、推动者和关键枢纽”,致力于为研究者提供制度、患者和系统支撑的全方位保障,最终实现医生、患者和企业三方共赢。他表示,医院鼓励并支持像王思愚教授这样的专家作为牵头PI开展原创性临床研究,而非仅仅参与分中心研究,展现了医院的高远目标与坚定决心。
十年坚守,终结硕果
王思愚教授
作为ICTAN研究的灵魂人物,王思愚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十年研途,感慨万千:“从2014年开始,到2024年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做口头报告,再到如今全文发表于STTT,这一路走来,首先要感谢全国研究团队PI们的鼎力支持,感谢民族企业贝达药业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更要感谢所有参与临床试验的患者及其家属的无私奉献。最后,我还要代表所有研究者感谢我们的家人,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无法完成这十年来的日夜奋战。”王思愚教授特别动情地表示,能在家乡汕尾发布这项成果,对他而言意义非凡。
原研之光:贝达创新与布局
毛力教授
贝达药业毛力教授代表企业向研究团队致以热烈祝贺。他回顾了埃克替尼作为中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辉煌历史。该药因其卓越疗效和可及性,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打破了国外垄断,惠及无数中国患者。
毛力教授高度评价了ICTAN研究的价值:“这是埃克替尼所有研究中,首次也是真正显示出OS差异的研究,死亡风险降低了45%(HR=0.55),这在所有小分子TKI中都非常罕见。”他特别指出,ICTAN研究的结果与贝达另一项III期研究(EVIDENCE研究)的结果高度一致(DFS的HR分别为0.4和0.36),交叉验证了研究数据的可靠性与埃克替尼疗效的确凿性。
此外,毛力教授分享了贝达药业的未来战略——“五年再造贝达”计划,即从年销售30亿向100亿目标迈进,并通过自主研发与对外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向跨国药企进军。公司后续研发的ALK抑制剂恩沙替尼已在中美获批上市,双特异性抗体MCLA-129等新药也在快速推进中,展现了公司持续的创新活力。
国际视野,权威认可
David Carbone教授
世界肺癌大会(WCLC)主席、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胸部肿瘤中心主任David Carbone教授也通过视频发来祝贺与学术点评。他认为ICTAN研究是对EGFR突变NSCLC管理信息的重要补充。
Carbone教授特别强调了该研究在治疗时长上的重大发现:“研究结果非常令人信服地显示,与观察组相比,两个治疗组(6个月和12个月)都有显著的DFS和OS获益。但有趣的是,6个月与12个月组之间未见差异。这告诉临床医生和患者,术后使用TKI是重要的,但可能仅需6个月的治疗就能获得最大效益,无需如其他药物建议的那样用药数年。这将为患者节省成本和减少毒性。”他称赞此发现可能改变临床实践,并呼吁开展更多类似的研究。
数据详析:DFS与OS双重获益
李宁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李宁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对ICTAN研究数据进行了深入解读。
该研究纳入了251例II-IIIA期EGFR经典突变、已完成术后辅助化疗的NSCLC患者,随机分为埃克替尼治疗12个月组、6个月组和观察组。主要研究结果显示:
DFS显著延长:无论是12个月组还是6个月组,对比观察组,研究者评估的DFS均得到显著延长(HR分别为0.40和0.41)。中位DFS从观察组的23个月大幅提升至治疗组的61~63个月。
OS显著获益:这是第一代EGFR-TKI在辅助治疗中首个报告OS阳性结果的III期研究。两组治疗组均显示出OS的显著改善,5年OS率从观察组的65%提升至74%(HR=0.55),死亡风险降低45%。
有效预防脑转移:埃克替尼治疗显著改善了无脑转移生存期(BMFS),5年BMFS率从54.5%提高至68%。
卓越安全性:埃克替尼安全性良好,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6.0%-8.3%),主要为可控的皮疹和腹泻,显著优于第三代TKI3级以上不良反应率。
6个月不劣于12个月:最关键的发现在于,6个月与12个月的埃克替尼治疗在DFS和OS上无统计学差异。
李宁教授将ICTAN研究与国际知名的三代TKI辅助治疗研究ADAURA研究进行了对比,凸显其三大优势:
治疗周期更短:6~12个月vs.3年,大大减轻患者治疗负担。
经济性更佳:大幅降低患者和医保的经济压力。
副作用更小、安全性更优、后续选择更多:先行使用一代TKI,复发后仍有丰富的二代、三代TKI作为后线选择;若一线使用三代TKI后复发,后续治疗选择则极为有限。
媒体聚焦揭示研究背后故事
在答记者问环节,各位专家就媒体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解答。
郑亿庆院长答记者问
郑亿庆院长答《汕尾电视台》关于科研平台建设方面的问题时再次强调了医院“干湿结合”的顶尖实验室平台、平移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本部的管理制度和高水平专家团队是支撑王思愚教授等高层次人才产出重大成果的基础。
龙浩教授答记者问
龙浩教授答《医悦汇》关于埃克替尼安全性优势方面问题时指出,埃克替尼当年能在一众一代TKI中脱颖而出,其卓越的安全性是其根本优势之一,也是ICTAN研究得以成功的关键。其良好的耐受性保证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王思愚教授答记者问
王思愚教授答《羊城晚报》关于团队建设相关问题时,深情感谢了其背后的强大团队——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GASTO)。并指出该协会汇聚了广东省胸外科、内科、放疗科、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十年间注册了170多项临床研究,2024年ASCO上8个早期肺癌口头报告中就有2个来自该团队,彰显了团队协作的巨大力量。
尤健教授答《医悦汇》关于多中心协作、如何进行质量控制时分享了确保数据一致性的经验:严格统一入组与检测标准、采用电子化数据采集系统(EDC)、加强CRA/CRC监管,以及本研究将原始数据置于公共平台的勇气,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与可追溯性。
区伟教授答记者问
区伟教授答有关媒体关于脑转移预防机制相关的问题时指出,对于术后无脑转移的患者,“预防”脑转移的发生是更为紧要的治疗目标。ICTAN研究数据证明埃克替尼通过有效抑制EGFR活性,能够从源头上阻断肿瘤细胞向脑部迁移和定植的进程。此外,他指出了ICTAN研究“化疗序贯TKI”模式的优势:化疗与TKI通过不同机制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了预防脑转移的坚固防线。加之埃克替尼良好的耐受性保证了患者依从性,多方因素共同成就了其卓越的脑转移预防效果。
杨林教授答记者问
杨林教授答《医悦汇》关于埃克替尼未来是否需要进一步细分人群制订治疗方案时指出,随着精准医疗发展,分子诊断推动了对EGFR等分子类型的识别,发现多种药物能显著提升疗效。未来仍需进一步细分人群,探索不同分期和不同突变亚型患者的最佳治疗策略,真正实现个体化精准医疗。
李宁教授答记者问
李宁教授答《羊城晚报》对于青年学者发表临床研究建议时分享了四点心得:即前瞻性的试验设计、高效的多中心合作、积极的学术交流以及持之以恒的耐心。
毛力教授答记者问
毛力教授答《医悦汇》关于企业创新战略相关问题时阐述了贝达从“me-too/better”向源头创新转型的战略,聚焦迭代创新与显著差异化药物,布局了PROTAC、双抗、ADC、T细胞衔接器及植物源白蛋白偶联平台(XDC)等前沿技术。
大会总结
王思愚教授做大会总结
最后,王思愚教授对发布会进行了总结。他深情感谢了各位同仁莅临其家乡。他指出,ICTAN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使用第一代药物埃克替尼,在术后辅助化疗后仅进行短程(6-12个月)治疗,达到了与第三代药物长程(3年)治疗相似的DFS和OS获益。
这背后是治疗理念的根本转变:“晚期治疗追求长期控制,而辅助治疗追求‘治愈’。对于可能治愈的患者,我们要减少不必要的过度治疗,在短时间内给予高效治疗,然后停下来观察。”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概括了这一理念,即“足够就好,切勿过度”。这种理念不仅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了毒副作用,还为患者和国家节约了巨大的医疗成本,完美契合了当前医疗政策的价值导向。
ICTAN研究的成功,是中国临床研究者智慧、坚守与协作的典范,是中国原创新药价值的再次升华,更是对中国广大早期肺癌患者的巨大福音。它标志着中国肺癌诊疗事业在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在医研企深度融合的创新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而富有影响力的一步。
本文版权归医悦汇所有。欢迎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医悦汇”。
来源:医悦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