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优先用核心温度(肺动脉/膀胱/食管温度探头)或口/直肠温度;腋温、颞动脉温度可靠性较差。ICU新发热的评估不应千篇一律,先聚焦最可能的感染灶,而不是“见热就全套送检”。这是 2024 年 SCCM/IDSA《ICU新发热评估指南》的核心基调。
ICU中的发热
重症医学
一、先分层:这是不是需要“按脓毒症流程”立刻处理的发热?
确认发热
优先用核心温度(肺动脉/膀胱/食管温度探头)或口/直肠温度;腋温、颞动脉温度可靠性较差。ICU新发热的评估不应千篇一律,先聚焦最可能的感染灶,而不是“见热就全套送检”。这是 2024 年 SCCM/IDSA《ICU新发热评估指南》的核心基调。
是否不稳定 = 先按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救治
一旦出现低灌注或休克迹象,立即进入SSC捆绑化管理:
3 小时内晶体液≥30 mL/kg初始复苏(弱推荐),动态指标指导后续补液,目标 MAP ≥65 mmHg 等;并尽早抽乳酸、尽快开始经验性抗菌药物与源控制。同时每日评估去升级/停药可能、优化 PK/PD(如β-内酰胺延长输注,先负荷后维持)。
小贴士:“发热本身”不宜作为常规降温的目标(除非神经重症/TBI等需严格控温),这是 2024 ICU新发热指南的明确观点。
二、分场景的“靶向问诊 + 查体 + 床旁检查”
关键线索:发热出现时间(入ICU
基础检验(有指征时立刻执行)
血培养≥2 组,优先外周静脉采血;避免经中心静脉导管采血以减少污染(若怀疑导管感染可同时做配对培养/拔管送尖端培养)。
尿常规+培养(留置导尿者更要结合症状/体征,避免将无症状菌尿当感染治疗)。
呼吸道样本:有影像或临床提示气道感染时送深部标本(插管者行气管吸痰/支刷),配合胸片;必要时床旁肺超声作为补充。
C. difficile( 艰难梭菌):不明原因的新发腹泻(通常 ≥3 次/24h)再送检,避免对粪便形成/导泻所致腹泻滥检。治疗首选菲达霉素或万古霉素口服(依严重度/复发情况)。
影像学:
首选胸片作为肺部筛查;
有胆道/腹部体征或术后状态→腹部超声;
术后胸/腹/盆腔持续发热或临床指向明确→定向CT查并发症/需引流病灶;
常规腹部超声筛查在没有腹部线索时并不推荐;顽固性发热、常规评估阴性且转运风险可控时,可考虑 FDG-PET/CT。
生物标志物:PCT/CRP可用于帮助停抗(而非盲目启动),与临床一起判读。
三、按部位构建鉴别诊断与取证策略
肺部(HAP/VAP)
住院≥48–72h 后发热/化脓性痰/新浸润影;送合格下呼吸道标本和影像学复核。
抗菌治疗优先根据院内药敏谱,既往菌史/近 90 天抗菌史/MDR 风险决定是否加 MRSA 或抗假单组合。
疗程:多数 7 天足矣(改善良好时),48–72h 据培养去升级;必要时PCT+临床辅助停药。
尿路(CAUTI)
留置导尿相关发热要有症状/体征或实验室证据支持,避免把菌尿/脓尿等同感染;尽早评估拔管/更换。
血流/导管相关(CRBSI/CLABSI)
观察穿刺口红肿渗出、隧道/囊袋痛;疑似时做外周血与导管腔配对血培养、评估去除导管与替代通路。
预防/维护遵循 CDC 2011 指南及 2024 年更新摘要(含含氯己定敷贴等)。
腹腔/胆道/术后感染
术后持续发热或胆汁淤积型肝功异常:用 TG18 流程做急性胆管炎/胆囊炎的诊断、分级与是否紧急引流;抗菌经验覆盖根据社区获得 vs 医疗相关。2024 IDSA 复杂腹腔感染更新亦给出影像与微生物学评估要点。
艰难梭菌相关腹泻:见上;治疗以菲达霉素优先的 2021 焦点更新为主。
中性粒细胞减少/重度免疫抑制
立即覆盖抗铜绿假单胞菌的广谱β内酰胺,随后据培养早去升级;门诊可参考 2018 ASCO/IDSA共识进行风险分层与口服方案,但 ICU 多数为高危住院路径。
其他 ICU 常见灶
鼻窦炎(长期经鼻管/插管)、压疮继发感染、血透通路感染、胰腺炎/坏死继发感染、静脉血栓/肺栓塞、输血反应、甲状腺危象、药物热、中枢性/中暑样高热等,需结合病史体征与定向检查(D-dimer/超声/CTA、用药时间轴、神经影像/控温需求)。
四、经验性抗菌用药:原则与“停—换—短”
启动
脓毒性休克或高度疑感染:尽早给药,覆盖范围由本院/本科抗菌谱、患者既往定植/培养与近 90 天抗菌史决定;不鼓励常规双重 G⁻覆盖,除非 MDR 高风险。优化 PK/PD(β-内酰胺延长输注,需时监测万古霉素 AUC)。
去升级/停药
每日评估可否去升级(弱推荐),有充分源控制时倾向短疗程;在“能否停药”不确定时用 PCT+临床(弱推荐)。
推荐疗程(在临床好转、已控源前提下)
HAP/VAP:7 天为主;
无并发症的 G⁻菌血症:7 天通常不劣于 14 天(随机对照证据);
胆道/腹腔感染:控源后短疗程策略逐渐成为共识,详见 2024 IDSA 复杂腹腔感染更新(分情境)。
真菌覆盖
仅在高真菌风险(反复广谱抗菌、TPN、腹腔源、胰腺坏死、长期 ICU 等)时经验性考虑;低风险不建议经验性抗真菌。
五、非感染性发热:别漏、也别“过治”
药物热:起病与用药时间相关、相对性心动过缓、嗜酸细胞增多/皮疹可见;停可疑药后 3–4 天趋于退热。
神经源性发热/术后炎症反应/输血反应/血栓栓塞/内分泌危象/恶性高热或 NMS:靠病史+定向化验/影像确认与对症处理。
控温与退热:一般不将“退热”本身作为治疗目标(除神经重症等特殊指征)。
六、一个“落地型”ICU发热处置清单
A. 评估与分流
是否休克/低灌注?→ 立即按 SSC:补液、乳酸、血培养后首剂抗菌、源控制、升压(MAP≥65)。
确认发热测量方式(优先核心温度)。
B. 定向送检(基于线索,而非“套餐”)
外周双组血培养(避免经中心导管取样);必要时导管腔配对。
有指征再送尿/呼吸道/粪便 C. difficile;胸片±肺超声;术后或腹部线索→腹部超声/定向 CT。顽固不明 → 可讨论 PET/CT。
C. 抗菌与源控制
启动后48–72h必查培养结果并去升级/停药;多数 HAP/VAP 7 天即可;无并发症 G⁻菌血症 7 天可行。必要时用 PCT+临床助停药。
任何可疑感染性装置(坏导管/胆道梗阻/脓肿)尽早处理。
D. 预防与日常维护
严格导管/呼吸机/导尿维护与减量/尽早移除策略;遵循 CDC/SHEA 的 CLABSI/VAP 预防要点(含氯己定敷贴、插管与维护清单)。
来源:重症医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