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但又真实的公考现象:在机关单位工作越久,申论分数可能越低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8 01:48 1

摘要:政论文2026年国考申论班已经开班,线上直播授课,由我本人主讲。现在已讲授2节课,有想学习申论课程的同学,可以与我沟通。

政论文2026年国考申论班已经开班,线上直播授课,由我本人主讲。现在已讲授2节课,有想学习申论课程的同学,可以与我沟通。

今天,政论文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申论与公文的联系和区别。

本文根据政论文2026年国考申论直播课第二节课“申论的本质”中的部分内容整理而成。

我带的这批申论学生,大多数是事业单位或央国企的在职考生。

这些学生为了追求更稳定、更有发展的机会和平台,选择“百尺竿头”。

这些学生志向远大,一般是省会的市直部门起步,这意味着他们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

这些学生有的负责单位内设部门的文字材料,有的甚至承担整个单位的文字材料。

这些学生有的信心满满,认为自己从事机关单位文字工作,熟知文字材料的起草套路、格式规定,申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拿到高分。

但是,秉承这种思想的学生,大多都被现实狠狠地打了脸——有的申论成绩,甚至不如自己没有从事机关单位文字工作之前。

于是,这些同学迷茫了、破防了、暴怒了,只能将“锅”甩给申论命题人和阅卷人,质疑其专业性。

其实,这些同学没有把申论学深悟透,没有将申论当做一门学科研究和学习。把申论等同于平常的文字材料,没有将其上升到“学科”这个高度,对申论过于轻视,导致申论成绩一低再低、不堪入目。

下面,我尝试分析公文和申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为这些同学指明学习的方向和重点。

一、申论与公文之间的联系

我主讲的2026年国考申论直播课第二节课中,具体阐述了申论这门学科的来源。

申论是以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为基础,以机关单位实际需求为导向的一门能力型考试。

申论得高分,一方面,你需要具有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阅读理解的给定资料,形成的文字答案,都要符合机关单位文字规则和需求。

上述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因此,从申论命题人的角度看,一方面,给定资料的主题和内容,要围绕机关单位实际工作,能让平时积极关注时政的同学,占据一定的优先权。

另一方面,为了实现申论命题的初衷,即:让所有考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比拼能力,给定资料不会使用特别专业化的语言,如果出现,也会给考生详尽的参考资料,使其能了解语言的含义;问题设定不会特意考察考生对公文格式的掌握程度,也不会让你仅通过积累、背诵知识,就能形成答案。

因此,考生能读懂申论给定资料,就相当于具备了公文处理的基本能力(注意只是基本能力,并不代表一定能写好公文),这是一种有效的考察方式和筛选机制。

在机关单位工作过的考生,对于机关单位内部关系、办事规则、会议流程、常见的公文格式、当前重点热点时政话题,或多或少会有了解;而申论命题人在组织给定资料内容时,由于主题和内容都必须围绕政府工作,因此,在事例叙述、文字逻辑、问题设定等方面,不免会对机关单位的这些内容进行考察。

换而言之,在机关单位工作过,特别是从事过文字工作的考生,对于阅读理解给定资料,有一定的先天优势(注意只是阅读理解给定资料有先天优势,而非答题),这个毋庸置疑。

二、申论与公文之间的区别

想搞清楚申论与公文之间的区别,需要分析两者的功能作用。

申论主要考察考生对给定资料的概括、分析、提炼和加工的能力,注重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还原申论命题人观点的能力。

因此,申论主要不是考察考生文字功底如何,也不是考察能否把握各类公文的写作要求和框架套路,更不是考察积累和背诵了多少与政府工作相关的“规范词”

考生的申论成绩高,是因为掌握了申论的方法和技巧,能通过阅读理解给定资料,把握申论命题人的考察方向和重点;而这些能力强,并不代表起草公文的能力一定强,这是两种思维和能力。

同理,你公文写作能力强,也并不代表一定掌握了申论的方法和技巧,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公文要求工作人员了解机关单位的具体情况,掌握各类公文的基本格式、体现单位的领导意图,有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注重的是具体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公文与申论虽有关联,但并不大,与公文关联大的是遴选考试。

因此,学习申论无需专门学习各类公文写作方法,也不用精准把握各类公文格式要求,更不用积累和背诵各类“规范词”。

如果问申论和公文写作哪方面关联最大,无疑是申论和领导讲话稿。

两者都是“遵命文学”,申论“遵命”的是申论命题人及给定资料;领导讲话稿“遵命”的是领导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性格特点、文字风格。

申论如果你读不懂命题人在给定资料中的“草蛇灰线”,你就不会得到高分;领导讲话稿如果你把握不准领导的意图,你就不会得到认可,稿子就会被反复打回修改。

那么在机关单位工作过的考生,答申论就一定有优势吗?

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有机关工作经历的考生,有时会“先入为主”。

这些考生在心理上会有“高人一等”的潜意识。认为自己干过类似的工作,对文稿写作也有一定了解,于是将给定资料、问题题干和作答要求扔到一边,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想法作答问题,特别是在拟定对策和大作文立意、运用论据方面,更是“重灾区”。这与申论的命题背道而驰,结果可想而知。

第二,有机关工作经历的考生,有时会“陷入窠臼”。

这些考生由于了解和掌握一些公文规则和框架模板,有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写过的稿子、见过的文章,带入到申论思考和答题过程中。这种错误的思维,在答公文文种题时,体现得尤为明显。

比如,让你写某个活动的致辞提纲、某个会议总结讲话提纲或调研报告提纲等,问题题干和作答要求,已经很明确提示你,只需要写主体部分,不需要写标题、称谓、落款等信息,也不需要写空话、套话。但是考生还是按照自己掌握的公文规范格式要求进行作答,结果可想而知——格式完整了,但其他采分点却因超了字数,没有地方写了。

第三,有机关工作经历的考生,有时会“卖弄才华”。

这些考生自认为掌握了一些机关单位规范化的语言,积累了一些“金句”,能写出一些有力量感的排比句,就忘乎所以,将自己掌握的“规范词”“上级要求”“空话排比”,一股脑儿地塞入申论大作文中。

比如,“健全组织机制、补齐短板、产业链、新引擎、科技赋能”,也不管给定资料中是否直接或间接提及这些词语。

再如,以改革创新的勇气,攻坚克难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这些句子看似很有力道,但给定资料是否有这方面的观点倾向,分论点是否包含这方面的内容,完全不考虑。

反而,给定资料中,申论命题人希望你归纳概括的观点,却不管不顾。

各位同学用最笨的方法想想:申论阅卷人,特别是负责批阅大作文的,大多是高校教师。这些教师不从事、也不了解政府具体工作,你写出的规范词,或专业性很强的词语,给定资料里没有,这些教师也就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会给你分吗?

同时,在分论点的拟定上,文字更是“花样百出”。“根本途径”“基本前提”“重要保障”,“强磁场”“微镜头”“绣花针”等词语,甚至古诗,都出现在分论点上。

试问,分论点也是论点,论点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正确、准确、鲜明。

分论点中如有“基本前提”,在中心论点的定位中,你能保证是准确的吗?

分论点中如有比喻性词语,能符合准确、鲜明的基本要求吗?

以上这些都值得在机关单位工作过的同学,深入思考研究。

申论更多的实用经验和技巧,我将在2026年政论文国考申论授课时,与同学们深入交流。

来源:聋哑学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