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必备:风湿免疫科值班-发热

360影视 2025-01-11 19:09 2

摘要:观察患者状态:快速观察患者的意识水平、精神状态、面色等。如果患者意识模糊、烦躁不安或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可能是病情较为严重,如感染性休克的先兆,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如果出现头痛/颈强直/意识障碍等警惕颅内感染等高危情况。

在风湿免疫科值班遇到患者发热的情况,以下是处理步骤和要点:

一、紧急处理

初步判断病情

观察患者状态:快速观察患者的意识水平、精神状态、面色等。如果患者意识模糊、烦躁不安或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可能是病情较为严重,如感染性休克的先兆,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如果出现头痛/颈强直/意识障碍等警惕颅内感染等高危情况。

记录生命体征:准确记录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和血压。同时,注意体温的变化趋势,例如是持续升高、波动还是逐渐下降。对于高热(体温≥39℃)且伴有心率明显增快(>120 次 / 分)或呼吸急促(呼吸频率>24 次 / 分)的患者,要高度警惕。

患者是否输血:非溶血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后者属临床急症,致休克及MODS,需及时处理。

急危重症要及时告病重并请示上级,完善化验检查,请 ICU 及相关科室会诊!

报警症状:

■ HR>120bpm

■ SBP<90或↓10 mmHg

■ 高热(>40℃)

■ 头痛/颈强直/意识障碍

■ 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增快

■ 少尿/无尿

■ 急腹症征象

高危患者:

■ 高龄(>70岁)

■ 免疫抑制者: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粒缺、AIDS

■ 长期卧床者

降温措施

物理降温方法

温水擦浴:用 32 - 34℃的温水浸湿毛巾,拧至半干后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两侧、腋窝、腹股沟及四肢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每次擦拭时间约 10 - 15 分钟,可反复进行。

冰袋降温:将冰袋用毛巾包裹后放置于患者的额头、腋窝或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注意避免冰袋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冰袋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 15 - 20 分钟后应更换位置或暂停使用。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口服补液:鼓励患者多饮水,可适量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溶液,以补充因发热出汗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如果患者能够耐受,可每 1 - 2 小时饮用 100 - 200ml 液体。

静脉补液(必要时):对于不能口服或已经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干燥、弹性减退、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的患者,应及时建立静脉通路,补充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

但对于老年人或心肾功能较差的患者,笔者建议慎用静脉补液。

二、初步评估

了解病史:原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成人斯蒂尔病等,本身就可能导致发热。了解患者疾病的活动程度、近期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和使用时间)以及上次病情评估情况对发热原因有帮助。

发热情况:询问发热的起始时间、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等)、最高体温、有无寒战、是否伴有出汗等。询问患者是否有伴随症状,如关节痛、皮疹、口腔溃疡、咳嗽、咳痰、腹痛、腹泻等,这些症状有助于判断发热的原因。

T≥41.1℃,多为非感染,如药物热,输液反应,肾上腺皮质能不全,甲亢危象,中枢热。

T38.3~38.8℃,可能是感染/非感染;T38.9~41℃,多为感染;

详细体格检查

生命体征检查:测量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频率。注意发热时体温升高的程度与心率是否匹配,一般体温每升高 1℃,心率会相应增加 10 - 15 次 / 分。观察患者的呼吸是否急促,血压是否稳定,对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很重要。

心肺腹查体

全面检查:检查患者的皮肤,观察有无皮疹、红斑、瘀点、瘀斑等。

检查口腔(长期激素患者一定要习惯检查口腔),看有无口腔溃疡、鹅口疮等;

检查关节,注意有无关节肿胀、压痛、畸形。

听诊肺部,查看有无干湿啰音,以判断是否有肺部感染;

听诊心脏,检查有无杂音,考虑是否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心脏病变导致发热。

有无腹痛及体征,警惕外科急症

注意有无管路(PICC,深静脉置管,尿管)

注意皮肤、肛周等易忽略部位

注意患者的用药及近期有无手术操作

三、考虑可能的病因及检查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风湿免疫病患者由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免疫力较低,容易发生细菌感染。

常见的有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需要进行血常规(观察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可能提示细菌感染)

血培养(如果怀疑败血症等血行感染,在使用抗生素前最好进行血培养,以明确病原菌)

培养(如果有咳嗽、咳痰症状)

尿培养(如果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等检查。

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也较为常见。可以通过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如 IgM、IgG)或病毒核酸(如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来明确诊断。

真菌感染: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易发生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感染、曲霉菌感染等。

对于怀疑真菌感染的患者,可进行真菌培养、血清真菌抗原检测(如 1,3 -β - D - 葡聚糖检测 - G 试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 - GM 试验)等检查。

风湿免疫病本身活动

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关节痛、口腔溃疡、面部红斑等症状加重。注意抗核抗体(ANA)、抗双链 DNA 抗体、补体 C3、C4 等指标,抗双链 DNA 抗体升高、补体下降往往提示疾病活动。

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发热可伴有关节肿胀、疼痛、晨僵时间延长等。

检查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血沉(ESR)、C - 反应蛋白(CRP)等,血沉和 C - 反应蛋白升高通常表示疾病处于活动期。

成人斯蒂尔病:典型表现为高热、皮疹、关节痛,发热可呈弛张热型。检查铁蛋白,铁蛋白通常显著升高,可作为诊断和判断疾病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

药物热

使用药物一段时间后出现发热,可能伴有皮疹、瘙痒、关节痛等症状。用药后第1~2周发热、相对缓脉、疹、嗜酸细胞数增多、血小板数减少、发热有时间规律。当怀疑药物热时,可在密切观察下停用可疑药物,观察体温是否下降。

四、针对性治疗

药物降温选择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果物理降温效果不佳,体温持续在 38.5℃以上,可考虑使用药物降温。

对乙酰氨基酚是常用的药物,成人剂量一般为每次 0.3 - 0.6g,每 4 - 6 小时可重复使用一次,24 小时内剂量不超过 2g。布洛芬也可选用,成人每次剂量 0.2 - 0.4g,每 4 - 6 小时一次。

警惕 肝肾功能异常患者慎用;使用这些药物时要注意询问患者有无消化道溃疡、出血等病史,因为 NSAIDs 可能会导致胃肠道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谨慎使用):风湿免疫科患者,尤其是狼疮、AOSD、AAV、肌炎等,急性发作且高度怀疑疾病活动是发热主因,需要调整糖皮质激素剂量,控制体温。

炎性疾病导致的高热且有重要器官受累风险,比如AAV患者肾脏受累(如血尿、蛋白尿、肾功能快速下降)、肺部受累(如咯血、呼吸困难、肺内浸润影快速进展)等情况,在排除感染后,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

对于AAV患者,出现高热 39℃以上,伴有肉眼血尿,血肌酐快速上升,肺部 CT 显示新出现的肺泡出血影,此时可使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以迅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血管炎对重要脏器的损害,同时也有助于降低体温。

当患者出现高热,同时伴有肌肉无力进行性加重,肌酶(如肌酸激酶 - CK、乳酸脱氢酶 - LDH 等)显著升高,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等累及重要器官的情况,在排除感染因素后,可使用糖皮质激素。

严重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综合征,如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重症肺炎(如病毒性肺炎(如流感病毒肺炎、新冠病毒肺炎等)、细菌性肺炎(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等))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确保足够的抗感染治疗时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来减轻炎症。

感染累及特定器官且炎症反应剧烈:如结核性脑膜炎引发的脑膜炎,患者出现头痛、发热、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一般选择地塞米松,剂量为 5 - 10mg/d,静脉滴注。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严重瓣膜反流或心力衰竭。需要确保足够的抗感染治疗。

有些患者有肝肾功能损伤,NSAIDS使用有禁忌,激素也是很好的替代方案。

感染相关发热治疗

避免盲目应用抗生素,除非有明确感染、感染风险很高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如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患者感染性休克的风险极高。对于这类患者,要确保启用广谱抗生素经验性治疗,加用抗生素前建议完善血培养等检查。

主诊断不明确的发热患者慎用糖皮质激素,尤其疑诊淋巴瘤需完善检查的。

注意培养结果(血、痰、尿、分泌物),判断感染灶及感染来源,根据病原菌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避免遗漏真菌感染诊断:念珠菌感染,首选氟康唑,可选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肺曲霉菌病:是最常见的曲霉菌感染类型,包括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慢性坏死性肺曲霉菌病和曲霉菌球。伏立康唑是治疗曲霉菌感染的一线药物,可选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警惕隐球菌感染,两性霉素 B 联合氟胞嘧啶:是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标准方案。致死性感染毛霉菌,两性霉素 B首选药物。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风湿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