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40年研究:孩子间的差距到底是如何拉开的?

360影视 2024-12-25 17:35 8

摘要: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成绩好的孩子拥有巨大优势,更别说那些名校毕业的孩子。

大家好呀,我是西瓜🚀🚀🚀

这几年关于“神童跌落神坛泯然众人矣”、“北大毕业找不到工作”的新闻没少出现。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成绩好的孩子拥有巨大优势,更别说那些名校毕业的孩子。

可为什么成绩如此优秀的他们,也会走入人生困局?

孩子们成年后的人生差距,到底是由哪些因素拉开的?

200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经济学家詹姆斯·赫克曼的研究中发现了可以作为借鉴的参考答案。

*詹姆斯·赫克曼诺贝尔经济学奖 北京大学名誉教授

01.
长达40年的研究
智商能否左右人生?

在揭秘赫克曼博士的研究答案前,先讲讲他参加的社会实验。

非常有有意思,非常反常识

第一个实验,是对高中辍学孩子的培训项目——普通教育发展计划(GED)。

参加这个项目的辍学孩子无需读完三年高中,只要快速修完等同于高中文凭的 GED 证书就可以毕业🎓。

类似直接开个补习班,让辍学的孩子们快速修完高中3年课程。

示意图

按照常理,我们可以默认这些拿到了 GED 证书的孩子们,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有相似的智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成就。

但赫克曼教授在长期跟踪调查中发现了异常:这些拿到 GED 证书的孩子没有按部就班去读大学或者获得大专文凭。

普通高中毕业者有 46% 进入大学,接受 GED 计划的孩子们只有 3% 进入大学或获得大专文凭。

不仅如此,拿到 GED 证书的孩子似乎也没能扭转人生的方向,

在日后的年收入、失业率、离婚率、吸毒率等等方面,持有 GED 证书的孩子,与高中辍学、且没有获得证书的孩子毫无二致。

詹姆斯·赫克曼

也就是说,通过这些测试提高孩子们的智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成就,也没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人生。

这场失败的实验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究竟是哪些投入在真正影响孩子的成功?

02.
优秀的成长故事
有相似的童年启蒙

为什么接受了教育的孩子,也会走向失败的人生?

带着这样的疑问,赫克曼博士开启了又一轮实验:他将两组 3-4 岁的贫困区孩子,一组孩子进入一所高质量幼儿园,另一组则被“自然放养”。

这次对比研究长达 40 年

研究者发现进入高质量幼儿园孩子们,有着更高的高中毕业率和就业率,40 岁后的年收入高于 $25,000。

但这并非取决高质量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优势”,

因为他们做了两次测试。

第一次测试,进入幼儿园的孩子们成绩普遍高于被放养的孩子。

第二次测试,在三年级时再次对他们进行测试,两组孩子成绩几乎没有差异。

也就是说,这些孩子们其实同样“聪明”。

那到底是什么在影响人生的成功与否呢?

研究人员发现,有明显不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在两组孩子“个人行为”和“社交发展”的能力评估。

这些评估展示了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兴趣创造力、与老师同学伙伴的关系

也从侧面呈现出孩子们的坚持力、自控力、好奇心、自省力、自信心、社交能力。

赫克曼教授将这些和 IQ 无关的元素,称之为“非认知技能(No Non-Cognitive Skills) ”。

非认知能力极大的影响了一个孩子的未来成长轨迹,帮助孩子们获得更成功的人生。

而兴趣和爱好能够作为提升孩子非认知能力的有效方法。

这一点就和西瓜优秀学员们的成长轨迹重合起来。

在学员采访中,每每问起🍉西瓜家长们的育儿经,大多家长会谦虚的说一句:“我们没做什么,全靠孩子自己。”

细究下去,他们都坦言非常关注孩子的兴趣探索,把兴趣班的选择权交给孩子。

当孩子找到最喜欢的兴趣时,自然而然就会主动学习,有专注力,主动解决问题,作为家长的他们基本就开始慢慢放手

在对编程少年刘天洋的采访中,他告诉我们自己是在 12 岁时突然对编程产生了无法抑制的探究热情。

学习编程后,他就像打开了世界的新大门。

在乐天小学员的故事里,他因为喜欢编程而主动积极学习英语,因为到了 Python 和 C++ 阶段,需要有英语基础👉点击了解乐天的故事

兴趣就像是一个催化剂,让孩子们时刻保持好奇心、专注力,越往后,学业出众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03
以孩子的视角
一同成长

但是孙小弟还是要强调一下,这不代表学习成绩不重要,只是我们不能忽视对孩子来说同样至关重要的,以兴趣为导向的发展。

可能有些爸爸妈妈就要开始安排孩子“学钢琴”、“学英语”、“学播音”……

先不要着急,要想通过兴趣发展出孩子的非认知能力,还需要一些条件的。

第一个条件:“孩子喜欢”

小朋友们常常会有很多爱好,我们可以先耐心观察。

观察孩子更愿意在哪些爱好上花费时间,会更愿意积极主动的去解决遇到的问题。

第二个条件:“学会放弃”

很多家长会遇到一种困境“兴趣班不仅花钱费神,孩子还不喜欢,影响亲子关系”。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不如把目光重新放在孩子身上,跟着孩子的视角成长。

最后,也祝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小朋友能早日找到自己心中最喜欢的“兴趣”,努力成长成更好的模样💪💪💪

也欢迎爸爸妈妈在留言区聊聊

#你认可文中实验得出的结论吗?#

来源:西瓜创客少儿编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