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已获广泛认可。然而,如何精准识别具有高残余炎症风险的个体,仍是实现个体化干预的关键挑战。在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ESC 205)上,来自英国的Kenneth Chan教授系统介绍了ORFAN研究的最新成果,揭示
作者:翟光耀 杨婧 李瑞源 房宇琦 闫奕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已获广泛认可。然而,如何精准识别具有高残余炎症风险的个体,仍是实现个体化干预的关键挑战。在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ESC 205)上,来自英国的Kenneth Chan教授系统介绍了ORFAN研究的最新成果,揭示了局部冠状动脉炎症与系统性炎症在心血管风险预测中的互补价值。本刊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翟光耀教授团队对该研究进行点评。
专家简介
翟光耀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内科主任、导管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23年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人才引进;
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访问学者,欧洲心脏病学会会员/ESC Fellow,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学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委员、中国中药协会心血管药物研究专委会心脏介入学组副组长,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转化医学分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高血压专委会委员,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青年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心病学组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师协会高血压专委会常务委员,北京市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市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高血压分会常务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高血压防控专委会常务委员,国家卫健委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冠心病介入)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学系系务委员,首都医科大学人才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冠脉复杂钙化病变俱乐部(4C)创始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评审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荣获“新时代青年先锋奖”、“北京榜样”、“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运河领军人才”、首都医科大学优秀青年人才项目A类等,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北京市医管中心青苗计划等;
个人年冠脉介入治疗2000余例,所在团队年冠脉介入治疗近万例,擅长冠脉复杂钙化病变的介入治疗,在国内率先应用准分子激光技术治疗复杂冠脉病变,参与编写首部中国专家共识,技术经验及手术例数在国内外领先,在EuroPCR 2024提出原位大血管病变介入无植入的“潞河方案”。
研究背景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炎症在其发生、发展及并发症中扮演关键角色。近年来,抗炎治疗在动脉粥样硬化管理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自2021年起,秋水仙碱被纳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并于2023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特定心血管人群的治疗。这一进展主要基于COLCOT和LoDoCo2等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这些研究一致表明,在传统危险因素管理基础上,针对炎症通路干预可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因此,精准识别高炎症风险的个体,对于有效实施现有及新兴抗炎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作为系统性炎症的标志物,已被多项指南推荐用于心血管风险分层。然而,hsCRP反映的是全身性炎症状态,其在特异性表征冠状动脉局部炎症方面存在明显局限,可能影响对冠脉斑块稳定性及疾病进展判断的准确性。
为克服这一限制,ORFAN研究提出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新型影像学生物标志物——脂肪衰减指数评分(Fat Attenuation Index Score,FAI评分)。该指标通过量化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的衰减特性,间接反映血管壁的炎症活性,有望更精确地评估冠状动脉局部的炎症状态(图1)。该研究旨在验证FAI评分是否能够提升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效能,并与hsCRP形成互补,共同优化临床风险分层及个体化治疗决策。
图1. FAI评分通过CCTA评估冠状动脉局部炎症状态
研究设计
ORFAN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多模态、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包含三个子研究:
研究A:
对103例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患者进行CCTA成像并计算FAI评分,采集血液样本检测hsCRP,获取乳内动脉(IMA)样本进行RNA测序。将测序数据进行差异基因分析,以明确FAI评分与hsCRP所捕获的炎症通路差异,识别与FAI评分相关、在冠状血管组织中上调/下调的基因(图2)。
研究B:
通过18例尸检冠状动脉样本,进行CCTA与组织学检查。采集FAI评分和组织学结果,采用成像质谱细胞术(IMC)在蛋白/细胞水平验证RNA-seq结果,探索FAI评分与冠状动脉中免疫细胞浸润(如CD68+巨噬细胞、CD4+/CD8+ T细胞)的相关性(图2)。
图2. 研究A和研究B:FAI评分和hsCRP捕捉动脉转录组变化的理解
研究C:
(本研究的主要分析队列)共纳入16 445例接受CCTA检查的患者。所有参与者均同步获取FAI评分和hsCRP数据。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5.1年,期间共记录到734例心脏死亡事件(图3)。该部分旨在系统评估FAI评分与hsCRP在预测心脏死亡方面的独立关联性及其联合预测效能,并进一步探讨二者在风险分层中的互补价值。
图3. 研究C:使用FAI评分/hsCRP进行心血管风险预测
主要结论
研究A:
研究A发现,FAI评分表现出对冠状动脉局部T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反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图4)。相比之下,hsCRP作为一种系统性炎症标志物,更多反映了B淋巴细胞参与的体液免疫(图5)。这一发现提示,FAI评分与hsCRP分别从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个维度为心血管免疫炎症状态的评估提供互补信息。
图4. FAI评分富集在动脉中的细胞/T细胞免疫
图5. hsCRP富集在B细胞免疫和广义炎症途径
研究B: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AI评分与冠状动脉CD68表达水平成正相关(图6)。多色荧光显示,高FAI评分组有较多的免疫细胞浸润(图7)。上述结果表明,FAI评分与冠状动脉中CD68+巨噬细胞和T细胞浸润显著相关,证实其作为局部炎症影像学生物标志物的有效性。
图6. (A)尸检CCTA与FAI评分分析,(B)CD68免疫组化染色(阳性染色呈红色)
图7. 高FAI评分与较高的T细胞冠状动脉浸润相关
研究C:
在心脏死亡风险的预测方面,FAI评分表现出显著优于hsCRP的预测效能。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FAI评分的最高风险比(HR)达到8.30 (95%CI:5.63~12.25),而hsCRP所对应的最高HR为4.82(95%CI:3.27~7.11)(图8),表明FAI评分在识别心脏死亡高危个体方面具有更高的判别能力。将二者联合使用,可显著提高整体风险评估的判别精度和分类能力(图9),有助于实现更个体化的危险分层和预防干预策略。
图8. hsCRP和FAI评分预测心脏死亡风险的效能
图9. FAI评分+hsCRP在预测心脏死亡风险的互补作用
专家点评
翟光耀教授团队
ORFAN研究在理解冠状动脉炎症的局部性与系统性维度方面提供了重要突破,为该领域的临床转化与机制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性与意义可概括如下:
首先,该研究构建了从分子机制到临床验证的完整证据链。研究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与多模态影像技术,首次在人体中阐明FAI评分所表征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免疫微环境特征,特别是其与T细胞主导的适应性免疫反应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对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病理机制的理解,也为开发靶向特定炎症通路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方向。
其次,FAI评分作为新型影像学生物标志物,显示出重要的精准医学价值。其在空间分辨率和定位能力上有效弥补了hsCRP的不足,尤其可在动脉粥样硬化极早期识别出具有高风险易感特征的个体,表现出显著的“上游预警”能力,为超早期干预提供了可能。
第三,在临床实践方面,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潜在的分层管理路径:建议在原发性预防中首先采用hsCRP进行系统性炎症的初步筛查,对提示高风险个体进一步施行CCTA检查并计算FAI评分,以实现更精准的风险分层。该策略也为个体化抗炎治疗(例如IL-6抑制剂、秋水仙碱等)的选择与应用提供了基于影像学的客观依据。
然而,该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目前FAI评分的分析依赖于专用软件平台(如Caristo),其推广至常规临床工作流程尚需解决技术标准化、操作可重复性及卫生经济学评估等问题。此外,尽管研究队列涵盖了多族裔人群,但亚洲人群的样本量仍相对有限,未来需在该群体中进一步验证其普适性与性能。
总之,ORFAN研究标志着心血管风险评估进入“局部炎症+系统炎症”双轨并行评估的新阶段。该成果有望推动临床工具的创新与诊疗流程的优化,为心血管疾病的精准防控提供新范式。
参考文献
[1]Tardif J C, Kouz S, Waters D D,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ow-dose colchicine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9, 381(26): 2497-2505.
[2]Nidorf S M, Fiolet A T L, Mosterd A, et al. Colchicin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ronary disease[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 383(19): 1838-1847.
[3]Antoniades C, Tousoulis D, Vavlukis M, et al. Perivascular adipose tissue as a source of therapeutic targets and clinical biomarkers: a clinical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Working Group on Coronary Pathophysiology and Micro-circulation[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3, 44(38): 3827-3844.
[4]Antonopoulos A S, Sanna F, Sabharwal N, et al. Detecting human coronary inflammation by imaging perivascular fat[J].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7, 9(398): eaal2658.
来源:国际循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