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睿与计算机科学结缘,始于高中时期。在那个计算机尚未普及的年代,周睿在高中幸运地接触到了计算机相关课程。计算机的逻辑之美、运算之速,激发了他浓厚的兴趣。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报考兰州大学并将计算机专业作为第一志愿,被录取后,从西南奔赴西北求学。自2000年起的十
1
“计算机专业是我的第一志愿”
周睿与计算机科学结缘,始于高中时期。
在那个计算机尚未普及的年代,周睿在高中幸运地接触到了计算机相关课程。计算机的逻辑之美、运算之速,激发了他浓厚的兴趣。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报考兰州大学并将计算机专业作为第一志愿,被录取后,从西南奔赴西北求学。
自2000年起的十年间,周睿在兰大度过了本科、硕士及博士阶段的时光,分别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士、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以及应用数学博士学位。
他深知,科研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需要脚踏实地、不断探索。因此,在参与科研项目时,他总是反复进行实验和测试,以确保结果准确可用。
“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我的科研能力不断得到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一步步提高。”周睿说。
同时,他还注重与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实际开发中遇到问题时,不仅要一步步去梳理、探求问题所在,更重要的是要相信团队的力量,和团队齐心协力解决问题非常重要。”这种对“团队力量”的重视,也一直延续到周睿今天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
为了拓宽国际视野,他于2008年前往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博士生的学习,专攻自动化与工业信息化领域。2010年周睿回到兰州大学,投身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变的是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不变的依旧是“兰大人”。
2
“产学合作+通专结合”的新工科教学体系
目前,周睿主讲计算机本科专业核心课程《数字逻辑》,同时参与承担《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思维导论与创新创业》《计算广告》等专业核心课和通识选修课。
周睿及其团队立足兰州大学计算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甘肃省重点学科建设,以新工科理念为引领,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体系,创新性地提出了“产学合作+通专结合”的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新工科教学体系。从硬件设计、操作系统、应用开发等不同层次着手,对标胜任力模型的知识、技能和品行要求,整合了所承担的课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他深知,要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人才,必须让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广阔的视野和创新能力。
在周睿的课堂上,物联网、智能驾驶、集成电路等前沿技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学生亲手实践、深入探索的领域。他结合与中国移动、阿里云、华为等企业的产学合作优势,将这些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技术挑战引入到课堂中。“我们希望把教学和产业界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让学生接触到行业最前沿的发展方向和技术需求,在此基础上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而提升计算机系统能力。同时,教学工作也能根据学生不同的研究兴趣来因材施教。”
例如,《数字逻辑》课程的综合实践大作业要求学生自行分组进行课程设计,使用 HDL(Hardware7Description7Language,硬件描述语言)设计指定题目和自选题目中所需的电路,然后在 FPGA云服务器部署验证,并在课堂汇报展示成果。为了给学生提供实践环境,周睿使用项目经费租用FPGA云服务器,带领教学团队指导学生在软件仿真的基础上使用实际的FPGA硬件进行开发调试,巩固学生对HDL和FPGA的认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有效提升计算机系统能力和后续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等专业核心课程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产学合作+通专结合”的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新工科教学体系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壁垒,实现了课程之间的有机融合和协同教学。
在这一教学体系的指导下,周睿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他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面对挑战、不断创新。
周睿指导学生参加第一届中国研究生操作系统开源创新大赛
周睿指导学生参加大赛
对于“通专结合”的概念,周睿解释道:“‘通专结合’就是通识课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通识课启发同学们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专业课主要开展专门化的系统知识教育教学,两者覆盖了知识传递的广度和深度。在授课过程中,我会持续更新课程内容,融入课程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在提高同学们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大家巩固已学知识。”例如,在计算机专业课《数字逻辑》中,周睿会向同学们介绍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等行业的发展现状,我国解决“卡脖子“难题取得的创新成果等,激发大家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而在参与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开设的《计算广告》通识课上,随着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周睿会给同学们介绍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赋能计算广告,给不同专业的同学更多启发。
除了在教学体系上的创新,周睿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也有自己的心得。他有机融合计算机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对计算机专业来说,我们的工作天然地要响应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致力于解决‘卡脖子’难题。因此,在介绍《数字逻辑》课程背景的时候,我会从我国相关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格局与新挑战、我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创新成果、甘肃本地集成电路产业和东数西算庆阳枢纽节点等不同角度列举案例,让同学们了解相关产业从宏观到我们身边的发展情况,激励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驱动,持续思考。”周睿说。
周睿所在团队负责人周庆国教授提出的 COOC是基于互联网的协作式开放在线教程。团队创新了教程建设的概念与机制,借鉴Linux内核开发的开源众包思想自主研发了COOC平台,在此基础上结合MOOC资源,提出了基于“COOC+MOOC”的在线课程协同创建与应用,实现了资源迭代更新机制和在线学习模式的创新,为“互联网+”概念下在线课程资源的持续优化提供了有效途径。
在兰州大学地处待发达地区且多校区办学
的背景下,“COOC+MOOC”模式有效促进了师生互动交流,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周睿在国内外积极推广该模式,并为负责的专业核心课《数字逻辑》分别建设了COOC和MOOC,是该模式的成功实践之一。
3
“多为学生考虑,多为学生着想”
周睿还记得自己的“人生第一课”。2011年,周睿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站在了讲台上。
回忆起第一次上课的场景,周睿感慨万千:“那时最大的挑战就是缺乏经验。学生时代我坐在台下听课,但是成为老师之后,我需要上台讲课。在讲课过程中,如何与学生交流,如何关注学生的反馈,这些都是我需要学习的。”尽管那堂课的呈现效果并非尽善尽美,但周睿还是尽力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此后,周睿也不断思考和尝试如何让课堂教学发挥更好的效果。
周睿教授生活照(受访者供)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教育教学的漫漫征途上,周睿已默默耕耘了14个春秋。在这14年里,周睿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就像一位雕刻工匠,用细致入微的态度和无尽的耐心精心地雕琢着每一位学生的知识版图。对于学生来说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周睿会将这些理论拆解成一个个清晰易懂的片段,引导学生去理解每一个概念与原理。
在讲授《数学逻辑》这门专业课时,周睿面对学生们对触发器工作特点的众多疑问,他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释抽象的概念,例如边沿触发的触发器被比作一个灵敏的开关,只有在时钟信号从低到高的上升沿或从高到低的下降沿才会被触发从而产生状态转换。相伴之的,周睿还用丰富的图表来辅助说明,让这些复杂的知识点变得更加直观易懂。
在课堂上,周睿还会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课程的节奏。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3级本科生万全这样形容周睿和他的课堂:
“周老师很善于运用实例来阐释理论,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我们对知识的了解也更清晰。他还鼓励我们积极提问和讨论,周老师的课堂氛围真的很好。”
在课堂之外,周睿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并指导了多个国家级和校级创新创业项目。无论是项目前期的申报筹备,还是中期检查,又或是最后的成果验收环节,他都始终陪伴在学生身旁,悉心地在各个关键节点给予指导。“要多为学生考虑,多为学生着想。研究生也好,本科生也好,我们对他们做科研的支持力度都非常大,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无论是在学术指导,还是在个人发展上,周睿的教育教学都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睿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答疑解惑,更是在学生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现梦想的力量,帮助他们成长为能够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的人才。
内容来源|《兰州大学报》1123期
文字丨章洁 蔡永越
图片丨受访者提供
编辑|郭晓瑶
校对|白怡欣
责编|李晖
审核|张北辰 肖坤 李晖
快速引进机制!她从博士后成长为兰大教授!
来源:兰州大学