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门诊里,我常听到病人或家属满脸迷惑地说:“他一直很健康,怎么突然就得了癌症?”这句话背后,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误解:癌症是突如其来的厄运。
在门诊里,我常听到病人或家属满脸迷惑地说:“他一直很健康,怎么突然就得了癌症?”这句话背后,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误解:癌症是突如其来的厄运。
但事实远比这复杂。人不会毫无征兆地患上恶性肿瘤,它往往是体内外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癌症不是“天降横祸”,而是一种受到环境、基因、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等多重影响的慢性疾病。根据剑桥大学2023年发布的一项研究,90%以上的恶性肿瘤与可预防的生活因素有关。
这一结论颠覆了很多人“命运决定生死”的看法,也揭示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远离癌症。
究竟是什么在慢慢“养大”癌细胞?我们又该如何识破这些“幕后黑手”?今天,我们就来揭开恶性肿瘤的真实面目。
很多人一听到癌症,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家族遗传?”确实,有些癌症具有遗传倾向,如乳腺癌、结直肠癌等,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根据《柳叶刀·肿瘤学》2022年的一项大数据研究,只有不到10%的癌症患者拥有明确的致病遗传变异。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癌症的发生,根源在“后天”。
基因只是“子弹”,真正扣动扳机的,是环境和生活方式。
我们不能选择父母,却可以选择生活方式。这也是为什么两个有相同基因背景的人,一个健康长寿,一个却罹患恶疾。
你可能不知道,慢性炎症几乎出现在每一种癌症发展的早期。
胃癌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已被反复证实。长期胃炎不治,胃黏膜反复受损,最终可能演变为癌变。肝炎病毒、宫颈HPV感染,也都可能通过慢性炎症的路径,引发肿瘤。
慢性炎症就像身体内部的一场“暗火”,不痛不痒,却在悄悄破坏细胞的基因结构。当细胞修复机制失效,癌变就悄然发生。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炎症并没有症状。比如脂肪肝、口腔溃疡反复发作、长期便秘等,都可能是潜在的炎症信号。如果我们忽视这些“小毛病”,可能就是在给癌症留门。
你见过一个性格长期压抑、总是自责的人罹患癌症吗?我见过太多。情绪和免疫系统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关系密切。
剑桥大学一项2023年在《自然·医学》期刊发表的研究发现,长期慢性压力会显著抑制T细胞的活性,而后者正是清除异常细胞的“主力军”。
研究人员通过脑-免疫轴追踪发现,情绪低落与肿瘤免疫逃逸之间存在可量化的机制联系。
换句话说,长期活在压抑、焦虑、愤怒中的人,身体的“清道夫”会慢慢失去战斗力,让癌细胞有机可乘。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退休后突然患癌——他们的生活节奏骤变,心理失衡,免疫系统瞬间“塌方”。
几乎所有肿瘤科医生都会告诉你:“饮食结构极其重要。”但“吃健康”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高糖饮食会加速胰岛素分泌,刺激细胞异常增殖。
高温油炸食物中产生的丙烯酰胺,是被列为2A类致癌物的物质。红肉摄入过量,特别是加工肉类如香肠、腊肉,也与结直肠癌风险高度相关。
反过来,深色蔬菜、水果、全谷物食物中富含多酚、类黄酮等天然抗氧化物质,可以帮助身体清除自由基,减缓细胞老化,降低癌变概率。
饮食,永远不是一个口腹之欲的问题,而是你对身体的态度。
久坐不动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常态,但很少人知道,这种“懒惰”的生活方式正悄悄提升患癌风险。
一项2022年发表于《英国运动医学杂志》的系统综述指出
每天久坐超过8小时,与整体癌症死亡率显著相关。运动不只是燃烧卡路里,更能激活免疫细胞功能,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代谢状态。
哪怕只是每天快走30分钟,也能显著降低乳腺癌、结直肠癌等的发病率。
你动,免疫系统就跟着动;你躺,癌细胞就开始活跃。
你以为只是在追剧、玩手机,其实身体正在悄悄“报复”。
研究发现,长期熬夜会打乱褪黑素的分泌节律,而褪黑素除了调节睡眠,还有一个被忽视的作用——抗肿瘤。
褪黑素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是身体天然的“夜间巡逻兵”。如果你经常熬夜、作息紊乱,就如同撤走了巡逻队,让癌细胞轻松“破门而入”。
尤其是夜班工作者,是公认的高风险人群。“夜班型工作”早就被列为可能致癌因素。
他是我见过最典型的“隐形高危人群”:45岁,身材匀称,不吸烟不喝酒,几乎从不生病。但检查出来时,胃癌已是中晚期。
深入了解后发现,他十年如一日地吃快餐,胃痛就吃止痛药,从不体检,工作压力大、情绪压抑,晚上经常熬到凌晨两三点。他以为自己“能扛”、也“没毛病”,但身体早已亮起红灯。
癌症从不偏爱谁,只偏爱坏习惯。
体重莫名下降、持续疲劳感、吞咽困难、反复腹泻或便秘、不明原因的出血,这些都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告。
不要等到“痛了、晚了”,才想起去体检。一年一次的基础体检,是最便宜的“健康投资”。
癌症并非来自命运的随机投掷,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我们无法控制基因,却可以掌控习惯。
真正的防癌,不是靠一次断食、一次锻炼、一次戒糖,而是靠每天的选择。吃得清淡一点、睡得早一点、动得勤一点、心态放松一点,都是你对自己未来健康的“投资”。
别再问“为什么是我”,而是该问,“我还能做什么”。
正如剑桥研究所说:“癌症是社会病、生活病,也是选择病。”把握当下的每一个选择,也许就是我们与癌症拉开距离的起点。
参考文献
Wang,Y.etal.(2023).Psychologicalstresssuppressestumorimmunityvianeuroimmuneinteractions.《自然·医学》,29(8),1243–1256.NatureMedicine
Smith,J.etal.(2022).Sedentarybehaviorandcancermortality: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英国运动医学杂志》,56(5),289–297.BritishJournalofSportsMedicine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健康微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