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车机难用”早就成了很多车主的共同心声,新车OTA更新后卡顿、老车型三年没升级、应用下载不了——让不少人怀疑,智能座舱到底“智”在哪儿?现在,华为云CloudDevice喊出“端云协同”,说能打破车机落后的局面,但这套方案真能解决老问题?
“车机难用”早就成了很多车主的共同心声,新车OTA更新后卡顿、老车型三年没升级、应用下载不了——让不少人怀疑,智能座舱到底“智”在哪儿?现在,华为云CloudDevice喊出“端云协同”,说能打破车机落后的局面,但这套方案真能解决老问题?
就在2025年9月19号的上海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云和行致科技一起推出了一个叫“CloudDevice云车机”的新方案,提出“车端轻量化,云端重算力”,想从根本上破解这个难题。
你可能没想到,现在智能汽车卖得这么火,偏偏车机系统却一直在“拖后腿”。
这几年,车主对车机的吐槽一直没停过。如果你去社交平台搜“车机”,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声音:
“刚买两年的车,OTA升级完卡得没法用。”“三年了一次更新都没有,连个好用的导航都装不了。”
表面上看好像是芯片太旧、内存不够。但其实很多用户真正不爽的,是车机“系统老化”——不能更新、装不了新应用,孩子想在车上看个动画片都没有合适的APP。
车机变得越来越像一块“电子摆设”。问题出在哪儿?算力不足是一方面,但更关键的是整个生态没打通。
传统车机系统从设计上就受限:车一出厂,升级困难、维护成本高,厂商也没什么动力持续投入。就算芯片性能跟得上,也往往因为系统太封闭、生态不互通,导致新应用上不了车。
用户体验还停留在“只能听听广播”的年代。
有人可能会问,车企为什么不自己多开发点应用?说到底,还是开发者的生态没起来。
根据IHS Markit发布的报告,车机应用开发成本非常高。一款车载APP常常要适配十几种操作系统、几十种接口标准,开发周期动不动就得三到六个月,光版权成本可能就超过50万。
这种投入对普通软件公司来说压力太大,自然没什么人愿意专门为车机做定制开发。更何况就算做出来了,用户也没法像手机那样自由安装使用。
开发者被高成本劝退,用户被封闭系统限制,车机就这么卡在那里,越来越跟不上时代。
CloudDevice:不做算力“搬运工”,要做体验“重构者”
这次华为云推出的CloudDevice,思路不太一样——它不靠本地拼命堆硬件,而是把大量的计算、图形渲染、数据处理都移到云端,车端只负责最基础的交互。
这有点像我们早已熟悉的“云游戏”或“云办公”:对本地设备性能要求大幅降低,复杂任务全部交给云完成。
广汽埃安的AION UT就是一个实际例子。以前在车上装个大型APP得等很久,现在可以“一点就用”;原本只能二三十个应用可选,现在能接入两万多种,覆盖视频会议、儿童绘本、3D游戏等各种场景。
哪怕是几年前的老车型,也能流畅运行新应用。
这不是简单把计算丢上云,而是一次系统级的重构——算力在云、交互在端、生态全打通。
应用多了,用户真的需要吗?是不是“伪需求”?
也有人提出质疑:车毕竟是用来开的,搞那么多应用,有必要吗?
但如果从“车是第三空间”这个角度来看,车早已不只是出行工具,更是生活场景的延伸。用户的需求也不只是导航和听歌了。
比如早上通勤开视频会、接送孩子路上放绘本、长途旅行让孩子玩一会游戏……这些需求正在变得普遍。
CloudDevice把选择权交回用户,你可以自己决定装不装、装什么、怎么用。
未来的车机能不能像手机一样常用常新、持续升级?还需要时间验证。
但有一点越来越清晰:只有打破本地限制、真正打通生态,车机才有可能彻底进化。
来源:时光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