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文章《亲身经历 亲自感悟 亲手提炼 亲切讲授 亲力奉献——以“五亲模式”筑牢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之基》,整版推介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五亲模式”大思政课教学资源(案例)活动。
读懂中国 • 新时代铸魂育人大思政课(54)
读懂中国 • 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质量工程(12)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15)
1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文章《亲身经历 亲自感悟 亲手提炼 亲切讲授 亲力奉献——以“五亲模式”筑牢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之基》,整版推介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五亲模式”大思政课教学资源(案例)活动。
五亲模式
“五亲模式”即亲身经历、亲自感悟、亲手提炼、亲切讲授、亲力奉献。
1以“五亲模式”创新立德树人工作
深耕第一课堂
自 2020年起
学校开启“校领导同上一门思政课”品牌活动
近3年来累计讲授25场次
面向全校本科生
开设24门“读懂中国”系列通识课
课程主讲团队总人数达69人
其中17位资深学者、青年长江学者
以及学科带头人等名师
▲校党委书记侯振发为本科生讲授“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思政课
▲校长、党委副书记朱方伟讲授“提升七大思维能力 争做时代新人”思政课
灵活运用典型示范案例
帮助青年学生了解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引导师生成为
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五亲模式”大思政课教学资源(案例)展示活动暨第三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课比赛颁奖仪式
▲“五亲模式”大思政课教学资源作品展示
“五亲模式”自实施以来
思政课教师调研足迹
遍及21个省 83个地区
形成教学案例94份
主题包括新质生产力、基层协商民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红色革命文化、
乡村振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
2以“五亲模式”
助力课程育人新实践
开设“读懂中国”系列通识课
让名师进课堂
让研究成果进课堂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课程有机融合
▲“读懂中国 • 新时代铸魂育人大思政课”系列微党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受聘“学习强国”学习小站首批领学员
▲全国高校思政网报道我校“读懂中国”宣讲团
将重大节点、重要会议、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深度融入大思政课教学中
回应学生对重大问题的关切
▲召开重温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师生座谈会
3以“五亲模式”
推动实践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建立“一个中心+X个基地”实践平台
服务于学生研学和教师研修
在践行过程中
开辟市内与市外相结合的研学线路
▲思政课教师暑期研修
▲拓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策划“读懂中国·行走的思政课”系列实践活动
寒暑假期间
师生聚焦科技创新、
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领域
组建社会实践队伍
开展深入实践调研
▲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返家乡”等社会实践
4以“读懂中国·五亲模式”
助推社会服务高质量发展
▲思政课教师暑期调研
近两年来
全体师生基于“五亲模式”思政课案例资源库建设
共提交教学资源(案例)94份
撰写调研报告6篇
获省市级社科基金后期资助3篇
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30篇
开发“读懂中国”系列思政课4门
▲“龚先庆名嘴工作室”与村支书在老党员家中同台共讲
▲赴监利市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强国有我,百马先行”活动
全院师生理论宣讲场次达200余场
坚持讲和演、线上与线下、
场内与场外相结合的方式
创新理论宣讲方式
让基层理论宣讲
“新”起来、“实”起来、“火”起来
整版全文如下
亲身经历 亲自感悟 亲手提炼 亲切讲授 亲力奉献
——以“五亲模式”铸牢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之基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文件要求,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 “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开展“五亲模式”(“亲身经历、亲自感悟、亲手提炼、亲切讲授、亲力奉献”)大思政课教学资源(案例)活动,引导学院师生参与调研撰写思政课调研案例,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调研案例库,为筑牢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之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以创新性理念回应立德树人新要求。学院创新提出“五亲模式”教育教学理念,推动将典型示范案例高质量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以“亲身经历”体悟实践伟力。把立德树人所需、青少年接受特点和时代发展成果结合起来,选择好、运用好典型示范案例,结合高校师生亲身经历体验的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培养人、熏陶人、锤炼人。用“亲自感悟”挖掘历史意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素材,“四史”是筑牢高校立德树人之基、培养师生的历史思维、推动师生亲自感悟,在历史贯通中把握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动力所在。凭“亲手提炼”深化理论内涵。引导高校师生强化理论思维,推动他们将自身实践感悟理论化,切实把深刻理论内涵转化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力量支撑。靠“亲切讲授”激发思考共鸣。教师要将优秀典型示范案例以精确清晰、逻辑严密、情感丰富、富有变化、真诚坦率的话语表达出来、传播出去。借“亲力奉献”筑牢价值旨归。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灵活运用典型示范案例,能够帮助青年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师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以高效能实践打开立德树人新局面。一是构建案例丰富的资源库。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立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深入调研,发掘典型案例。二是完善协同融入机制。推动典型示范案例进入教学研工、党性教育、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学校网站、实习实践等多方面各环节。三是多元主体联动互补。通过搭建案例共享平台,增强案例协同融入的效率,最终形成全员、全方位、多层次的立德树人合力。四是注重融入原则方法。运用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的原则方法,将典型示范案例有机融入学校立德树人各环节、全方位,推动认识“两个大局”,把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五是创新案例融入技术。主动适应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规律,将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以新媒体方式呈现,结合“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活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以多措并举完善立德树人保障机制。构建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亲自挂帅、多部门紧密协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组建高效协同的组织管理体系;制定《马克思主义学院“五亲模式”大思政课教学资源(案例)库建设方案》等,构建系统完备的支撑体系;通过理论大讲堂、专题培训等多元形式,提升教师业务能力,聘任优秀校友、思政课教师等担任“思园导师”;积极创新“高校+”共建模式,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创新融合的实践教学与共建体系;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构建智慧赋能的平台保障体系。
以高质量成果谱写立德树人新篇章。一是深耕第一课堂。自2020年起,学校开启“校领导同上一门思政课”品牌活动,近3年来累计讲授25场次;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24门“读懂中国”系列通识课,课程主讲团队总人数达69人,其中资深学者、青年长江学者以及学科带头人等17位名师主动领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四联并举 以联增效”的教学改革,打造“双师示范课堂”“专题式问题链教学”思政课堂,针对不同教学对象探索出“概论课一本通教学”“基础课学生局部翻转教学”“形策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形式。二是辐射第三课堂。在“五亲模式”推动下,学院在石首市天鹅洲、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周老嘴镇、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建立“大思政课”研学基地;在河南省巩义市、湖北省保康县马桥镇中坪村等建立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举办多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研修班;与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共建“大思政课”,与湖北省交通运输厅港航管理局、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就湖北省汉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开展研究合作,在党建互助、乡村振兴、学术宣传、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深化合作。
以理论研究推动立德树人成果转化。一是建立了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五亲模式”案例库。自《马克思主义学院“五亲模式”大思政课教学资源 (案例)库建设方案》实施以来,学院教职工调研足迹遍及21个省83个地区,共形成教学案例94份,主题包括新质生产力、基层协商民主、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红色革命文化、乡村振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二是基于“五亲模式”成果,创新打造读懂中国“大思政课”研究文库,包括《“大思政课”建设规律与实践理路研究》(专著)、《“大思政课”创新理论主题案例论丛》、《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价值、问题、对策》(论文集)、《湖北高校推进“大思政课”新动向与新趋势》(调研报告)等。
2以“五亲模式”助力课程育人新实践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文件要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五亲模式”大思政课教学资源(案例)库建设方案》制定以来,强调以“五亲模式”为核心来助力课程育人,增强课程育人针对性与有效性,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实践举措。第一,开设“校领导同上一门思政课”。自2020年起,学校开启“校领导同上一门思政课”品牌活动,校领导联合马院教授、青年教师共同讲授一门思政课近3年来共计25场次,进一步彰显了“五亲模式”项目特色,有利于加强课程群建设。第二,开设“读懂中国”系列通识课。近年来,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24门“读懂中国”系列通识课,让名师进课堂、让研究成果进课堂,引领大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课程有机融合。第三,设立“大思政课”研学基地。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共同发展”原则,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为“五亲模式”助力课程育人提供了优质平台。第四,开设思政实践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坚持实践导向,积极开设思政实践课。思政实践课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并设置实践主题,包括品牌活动创建、社会调查研究、经典著作阅读、志愿服务活动、红色主题参访、聆听各类讲座、典型案例评论、正能量分享等。以此为基础开展“五亲模式”调研,形成案例成果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升课程育人实效性。第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学院将“第二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积极开办“马院有约”、“红色中南·党史阅览室”、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会等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中南大讲堂”,支持鼓励学生参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课比赛,通过亲自感悟、亲切讲授提升课程育人有效性。
有效经验。第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五亲模式”所形成的案例成果首先要保证正确的政治导向,这是“五亲模式”案例融入课程并进行课程育人的前提。与此同时,“五亲模式”还会对案例进行亲自提炼,在挖掘思政元素的同时,注重从学理层面总结阐释,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第二,强调系统性与典型性相结合。“五亲模式”案例是系统化的案例,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确保了大思政课案例的系统性与全面性。与此同时,案例题材依托典型人物,加强典型示范引领。第三,注重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互动、共同参与。一方面,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立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在教师确定大思政课调研主题后,充分发挥思政实践课的作用,鼓励并指导学生亲自参与,从而增强课程育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将重大节点、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度融入大思政课教学中,回应学生对重大问题的关切,保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即“3·18”重要讲话五周年。2024年3月,为纪念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学院组织了重温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师生座谈会、集体备课会等系列活动,以集体备课等方式,协同校党委书记、校长多次参加,对课堂各环节精心打磨,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
时代价值。第一,以“五亲模式”助力课程育人更能增强育人的说服力。亲身经历所获得的案例作为已经实现、已被印证的事实事例、经验做法,最具说服力。第二,以“五亲模式”助力课程育人更有利于增强育人的实效性。鲜活案例的分享、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更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价值理念的认同。第三,以“五亲模式”助力课程育人有利于增强大思政课的亲和力与吸引力。“五亲模式”强调对各环节的亲自参与,从而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受教育者学习大思政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使得大思政课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大思政课的亲和力与吸引力。
3以“五亲模式”推动实践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学校以学思践悟为价值导向,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紧密结合,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广阔平台。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踊跃投身于实践活动,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养分,在社会实践中深切感受国家发展需求,与时代楷模亲密交流,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内心情感。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进一步增强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将个人的成长轨迹与国家的发展大局紧密融合,逐步成长为能够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共同推动思政教育崇高目标的实现。
建设基地,筑实践育人之平台。为推进“五亲模式”,学校建立了“一个中心+X个基地”的实践平台,服务于学生研学和教师研修。在践行过程中,学校开辟市内与市外相结合的研学线路。围绕红色党史,学院与武汉市的红色场馆合作,挖掘革命精神和教育价值,并与红安干部学院等市外单位达成深度合作。新质生产力和基层社会治理也是研学主题,我们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探寻城市发展实践路径,培养学生对国家政策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学校与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江豚保护区合作,让学生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同时,我们与黄鹤楼、古琴台等文化遗产单位携手,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这些研学基地依据“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核心理念,为学校思政课改革探索出一条崭新路径,进一步拓宽了教育的边界与视野。
开展活动,彰实践育人之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其中的生动实践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鲜活教材。作为实践育人阵地,学校深挖“第二课堂”潜力,开展多彩活动。如通过“马院有约”搭建思想交流平台,通过“红色中南·党史阅览室”传承红色基因,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会营造学术氛围。同时,学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勇于创新,精心策划了“读懂中国·行走的思政课”系列实践活动。寒暑假期间,师生组建社会实践队伍,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返家乡”及专项社会实践,聚焦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领域。活动设置“聚力科创”“美丽乡村”“绿色生态”“幸福社区”“守卫疆土”等主题,已成为学校品牌项目。
总结经验,构实践育人之闭环。以党的伟大实践为新时代“实践大课”注入活力,发挥教育激励作用,引导师生从党的奋斗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自信。其中,“五亲模式”精准把握课堂与实践的关系,让教育在实践沃土中绽放绚烂之花。面对复杂世界背景,实践素材和分析成为学生前行路上的灯塔,为学生解答思想困惑。思政课堂因此充满活力,呈现鲜活思想,直抵人心、激活希望。为拓展思政课格局,学校依托“五亲模式”案例库,创新打造读懂中国“大思政课”研究文库,构成完整研究体系,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这些宝贵的经验成果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教育实践的前行之路,构建起一个既完整又严密的知识闭环体系。在这个闭环中,实践与育人相辅相成,知识流动与转化形成稳定有序循环,推动教育实践朝着更科学、更高效方向发展,为后续行动提供有力支撑。
4以“读懂中国·五亲模式”助推社会服务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学院以“读懂中国·五亲模式”思政课教学案例资源库建设为抓手,创新社会服务模式,鼓励全体师生亲自参与各相关环节,深入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服务高质量发展。
以“亲身经历”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在“读懂中国·五亲模式”案例资源库建设的推动下,全体师生通过广泛参与座谈、调研考察等活动,亲身经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选择鲜活的案例,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加生动、具体,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激发人民群众的理论学习热情。为了更好地支持全体师生亲身经历新时代伟大变革,学院每年组织教职工和学生代表参加暑期研修班。2023年7月,全院思想理论政治课教师、党委宣传部党政干部50余人前往甘肃兰州、武威等12个纪念场馆或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和研学。2024年7月,党政干部和师生代表70余人分别赴四川泸州5个红色教学基地、浙江温州、义乌等“三新一高”示范基地开展专题研习和实地考察。近两年,在“五亲模式”案例资源库建设的支持下,学院教职工实地考察的足迹遍及四川、新疆、云南、广西、湖北等30个省区的100个地区。
以“亲自感悟”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和学理化。通过“五亲模式”案例资源库的建设,全体师生亲自感悟,持续将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成功案例融入教学研工、党性教育、理论宣传、实习实践、学科建设等多方面多环节,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感悟,以理论通识课程开发、理论研究报告、教学案例展示等成果的总结,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和学理化,为新时代伟大实践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近年来,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师生重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的调研实践,并将实践感悟转化为多种形式的理论成果,形成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研究中心,不断推进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理论的体系化和学理化发展。
以“亲手提炼”推动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为了推动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学院通过“五亲模式”思政课案例资源库的建设,常态化支持全体师生深入全国各地,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教等不同领域亲身调研、学思践悟、亲手提炼,形成教学案例、调研报告、学术论文、“读懂中国”系列通识课等多种形式的理论成果。近两年来,全体师生基于“五亲模式”思政课案例资源库建设,共提交教学资源(案例)94份;撰写调研报告6篇,获省市级社科基金后期资助3篇;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30篇;开发“读懂中国”系列思政课4门。这些理论研究成果有效推进了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也是全体师生主动学习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多方面多领域发展,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的典型示范。
以“亲切讲授”加强研究宣讲阵地建设。理论宣讲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和教育党政领导干部以及人民群众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首先,学院通过“五亲模式”思政课案例资源库的建设,打造以“读懂中国·理响南湖”“红巷里的思政课”为代表的特色理论宣讲品牌,开发“‘四史’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纪党规·宪法法律”“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宣传”等理论宣讲课程,鼓励全体师生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实践,亲切讲授。2023年和2024年,全院师生理论宣讲场次达200余场。同时,坚持讲和演、线上与线下、场内与场外相结合的方式,创新理论宣讲方式,让基层理论宣讲“新”起来、“实”起来、“火”起来。其次,以龚先庆理论宣讲名嘴工作室、“理论热点面对面”监利市和武汉市南湖街道示范基地、石首市天鹅洲和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研学基地为主阵地,培养“百姓代表”“领导干部代表”“师生代表”相结合的理论宣讲人才队伍,联动“政、企、社、媒、校(院)”多元力量,强化研究宣讲阵地建设。
以“亲力奉献”构建社会服务新格局。通过发动全体师生亲力奉献,学院建立了理论宣讲、智力服务、干群培训与人才振兴、调查研究与决策咨询、惠民活动、对接服务区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各个方面的深度合作,结对共建矩阵式社会服务平台,构建社会服务新格局。2023年,《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共同缔造》理论宣讲报告获武昌区优秀理论宣讲报告,两项以南湖街道为研究样板的研究课题获2023年度全省党建研究课题立项。2024年,学校师生多次组队前往监利市示范合作基地开展共同缔造创新城乡基层治理,以及乡村振兴等主题实地调研,撰写的2篇调研报告均获湖北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2022年和2023年,全国高校最美高校辅导员尼加提·艾买提带领“雪莲花”志愿服务团队、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团等学生团队在街道和城乡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和理论服务活动近300场。全校师生基于“读懂中国·五亲模式”案例资源库的建设,深入基层,亲力奉献,接地气、入民心地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